時間:2023-08-17 17:34:57
序論:在您撰寫基層醫療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全科醫學,國外稱家庭醫學,源于古代醫學質樸的思想體系和作業方式,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科學的理論與技術。這一學科在1969年經美國醫學專科委員會(ABMS)批準,成為美國第20個醫學??平M織,標志家庭醫學的誕生,以后逐漸在許多國家推廣。全科醫學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受到各國民眾的歡迎,是由于它推行和貫徹了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彌補了單純生物醫學模式下所形成的醫學觀念和醫療服務體系的缺陷,并較好地解決了醫療費用上漲、人口老齡化、疾病譜改變等醫學界面臨的新問題。全科醫學是關于綜合性地處理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的醫學???,或者是一個關于基層醫療、初級衛生保健、社區衛生服務的醫學???。由于基層的環境基本上具備了社區的主要特征,基層衛生醫療工作具備了社區全科醫學的基本特性,因此全科醫療是基層衛生服務發展的主要方向
以下以社區為例談談全科醫療在基層的重要性:
社區醫療服務是以人群和基層的著跟點,以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老年、婦女、兒童、殘疾人為重點服務對象,融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健康宣傳教育于一體的服務結構。全科醫師面向社區、家庭,它綜合了醫學社會學以及行為科學成果,貫徹了模式轉變和三級預防思想,為基層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一體化服務。彌補了專科醫師不能提供優質綜合服務的缺陷。可見在社區服務中,不但需要全科醫師,而且全科醫師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
1全科醫師是社區衛生保健需求與資源信息的掌握者
在每個社區全科醫療站設立之前或之初,運用有關的調查方法,掌握社區、家庭的醫療保健需求和社區衛生資源狀況為社區進行診斷,制定社區衛生保健計劃提供依據。只有充分掌握社區醫療保健的供求現狀,才能有計劃地確立社區全科醫療服務的策略和重點。
2全科醫師是社區常見疾病診治的第一責任者
全科醫師作為醫療保健服務的首診者相當于守門人,及時準確、有效安全地處置各種常見疾病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職責,首先要承擔常見急診、意外傷害的搶救處置,平時應在社區開展家庭急救常識方法指導。全科醫療站應有應診機制,實行全天候診,對社區急救做出快速反應或及時聯系轉診,參與社區救助網絡的建立。其次要對常見病從生理、心理、社會三維角度進行病情分析、診斷和治療。對于危險較大的慢性病應建立社區防治管理與監控網絡,有效控制病情及其急性發作。如情況嚴重,需進行必要的轉診、會診。
3全科醫師是社區群體預防服務的提供者
全科醫師對個人、家庭和社區群體健康整體負責與全程控制,有利于預防為主衛生方針的真正落實。是使群體健康與促進疾病預防包括開展健康危險因素評估,進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行為指導,實行預防接種,做好傳染病監測與管理,參與社區衛生監督,提供個體預防服務。利用每次與病人接觸的機會,把預防與治療結合起來,開展臨床預防服務。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疾病篩查,認知行為改變,周期性健康檢查等工作,使預防服務更為具體化、個性化。
4全科醫師是家庭與人群保健的維護者
全科醫師運用家庭動力學、家庭周期理論學等,分析研究家庭、社會、心理、行為因素對個體健康與疾病的影響,通過良好的溝通技術進行必要的家庭保健指導和心理衛生咨詢。全科醫師應對人類全過程的保健負責,從圍產期保健到臨終關懷,重點應放在兒童、婦女、老年、殘疾、精神疾患五大目標人群,具體應做好這些人群疾患的心理、生活、疾病的康復,降低復發率。
5全科醫師是社區醫療資源均衡利用協調者與管理者
全科醫療服務作為社區服務網絡和衛生服務系統的氣部分應協調病人所需要的不同層次與類型的醫療保健資源,包括社會有關組織,有關醫療衛生機構和專科醫師等,并與他們保持良好的聯系。全科醫師是全科醫療隊的核心與領導,應做好資源利用和質量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協調能力、合作精神和足夠的靈活性,在診療活動中能考慮成本與效益問題和病人的利益,使有限的衛生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6全科醫師是繼承發揚傳統中醫學的實踐者
中醫是我國醫學的寶藏,我國政府歷來重視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中醫學的整體觀、個體化的辨證施治,強調預防為主,注重醫患關系,以及簡便、自然、經濟、有效的診療方法等,與全科醫學共性甚多,并且它更適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和健康觀念。因而一直深得國人信賴,成為人們文化和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全科醫師應在實踐中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優勢,使之與全科醫療有機結合。這不僅是全科醫師的服務得到大眾的認可,同時也是具有中國特色全科醫療的重要體現。
全科醫學雖然在基層單位意義重大,但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確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全科醫師數量嚴重不足,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素質不高
因此,還需在基層中大力培養全科醫生,現階段,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6.1政府政策支持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漆t師的培訓和準入工作中,已把全科醫學教育及全科醫師的培養作為整個??漆t師制度建立的一個重要內容。全科醫師的培養在學校的教育是個基礎階段,醫科學生畢業后必須要通過全科醫師的規范化培訓才能達到培訓目標,取得合格證書,真正成為合格的全科醫師。
6.2加強全科醫生培訓西方國家全科醫學發展較早,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使全科醫生的培訓規范化。在國外,醫學生在成為全科醫生之前,必須經過最少一年的全科醫生的臨床培訓。我國的全科醫生的培訓要根據國情,不僅要學習全科醫療知識,預防保健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每一種專科疾病的轉診尺度、有關制度,以及與病人溝通的能力。對于已經在社區工作多年的醫生,要定期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以防知識老化。
6.3加強社區服務意識掌握社區服務技能全科醫生對個人的角色是醫生、健康監護人、咨詢者、
總之,隨著社區基層單位衛生服務的發展,全科醫師在社區服務中勢必更加重要。發展社區基層衛生服務人才是關鍵,培養并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全科醫學專業隊伍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周祿林.淺析社區衛生服務市場及培育[J].中國全科醫學雜志,2002,(4).
[關鍵詞] 全科醫學;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321-01
全科醫學,國外稱家庭醫學,源于古代醫學質樸的思想體系和作業方式,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科學的理論與技術。這一學科在1969年經美國醫學專科委員會(ABMS)批準,成為美國第20個醫學??平M織,標志家庭醫學的誕生,以后逐漸在許多國家推廣。全科醫學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受到各國民眾的歡迎,是由于它推行和貫徹了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彌補了單純生物醫學模式下所形成的醫學觀念和醫療服務體系的缺陷,并較好地解決了醫療費用上漲、人口老齡化、疾病譜改變等醫學界面臨的新問題。全科醫學是關于綜合性地處理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的醫學專科,或者是一個關于基層醫療、初級衛生保健、社區衛生服務的醫學專科。由于基層的環境基本上具備了社區的主要特征,基層衛生醫療工作具備了社區全科醫學的基本特性,因此全科醫療是基層衛生服務發展的主要方向。
1 全科醫療在基層醫療單位的重要性 以下以社區為例談談科醫療在基層醫療單位的重要性:社區醫療服務是以人群和基層為著眼點,以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老年、婦女、兒童、殘疾人為重點服務對象,融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健康宣傳教育于一體的服務結構。全科醫師面向社區、家庭,它綜合了醫學社會學以及行為科學成果,貫徹了模式轉變和三級預防思想,為基層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一體化服務,彌補了??漆t師不能提供優質綜合服務的缺陷。可見在社區服務中,不但需要全科醫師,而且全科醫師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
1.1 全科醫師是社區衛生保健需求與資源信息的掌握者 在每個社區全科醫療站設立之前或之初,運用有關的調查方法,掌握社區、家庭的醫療保健需求和社區衛生資源狀況為社區進行診斷,制定社區衛生保健計劃提供依據。只有充分掌握社區醫療保健的供求現狀,才能有計劃地確立社區全科醫療服務的策略和重點。
1.2 全科醫師是社區常見疾病診治的第一責任者 全科醫師作為醫療保健服務的首診者相當于守門人,及時準確、有效安全地處置各種常見疾病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職責,首先要承擔常見急診、意外傷害的搶救處置,平時應在社區開展家庭急救常識及方法的指導。全科醫療站應有應診機制,實行全天候診,對社區急救做出快速反應或及時聯系轉診,參與社區救助網絡的建立。其次要對常見病從生理、心理、社會三維角度進行病情分析、診斷和治療。對于危險較大的慢性病應建立社區防治管理與監控網絡,有效控制病情及其急性發作。如情況嚴重,需進行必要的轉診、會診。
1.3 全科醫師是社區群體預防服務的提供者 全科醫師對個人、家庭和社區群體健康整體負責與全程控制,有利于預防為主衛生方針的真正落實。是使群體健康與促進疾病預防包括開展健康危險因素評估,進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行為指導,實行預防接種,做好傳染病監測與管理,參與社區衛生監督,提供個體預防服務。利用每次與病人接觸的機會,把預防與治療結合起來,開展臨床預防服務。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疾病篩查、認知行為的改變、周期性健康檢查等工作,使預防服務更為具體化、個性化。
1.4 全科醫師是家庭與人群保健的維護者 全科醫師運用家庭動力學、家庭周期理論學等,分析研究家庭、社會、心理、行為因素對個體健康與疾病的影響,通過良好的溝通技術進行必要的家庭保健指導和心理衛生咨詢。全科醫師應對人類全過程的保健負責,從圍產期保健到臨終關懷,重點應放在兒童、婦女、老年、殘疾、精神疾患五大目標人群,具體應做好這些人群疾患的心理、生活、疾病的康復,降低復發率。
1.5 全科醫師是繼承發揚傳統中醫學的實踐者 中醫是我國醫學的寶藏,我國政府歷來重視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中醫學的整體觀、個體化的辨證施治,強調預防為主,注重醫患關系,以及簡便、自然、經濟、有效的診療方法等,與全科醫學共性甚多,并且它更適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和健康觀念。因而一直深得國人信賴,成為人們文化和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全科醫師應在實踐中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優勢,使之與全科醫療有機結合。這不僅是全科醫師的服務得到大眾的認可,同時也是具有中國特色全科醫療的重要體現。
2 培養全科醫生的重要性 全科醫學雖然在基層單位意義重大,但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確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全科醫師數量嚴重不足,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素質不高。
因此,還需在基層醫療單位中大力培養全科醫生,現階段,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 溶栓治療比例有待提高 COMMIT(1999年~2005年)研究顯示,在我國未計劃行PCI、發病24小時以內的STE-MI患者,僅有54%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療。
2 溶栓藥物以非選擇性溶栓藥物為主 多項調查顯示,溶栓治療的患者絕大多數應用非選擇性溶栓藥物(尿激酶、鏈激酶),應用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者僅占2.7%。
故溶栓治療在我國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溶栓比例、溶栓藥物),應該積極倡導、推進規范的溶栓治療,尤其是在基層醫療機構。
溶栓藥物多為纖溶酶原激活物或類似物,分為兩大類。
1 非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劑 常用的有鏈激酶和尿激酶。此類藥物不具有纖維蛋白特異性,對血液循環以及與血凝塊結合纖維蛋白都起作用,可能引起出血并發癥。鏈激酶還具有一定抗原性,可引起過敏反應;尿激酶無抗原性和過敏反應。此類藥物梗死動脈開通率較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劑低,但因價格便宜而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尿激酶。
2 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劑 臨床最常用人重組t-PA(rt-PA,阿替普酶),最新研發的還有替奈普酶、瑞替普酶。此類藥物具有快速、簡便、易操作、安全性高、無抗原性的特點,可選擇性激活
救治模式。
下面,筆者將列舉兩個案例,主要是鞏固上面所講的相關內容,希望廣大同仁遇到此類患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作出最佳的治療選擇。
[關鍵詞]人才 基層醫療 機構 財政投入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2-0011-02
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存在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由于地理環境的分布特點決定了農村人口的居住相對比較分散,一些地區的交通又很不方便,對于居住在這樣環境中的人民群眾來講,就醫就成了一個難題,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這些基層醫療機構的存在,保證了人民群眾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及時進行診治,在醫療衛生、健康保健、衛生防疫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些城鎮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站)也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有機組成,對于緩解大醫療機構人滿為患的局面,方便群眾就近看病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的醫療機構,由于設備完善、先進,聚集了一大批頂尖的醫療人才,所以診治水平肯定要高出基層醫療機構,常常出現看病扎堆的現象,而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往往是基層衛生機構也能輕松應對的。經過近幾年的醫療改革,基層醫療機構在不斷發展進步,人民群眾也越來越多地到最近的社區服務中心看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方便、快捷而且省下了不少的費用。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普及,一些基層醫療機構能夠和大的醫療機構進行資源整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成為大醫療機構的延伸,人民群眾通過現代化設備可以進行掛號、預約,享受遙診等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準確、及時、方便的醫療衛生服務,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二、基層醫療衛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題
(一)從硬件方面來講,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歷史、自然環境、國家政策、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諸多原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始終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一些地方鄉村衛生室的醫護條件相當簡陋,醫療器械也只是簡單的舊式設備,電腦的普及程度相當低,有的地方雖然配備了電腦等設備,但由于網絡、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多數都成了擺設,在醫護的過程中,根本發揮不了高科技的作用。在藥品的配備方面,多數基層醫療機構的藥品種類都少得可憐,可謂是缺醫少藥,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就醫的需要,這也是為什么人民群眾都愿意不遠千里到城市中大醫療機構就醫的原因之一。這種基礎設備的落后,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長期發展中的一個巨大的障礙。
(二)從軟件方面來講,管理上落后
在醫療機構的發展中,由于基層醫療機構處于醫療體系的末端,所以到這一級別時無論從資金投入還是政策投入上來講,以往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管理上的缺失,最終導致一些基層醫療單位管理混亂、松散,有的甚至談不上管理。加上市場經濟的作用,一些鄉村衛生院(室)甚至轉租、承包給個人,變成了以追求利潤為主的商業體,遠遠失去了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的功能,誰承包誰說了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已經脫離了公共衛生體系的管理和約束,這就造成了一些醫護人員工作不積極,態度冷漠,對患者就醫沒有責任感,衛生服務的質量大打折扣,這樣人民群眾就更不愿意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長期下去,是很不利于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發展的。
(三)從人才方面講,高精尖人才缺乏
現在基層醫療機構都面臨著醫護人員短缺、人才結構失衡的難題。由于基礎設施的落后,加上管理上的不足及待遇方面的不對等,使得基層醫療機構留不住人才,一些業務能力強、醫學水平高的人才很少能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太久,俗語講“河深水淺難養龍”就是這個道理。一些基層醫療單位,年輕人不愿意去,水平高的不愿留,只有一些水平一般,年紀較大的醫護人員留在基層醫療機構。加上一些基層醫療機構地處偏僻地區,信息傳遞不及時,久而久之,這些醫護人員的知識結構就會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難以適應新時代對醫護的要求。醫護人才的結構失衡,高精尖人才的缺乏,使得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從長期的發展角度來講,人始終是第一位的,沒有人才這一關鍵要素,其他硬件條件再好,管理再完善,基層醫療機構前景始終不會樂觀。
三、基層醫療機構長期發展關鍵在于財政投入增加
(一)加大財政投入,確?;鶎俞t療機構長期發展的資金供給
資金的充足保證是基層醫療機構各個方面發展的原動力,所以政府從政策方面要加以傾斜,由原來的側重于城市中心的大的醫療機構轉向傾向于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因為近些年的發展,大的醫療機構已經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管理制,集合了大批的高精尖人才,其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已經牢固無疑。所以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財政傾斜,是對醫療衛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加大財政投入才能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軟件、人才、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水準,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通過資金的投入,可以改變基層醫院“以藥養醫”的運行方式,實現對基層醫院用藥的加強監管,要嚴格藥品采購,豐富藥品種類,保證藥品質量,降低藥品價格,降低患者費用,減輕老百姓看病的負擔。
財政投入增加能為基層醫療機構的工資提供保障,人才流失的現象有所遏制,正常的運轉和基本生存不再是一個困擾,同時房屋建設、設備投入的資金渠道得到財政的強有力支撐,基層醫療機構的院容、院貌得到很大提升,醫護人員的辦公場所、患者的就醫環境明顯改善。另外,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也能逐漸完善,釋放了社會中低層群體的醫療需求。新農合、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保險基本覆蓋了社會中底層群體,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報銷方法逐年完善,有效刺激了基層老百姓的就醫需求。這樣基層醫療機構確保了正常運轉,人員隊伍得到了穩定,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基層醫療機構帶來的便利。
(二)大力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建設
通過財政投入,資金上的保障,加大人才的引進、培養力度。對于一些人才結構失衡、人才短缺的單位,要從政策和待遇上進行傾斜,酌情補充醫療一線的高精尖人才,切實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同時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符合當地條件的一些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一些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醫療單位工作,選拔一些重點人才進行培養,為基層的后備力量進行人才儲備,避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同時也可以實行同級人才的交流,一個地區的人才可以實行輪流工作的方式,保證地區間醫療水平的均衡。
【關鍵詞】基層醫療機構;藥學服務;重要性
藥學服務是在臨床藥學工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于1990年由Hepler和Strand提出并倡導的,含義是藥師應用藥學專業知識向公眾提供直接的、負責任的、與藥物有關的服務,包括藥物的選擇、使用、注意事項等知識和信息,以期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實現改善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理想目標[1]。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是指按照衛生部《衛生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規定,取得藥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包括主任藥師、主管藥師、藥師等,具有藥師以上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處方審核、評估、核對、發藥、安全用藥指導、藥學宣教等藥學服務[2]。
1 藥學服務在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活動中的現狀
藥物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雖然安全性有保證,但依舊具有二重性,治療的同時或多或少產生不良反應,導致患者用藥的依從性降低,進而容易產生藥物無效或中毒;使治療過程延長甚至治療失敗。
1.1 目前基層醫療機構中臨床醫生不但負責疾病的治療還要負責用藥指導,工作量大,只能簡單地向患者說用法用量或者在藥品包裝上標明說明書上的用法用量?;颊咧荒軝C械地按醫生要求用藥,對于出現的其它作用不知曉或不在意,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或治療失?。凰巹┤藛T卻從事著簡單的藥品銷售工作,不能運用專業知識為患者服務,造成技術資源浪費,也使得藥學工作人員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受重視程度不夠。
1.2 基層醫療機構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知識不夠全面。對于患者提出的用藥相關的問題答復不完善;服務意識不高,未能主動向患者提供藥學服務。
1.3 藥學服務宣傳教育力度不夠,患者對藥學服務認識不夠,認可程度不高。
2 藥學服務在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活動中的作用
2.1 藥物的給藥途徑、用量、用藥時間等,是根據藥物本身及輔料的理化性質、藥物在體內過程、治療目的、人體生理特點等影響因素而定。擇時用藥可發揮最佳藥效、最小不良反應[3]。對于特殊患病人群實施用藥宣傳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和診療質量,推進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
2.1.1對慢性病患者的用藥指導
多數慢性病患者需要多種藥物聯合用藥才能達到治療目的,藥物間藥理作用、理化性質、給藥時間、服用方法等不盡相同,如果一起服用可能出現影響主要藥物的療效、產生副作用甚至產生配合禁忌,引起嚴重不不良反應或慢性藥物中毒事件。此時需要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專業的藥學服務,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交待清楚藥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配合禁忌。貯存方法等相關信息,針對慢性病特殊性,藥師會嚴格要求患者不得以病癥消失而自行停藥,確保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時加大加深對治療慢性病藥物的宣教工作,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用藥指導。
2.1.2對老年人和兒童患者的用藥指導
老年人常患有多種疾病,用藥復雜且記憶力衰減、視力減弱等情況,極易漏服、錯服藥物,造成治療失敗或不良反應的發生。單憑臨床醫生或護士口頭交待,患者很難記清如何用藥。此時需要藥師向患者或家屬詳細交待藥物相關信息,或在患者能看清的前提下記錄下來,有必要時實行藥品按一次服用時進行單包裝并標記清楚相關信息,從而提高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
兒童因機體功能未發育完全、口味挑剔、辨別力弱等特點,對藥物特別是劑型要求較高,如果監護不到位,容易誤食甜味藥物造成藥物中毒。這就需要藥師向患兒家屬推薦適合的劑型、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配伍禁忌等相關信息,特別強調患兒家屬要將藥物放置于兒童不易接觸的位置。
2.1.3對計劃懷孕和孕產婦的用藥指導
本類人群具的生理的特殊性,對藥物敏感,要求藥物藥理作用緩和并對機體DNA和RNA無干擾并無細胞毒性等。這需要藥師為根據此類人群生理狀況精心挑選對胎兒無影響的藥品并詳細交待藥品使用的相關信息,如果非得用有影響的藥物則建議延遲懷孕、終止妊娠、停止哺乳等,確保對胎兒和乳兒的身體健康。
2.2協同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對住院患者進行用藥指導
臨床藥師(執業藥師、藥師)是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對藥物的理解更廣、更深。應用專業知識協助臨床醫生對患者開展藥物治療,選擇適合特定患者的藥物,并參與指導用藥,可以有效避免藥物配合禁忌、提高藥物治療效果、避免重復用藥等,并很大程度地減輕臨床醫生的工作壓力,使其節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非藥物治療上,更好地提升治療效果和維護患者身體健康。
3 藥學服務發展的支撐點建設建議
3.1基層醫療機構應該建立藥學服務組織,由分管院長直接負責,成員包括臨床科室、醫務科的主任、副主任;藥劑科全體藥學專業人員。制定相關工作制度、服務標準和流程。用高尚的醫德、專業藥學知識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向患者提供藥學服務,確?;颊哂休^高的用藥依從性。
3.2各基層醫療機構要高度重視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素質培養,提高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促進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向臨床藥師轉型,將患者開出處方后的藥學服務工作從臨床醫生轉移到藥劑工作人員,減輕臨床醫生的工作量;轉變藥師的角色,從幕后的配藥到設計和指導患者的用藥
向患者提供專業的藥學服務,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各醫療機構應在指定位置設立藥學服務咨詢處,方便患者需求藥學服務,提高群眾滿意度。
3.4結合基本藥物制度的宣傳,進行藥學服務的宣教工作,讓群眾了解常用藥的相關信息,不盲目服藥,不過量或欠量服藥,減少不良反應等,提高自我健康保護意識。
4 結論
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實施,雖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證,但畢竟藥物都有治療和不良反應二重性,只有在正確的用法、用量、避開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項才能使患者更科學地用藥,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促進合理用藥,才對適應癥有最好效果和對患者最小的不良反應。藥師提供的藥學服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用藥宣教是重要的服務手段,能夠快捷的傳達常用藥物的相關信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在推進基本藥物制度發展,促進醫改進程,提高群眾滿意度方面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時萍,柳艷平,曹志紅,等.我院藥學服務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執業藥師,2012,9(2):38-40.
【關鍵詞】基層醫療;宮頸癌篩查;檢測方法
【中圖分類號】R73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11-02
宮頸癌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中排第二位,嚴重危害了女性健康,近年來已經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1]。西方國家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建立了完善的篩查體系,大大降低了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我國醫療體系還不完善,這就要探討一種可行的、簡便、廉價且易被接受的檢測方法,適合農村等基層地區的宮頸癌篩查體系。本文運用醋酸肉眼觀察(VIA)、碘染色肉眼觀察(VILI)檢測技術對轄區內進行兩年宮頸癌篩查結果分析,試探討VIA、VILI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及重要意義,以便于臨床推廣。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對轄區內2563例年齡在25-65歲的已婚婦女,孕次1-7 次,分娩次數 0-4次。
1.2操作方法:采用醋酸染色后肉眼觀察(VIA)和碘染色后肉眼觀察VILI進行宮頸檢查, 同時做巴氏涂片檢查,結果異常者門診陰道鏡下活組織檢查并得到最終的病理學診斷;VIA采用5%醋酸涂抹宮頸,1分鐘后開始觀察宮頸的反應情況,根據醋白上皮的范圍厚度及形態、渾濁度等做出初步診斷[2]。VILI采用2%碘液涂抹宮頸,正常宮頸上皮吸碘后呈棕褐色,未著色區呈芥末黃,為病變區;巴氏涂片用一次性特制木刮板插入宮頸管內圍繞宮頸管旋轉2周,將刮出物均勻涂抹在玻片上,用95%酒精固定15-20min,染色封片;陰道鏡VIA和VILI任一檢查陽性者行陰道鏡檢查,并做活檢。
1.3診斷標準。VIA 診斷標準:涂抹醋酸后宮頸無明顯白色改變為陰性;出現醋白色上皮、邊界明顯為陽性;白色改變表面不規則,厚而脆的腫塊為可疑癌[3]。VILL診斷標準:宮頸涂碘后,著色為陰性;在轉化區出現濃厚、顏色較深的芥末黃或橙黃色改變為陽性;宮頸呈結節狀、表面凹凸不平或潰瘍改變為可疑癌。當陰道鏡檢查看不清鱗柱交界,或病變延伸入頸管內口,或活檢鉗不能觸及病變,或疑有腺體病變等情況時,需進行頸管內膜刮取。
2 結果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對轄區婦女進行婦科病篩查,共有2563例婦女參與了檢查,檢測出宮頸原位癌3例、癌前病變16例。癌前病變0.64%,檢出陽性患者0.0012%(如表一所示)。
3 討論
此次篩查中發現3例子宮頸癌患者,癌前病變16例。分別占0.0012%和0.64%,子宮頸癌前病變的檢查率可以指導早期預防和治療,進一步說明篩查的重要性。定期篩查是預防宮頸癌的有效措施,對我國基層大多數婦女獲得篩查是當今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極大限度防治子宮頸癌的最好途徑,在我國很多基層地區,醫療水平較低,這就要用一種經濟、易操作的篩查方法,對宮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只有通過超前的篩查,進行早期預防和治療,提高宮頸癌的防治水平,真正達到防治子宮頸癌的目標,這項工作應常抓不懈,最終真正達到消滅子宮頸癌的發生。
根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統計,有 53.7%的宮頸癌患者從未接受過婦科檢查,這些患者在就診時有 95%已經是宮頸癌二期以上,其中農村婦女占了大多數[4]。國內外大量研究也已經證實,有效的篩查可顯著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下降幅度能達到60%~90%。如果分別在35歲和40歲時進行1次篩查,則相關癌癥的患病風險又降低40%。在發達國家,由于有較完善的宮頸癌篩查制度,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我國地域廣闊、衛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有水平不能滿足所有婦女的篩查,尤其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篩查工作缺乏力度及持續性,導致全國各地子宮頸癌的篩查情況不容樂觀[5]。本文通過研究VIA、VILI作為基層檢測宮頸癌發生的一種重要手段,成本較低,操作簡便,最為基層最普遍宮頸癌篩查方法逐漸受到重視,研究通過VIA、VILI子宮頸癌篩查方案, VIA、VILI易于操作,幾乎不需要特別添加設備,費用低廉,這就大大降低了操作成本,增強廣大婦女對子宮頸癌篩查的重視和認識,能夠為廣大的基層農村婦女所接受,從而提高了篩查的參與率,這還有助于提高基層婦女的順應性,最終實現預防和治療宮頸癌的目標。由此可見,VIA、VILI 聯合檢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是一種可行的篩查手段,適合在大規模人群子宮頸癌篩查中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彩炎,張為遠,武明輝,等.北京地區6339例25-54歲已婚婦女宮頸癌認知度調 查 研究[J].中國 健康教 育,2009,25(12):883-886.
[2] 李隆玉,喬志強,張敏芳.多種檢測方法在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評估[J].中華流行病學,2007,28(10):964-967.
[3] 李霓,馬聰萍,孫立新,等.碘染色肉眼觀察作為宮頸癌初篩方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1):15-18.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基層醫院;藥物治療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腐蝕了胃壁或十二指腸壁等部位的一類疾病。此類疾病主要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管潰瘍、空腸潰瘍等。此類疾病患者可出現中上腹部發生持續性、規律性的疼痛、唾液分泌增多、燒心、反酸、暖氣、惡心、嘔吐等癥狀。臨床上治療消化性潰瘍主要是使用藥物治療。隨著傳統藥物的不斷改進和新藥的研究應用,在治療方式方法上進行不斷改進和發展,其療效明顯提高。
1藥物分類
1.1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1.1.1抗酸劑 抗酸藥不僅能緩沖胃酸恢復胃內pH值,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減少對潰瘍病灶的刺激,還能起到止痛、促進潰瘍的愈合、改善癥狀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有可溶性藥物,如碳酸氫鈉、碳酸鈣等,其抗酸作用強、吸收迅速、止痛效果好,但長期應用可造成代謝性堿中毒、胃脹氣等。不可溶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制劑,此類藥物不溶于水,能中和胃酸,使黏膜上的蛋白質沉淀,起到收斂、止血和保護潰瘍面的作用,多在餐前服用。
1.1.2抗膽堿能藥物 適量的抗膽堿能藥物可使胃酸分泌減少,解除胃平滑肌的痙攣,起到止痛作用,常用的有阿托品、山莨菪堿等,但由于抑制胃腸蠕動易引起胃潴留,不適用于胃潰瘍伴幽門梗阻或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一般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1.1.3 H2受體阻滯劑 H2受體阻滯劑可抑制基礎胃酸及刺激胃酸分泌,療效肯定,目前應用比較廣泛而且價格低廉,尤其適合于基層醫院使用,常用的有西咪替丁,3次/d,0.2g/次,睡前加服0.4g,病情穩定后可每晚服0.4g,維持6個月~1年,但該藥副作用較大,已被雷尼替丁逐步取代。雷尼替丁具有更強的H2受體競爭抑制作用,抗酸作用大,且副作用少,2次/d,0.15g/次,穩定后每晚0.15g維持6個月。
1.1.4質子泵抑制劑 該類藥物以奧美拉唑為代表,是一種新型持久較強的胃酸分泌抑制劑,其作用機制是作用于壁細胞胃酸分泌終末步驟中的關鍵酶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活。2次/d,20 mg/次,連用1個月,本品副作用少,服用方便,且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1.2保護胃黏膜藥物
1.2.1硫糖鋁 該藥能與胃蛋白酶結合,抑制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并能與胃黏膜的黏蛋白絡合,形成保護膜覆蓋潰瘍面,促進黏膜再生而使潰瘍愈合,3次/d,1.0g/次,2個月為1個療程,但有部分患者易出現便秘。
1.2.2膠體鉍 主要是枸櫞酸鉍鉀,本劑與胃酸作用后,在潰瘍面形成氧化鉍沉淀對潰瘍基底肉芽組織有親和力,形成蛋白質-鉍復合物保護膜,使潰瘍與胃酸及胃蛋白酶隔離,而起治療作用。因其兼有較強的抑制幽門螺桿菌作用,可作為根除幽門螺桿菌聯合治療方案的組分。3~4次/d,120 mg/次,但該藥長期服用會過量蓄積而引起神經毒性。
1.2.3前列腺素類藥物 主要是米索前列醇,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腸黏膜的黏液及碳酸氫鹽分泌和增加黏膜的血流作用。主要用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性潰瘍的預防,但其子宮收縮作用限制了孕婦的應用。
1.3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藥物 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的確切機制尚未闡明,但其在消化性潰瘍中的治病性已得到廣大醫學界的公認。一般認為是其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消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根除幽門螺桿菌,不但可促進潰瘍愈合,而且還可預防潰瘍復發,以徹底治愈潰瘍[1]。因此凡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無論初發或復發、活動或靜止、有無并發癥,均應予以根除治療。已證明在體內具有殺滅螺桿菌作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質子泵抑制劑和膠體鉍在體內能抑制幽門螺桿菌,與上述抗生素有協同殺菌作用。目前,尚無單一藥物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因此必須聯合用藥,并力求一次根除成功。常用方案有奧美拉唑加克拉霉素再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或者奧美拉唑加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三聯方案。抗生素也可選用左氧氟沙星,還可選用質子泵抑制劑和膠體鉍加甲硝唑和四環素的四聯方案,以上療程均為2~3w??傊拈T螺桿菌必須堅持到療程結束后,繼續給予一個常規療程的治療是最理想的。治療后應常規復查幽門螺桿菌是否被根除[2]。
2用藥原則
由于消化性潰瘍病因較復雜、臨床上不可能單用一種藥物即能達到滿意效果。故主張聯合用藥,并進行維持用藥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其治療原則是去除誘因、解痙止痛、抗酸保護黏膜屏障、促進細胞再生、根除幽門螺桿菌減少并發癥。
3結論
綜上所述,在基層醫院,由于就診患者多為農民,經濟條件較差、生活方式陳舊、飲食衛生差。在治療中既要考慮療效還要兼顧經濟承受能力,同時,對藥物治療無效或多次復發并有出血、幽門梗阻、穿孔、癌變等并發癥者,應及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