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0 11:41:44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環境與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文名稱: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主管單位:農業部
主辦單位: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4944
國內刊號:12-1233/S
郵發代號:6-4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經濟;協調發展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生相伴,人類生產活動在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開發的同時,人與自然也呈現出一定矛盾。在國家提倡開展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下,依托農業經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及民生狀況得到迅速提升。但在看到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針對一體兩面的生態環境破壞,土地過度開發,水污染嚴重等問題,不應視而不見。只有保持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才能收獲金山綠水。
一、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內在關系
首先,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石。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后被提到新高度,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治理在各地深入開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業經濟的屬性決定了農作物必須處于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下才能提高豐產率。農業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農業經濟的效益表現。其次,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業生態環境提供保障條件。農業經濟發展在不破壞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性的基礎上,可以降低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發生矛盾的概率,農業發展帶來的廣泛關注及農業經濟產生的大量經濟價值,可以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及技術上的支持,使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在協調狀態。最后,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帶有相對性、約束性及均衡性。從相對性及約束性上看,人類可以根據自身的利益訴求,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中給出戰略選擇,兩者都具有不同歷史時期的被選擇性,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有其相對性。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是對生態環境施加影響的過程,農業經濟出于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的目的,通常會選擇在生態環境可承受范圍內開展,特別是農業生態環境有其自身客觀發展規律,在考慮發展農業經濟時,約束性特性是平衡兩者關系的重要原則。從均衡性上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不應被片面理解,兩者均有價值,過度發展農業或因生態環境保護而阻礙農業發展都有偏頗性,應把握兩者的均衡性。
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性
(一)新農村建設及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了供人們消費使用的物質,這一生產過程是在生態環境下進行的,可以說,生態環境是生產實踐的必要條件。新農村建設倡導農業經濟生產生活要與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使用及農業農村生態保護相依相存,一方面,這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已經串聯起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再生品的整個過程,使原有的粗放型農業經濟模式轉變為現代可持續農業。
(二)改善農村環境
因生態環境惡化而帶來的后果是觸目驚心的,不僅僅會對農業生產,還會波及到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社會民生等諸多方面。有鑒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國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的戰略。自然災害的發生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是抵御自然災害的重要手段。農村在發展致富的道路上,以往伴隨著大量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如濫伐樹木、濫墾土地等,農村水漬化問題屢見不鮮。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及農民居家樂業的基礎保障,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能夠通過創設舒適的農村生存空間,借助環境資源換取農村發展資金資源,為新農村建設掃除后顧之憂。
(三)助力農民創收
生態環境的多樣為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諸多基礎資源,如清新空氣、干凈水源、肥沃土壤等。通過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農業生產實踐中為了給農作物生長提供綠色環境空間,會減少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量,從而生產出真正的綠色高質量農產品。當綠色農產品投入農業市場,受供需關系影響,其價格必然一路上漲,如此能夠幫助農民創收。從農業實踐中看,因綠色農業而使農民增收致富的案例并不鮮見,概括其優勢經驗,主要在于生態環境保護在先,農業生產跟進在后的策略,如擴展林地及草地面積,發展林下產業等,逐漸成為農村經濟提高的路徑。
三、常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農業生產實踐中看,簡陋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并在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影響下,使農業經濟發展受阻。這主要是由于部分農民群體受傳統思維影響,在耕作方式上較為傳統,延循舊法,不注意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如一些農戶出于經濟效益考慮,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在農作物種植中大量使用農藥及化肥,帶來了土壤板結硬化,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在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也減低了農產品的品質及經濟附加值。從宏觀層面看,生態環境帶有系統性,在農業資源,如土地,水源面臨問題后,農業用地的質量會下降,農業種植產量提升緩慢,外加上農業人口基數的增加,從而形成農業發展惡性循環。當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到一定程度,自然災害發生概率提高,進一步降低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此,在農業經濟發展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上,要避免走入竭澤而漁的困境,尋求以生態農業為中心創新農業經濟格局。
四、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相關思路措施
(一)以農業生態環境評價為依據,確定現代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農業經濟發展應首先依循自然生態規律,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及應用,然后結合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特點,在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后,確定適宜的農業經濟模式。農業經濟模式的選擇需要與生態環境調研為依據,農業生產活動要突出生態環境指導下的因地制宜屬性。相關要點有:第一,對農業經濟中農作物生產結構過于單一的情況加以改變。可根據農村所處區域及農村土地的具體特點,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劃分,增強可利用的生態資源的利用率。第二,結合農業資源,將農業產量因素與生態環境因素加以結合,打造立體農業生態系統養殖模式。農業生態系統具有多層性,各個層次都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所用,通過多層次立體化農業生態系統的構建,串聯起各類農業生態系統要素,如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在具體實踐中,在高層種植區或農用地邊緣區域,以植物種植為主;對馬鈴薯、花生等低種植植物,采用混種法,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上,由農業防治改為多樣化防治,如遵循生物規律,構建避害生物鏈,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內部防病害能力,盡量不采用化學防治手段。第三,以農業現代化為思路,優先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生產布局進行調整,采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生態農業所需資源,確定農業發展適宜模式。
(二)多手段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結合了傳統農業技術及現代農業技術,然后遵循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等基本規律,實現對自然資源及社會資源的高效利用,達到農業、生態、社會、經濟的共同發展。在農業經濟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生態農業因具有環保優勢突出的特征,廣受關注并得到實踐。在生態農業發展中,一是要結合農業區域的自然資源狀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規劃,對農作物的生長特點、環境氣候因素、農業經濟重心等因素充分考慮,凸顯出生態農業優勢,為農業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同發展做好鋪墊。二是生態農業發展中,要確保其環保性得到充分展示。這一環節可以借助農業信息技術手段,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打通及共享農業生態信息,為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構建生態農業信息系統及共享平臺時,要注重農業信息的溝通傳遞,借鑒引入城鄉一體化經驗,在農業生態新技術的研究推廣上互通有無。
(三)做好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農業經濟發展及現代生態農業模式的創建應用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需要借助農業資源才能開展實施。在農業生態環境及農業經濟協同發展中,突出的兩者的協同,而不是偏重某一邊。農業資源作為農業經濟基石,在開發利用時一定要突出合理性,而衡量合理性的標準就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一環節把握如下幾點:第一,保護性利用農業耕地。在耕地的利用上為達到高效化,應多依靠農業科技,在滿足農作物正常生長需求的基礎上,盡量提高畝產量。第二,在農用物資的使用上,掌握經濟性及綠色環保性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農用物資應物盡其用,另一方面,在制定農業生產計劃時,根據農作物種類應確定施肥及地膜管理方案,以對生態環境最小化影響為前提,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協同發展。第三,對農業生產所需的水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在這一方面可以推廣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技術等,在滿足農業需求的同時,將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四)控制農業活動污染源
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需要對影響及破壞生態環境的污染源進行控制,阻斷污染源傳播鏈條。通過對污染源的控制,能夠起到農業資源,如土地、水、生物的保護作用。一是借助先進技術手段,大力開展農業清潔生產。在對農業生產區域的環境指標進行分析評估后及檢測后,確定農業生產活動的具體時間,避免無序生產勞作而對環境施加破壞。二是在立體農業發展中,在林下經濟產業中,要以畜禽潔凈化養殖為思路,采用環保性能好的飼料,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產業格局。三是做好農業生產再生品的加工利用,美化農村環境。如農業生產中產生的秸稈,不能放任其在田間燃燒,可以將其進行回收再加工,使其用于工業生產。
(五)普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宣傳
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除了在制度框架、模式選擇及生產資源利用上做好相關工作外,還需要對從事農業生產的群體開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明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宣傳力度,通過法律法規入村,上墻等方式,對農戶的農業生產實踐進行引導,加強其環保觀念,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
五、結語
農業是國之大計,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保持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至關重要。在對兩者的內在關系加以認知后,應從農業生產模式的構建、生態農業的推廣、農業資源的利用、農業污染源的防控、現代生態農業宣傳教育引導等方面齊抓共管,使農業經濟能夠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農,劉寶存,孫約兵.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與未來科技創新的思考[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0(01):1-5.
[2]王繼東.優化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4):47-48.
[3]于耀義.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0(11):218+220.
[4]賈曉君.農村能源建設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作用探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0(03):18.
摘 要:生態環境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石,必須得到有效的保護。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問題不斷出現,這就對我們如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考驗。本文在總結歷史經驗和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對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34
而農業的發展又是離不開生態環境的,農業與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顯得尤為的重要。而農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農業的發展會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農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緊密相連,二者缺一不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業生產的糧食產量將大大減少;農業可持續的發展,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平衡。
1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這些年來,為了發展農業而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從短期上來看,農民獲得收入,但如果長此以往,放任此行徑,必然帶來生態的危機。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起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水環境,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們節約用水的意識不強,水資源的浪費從未停止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有數據表明,我國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億t,約占世界的1/12。同時,我國50%的土地處于干旱地帶,常年少雨水,該地帶沙漠化現象嚴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國濫砍濫伐現象嚴重,導致草地退化、沙化現象嚴重,生物的多樣性遭到破壞,也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 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2.1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合不合理,直接決定資源是夠得到優化配置。落后的農業產業結構,浪費了大量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產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國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需要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我國地大物博,但是區域差異明顯,各地資源分布不均。對于這樣的特殊情況,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區域的特性,進行不同形式的農業發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用比較優勢原理,實現農業產業的結構升級。我國沿海地區應該適當減少糧食種植,多種植其特色植物和農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資源,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而我國東北和內陸地區可以發揮其地理優勢,多種植糧食作物,一來足夠滿足全國糧食需求,而來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增長農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學技術
廣泛推廣科學技術與服務,利用科學技術建設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過良好的保障,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率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農業成果的轉化率以及科技貢獻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所以,我國在科技興農方面,還需要加大投資的力度,不斷地進行摸索和創新。
2.3 實施城鎮化戰略
實施城鎮化戰略,促使農村過剩的人口向城市轉移,減緩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從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由于我國城鄉人口不合理的現實情況,致使全國大部分人員滯留在農村,從而導致農村環境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壓力過大。因此,解決農村人口城鎮化,對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國也要保證人口的科學布局,不僅要保證農村人民能夠轉移到生活條件好的城鎮,同時保證農村人民能夠在城鎮生活下去,這就要政府在城鎮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穩定房價,為轉移的人口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使其能夠適應城鎮生活,并生存下去,實現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從而減緩農村生態環境的壓力,保護和重建生態環境。
2.4 加快農產品的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我國農藥、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斷增長。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國。我國在農業化肥使用方面是嚴重超標,市場上充斥著許多“毒”產品,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我們知道,農藥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嚴重的方式之一,它會造成土地板結、堿化,嚴重的導致土地無法再生,無法種植農作物。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要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同時發展科學技術,發明環境和諧型的農藥,從而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效率。
3 結語
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2者之間不可偏廢。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在不斷地惡化,出現了許多問題,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相關執法部門依法辦公,全國人民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只有這樣,農業才能取得可持續的發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國家才能更加穩定和富強。
關鍵詞:農村環境;農業發展;問題;措施
一、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業一直是我國的弱勢產業,而農民也一直是我國的弱勢群體。農村環境的污染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后果,主要的表現可耕重的上地資源減少,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農村環境的污染使得由此引發的疾病在農民中的發病率提高。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是關乎著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持農村經濟增長,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問題。
二、當前我國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污染。水資源關乎到所有生物的生存問題。當前我國農村水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破壞。如有毒物質富集的水被農作物吸收之后,造成有毒物質在農作物中富集,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農產品不能食用。另外,水資源的污染,對于水產養殖業帶來的損失更是巨大。
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農藥的過度使用及污染物的隨意排放造成的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土壤中農藥、重金屬等的含量嚴重超標。土地污染給農作物的種植帶來嚴重影響。在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中,黑龍江調查區蔬菜和稻米中鉛超標率分別達60%和46%,吉林調查區稻米中汞超標56.6%;山東調查區蔬菜樣品中硫代硫酸鹽、異狄氏劑醛和七氯的檢出率分別為94.2%、86.8%和85.1%。由于土壤污染,全國每年糧食減產100億kg以上,直接經濟損失達125億元。
3.草地破壞。由于水土流失、過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國的草地遭到嚴重破壞,面積不段減少。多年以來,我國可利用的草原面積一直在不斷減小,并且減小速度在不斷加快。僅在2010年,我國由于草原退化而引起的鼠蟲害所帶來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近幾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草原退化問題,采取各種方式進行遏制,草原退化速度才有所減緩。
4.土地沙漠化。我國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土地沙漠化非常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國沙漠和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74.3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8.2%;沙化發展速度快,20世紀90年代前5年達2460km2/a,后5年則達到3436km2/a。土地沙化導致了土地生產力的嚴重衰退,沙區每年損失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達5590萬t,折合化肥2.7億t。
三、將強農村環境保護的措施
1.控制鄉村企業污染。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規劃,對于鄉村企業位置的選擇要合理,尤其是一些污染較大的企業,必須遠離人們的生活區及生活資源所在區域,而且應盡可能將鄉村企業集中在一起,從而便于治理污染;其次,嚴格執法,對于有違規排放,污染環境的企業要嚴格處理,直至關停;最后,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結合當地的特色,大力發展一些生產過程清潔,附加值較高,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綠色產品”。
2.加強農村水污染防治。水是生命之源,對于飲用水的保護,一定要不遺余力地采取最為嚴格的措施。對于飲用水源地要進行區域保護,在水源附近劃定一個較大的保護范圍。在該范圍內,嚴厲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對于一些較大河流的上游地帶,作為飲用水源保護的重點。
關鍵詞:循環農業模式;經濟;環境;雙贏
中圖分類號:F326.3: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5)10-0072-03
對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依賴和使用,導致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污染嚴重、農產品品質下降等問題。養殖業產生的糞便未能有效利用,農作物種植、畜禽散養造成的面源污染和規模養殖場產生的點源污染不斷累積.污染了土壤和環境.直接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和環境質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難題。未來農業發展應立足實際,樹立循環發展理念,將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廣西通過試驗,總結出一些發展循環農業的模式及形成的配套技術.成效顯著,實現了農業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共贏。本文著重介紹6種應用成熟的循環農業模式。
1循環農業模式設計原則
根據循環經濟內涵與農業特點,按照整體性協調、生物共存互利、趨利避害、土地資源用養結合、資源合理流動與配置、生態產業鏈接等原則,規劃循環農業模式,減少農業生產過程的資源投入量和廢物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
2幾種循環農業模式應用與分析
2.1豬+沼+果(菜、稻)+燈模式
該模式以戶為基本單元,以沼氣為紐帶,把畜禽養殖和林果、糧食、蔬菜種植業結合起來,每戶建一座沼氣池,養殖2-10頭豬。豬糞尿排入沼氣池發酵,產生的沼氣作能源,用于日常生活照明、煮飯:沼渣、沼液用作農作物底肥、追肥;在果園、菜園或稻田懸掛誘蟲燈誘殺害蟲。據統計,使用此模式,每戶la可節約能源開支l000元左右,節約農藥肥料開支300元,產出的產品品質好、價格高.667m2增加收入300-1000元。
模式集養豬、沼氣生產、農作物種植、產肥為一體,農業資源在系統內循環利用,實現了農村養豬污染物零排放,解決了畜禽養殖環境污染和農民生活能源燃料問題,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了農產品品質。經濟效益顯著、社會效益良好、生態效益明顯,實現了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2.2蔬菜地綜合利用模式
以淮山(套種瓜、豆)+燈+青蛙模式為例。該模式采用套種套養方式,種養結合,在不影響主栽作物基礎上,利用主栽作物生長空余地面與空間.套種一茬或多茬作物,套養一批或多批動物.凈增一次或多次收入,是傳統耕作與現代科技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的疊加農業、疊加產出模式,可解決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模式內生物彼此協作,相輔相成,農業資源在小系統內循環利用,最大程度地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模式操作:春季種植瓜類、豆類蔬菜,收獲中后期,套種主栽作物淮山。利用淮山畦溝貯水放養青蛙,每667m2放養青蛙1萬~2萬只。田間懸掛誘蟲燈誘殺昆蟲,青蛙在作物間吃昆蟲,配合適量飼料補給,3個月左右長成商品蛙。
此模式在不影響主栽作物產量和收入的前提下,667m2套種一季瓜類、豆類作物,可增加產量700-800kg;套養青蛙1萬只,可收獲300-400kg。
2.3桑園綜合利用模式
以桑園+套養雞+冬季套種蔬菜模式為例。根據桑園的生產特點,合理安排放養雞的時間.使放養的雞不影響桑園生產。桑園放養雞時間以4-10月為宜,小雞孵化后在雞房飼養至半個月大后放入桑園放養,桑園用1m高的尼龍網圈起,桑園雜草和害蟲作為雞的主要飼料。每667m2桑園每批放養雞100只左右,每只獲利20元以上,667m2增收2000多元。需要注意,桑樹剪枝后至抽條前不宜飼養雞,以免雞啄食桑芽影響桑園產量。
桑園冬季套種蔬菜品種以低稈類蔬菜為主,如白菜、芥菜、菜花、蘿卜、蔥蒜類、萵苣、馬鈴薯、豌豆等,一般在10月下旬秋蠶結束后翻耕土地.施足底肥,667m2施腐熟農家肥1000-1500kg或復合肥50kg。在桑園行間套種,追肥2-3次,注意澆水。翌年1月中旬可以收獲,每667m2桑園套種蔬菜可增收1500-2000元。對蔬菜采收后剩余的菜頭、枝梗、黃葉等廢棄物進行壓青,用作綠肥。
桑園養雞.一是可以將雞糞作桑苗和蔬菜的肥料,二是雜草和害蟲可作為雞飼料.這樣既節省了鋤草勞力,減輕了病蟲雜草為害.還可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據統計,一般每年每667m2可節省農藥、肥料成本約150元,桑園內因套種套養每年每667m2增收3000-4000元。
2.4果園綜合利用模式
以果園+牧草+鵝模式為例。利用果樹間隙種植牧草飼養食草動物鵝,鵝為果園除草,且鵝糞含豐富的氮、磷、鉀肥,可為果園施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每1只鵝年排鮮糞150-200kg。一般每667m2果園養鵝100只左右,每只鵝獲效益15元左右,667m2增收1500多元,既保證了水果的生產,又有額外收入。也可采取果園+鵝+魚綜合生產模式,即利用水面養鵝,并在果園樹下草地放牧.以鵝糞喂魚,各取所需。通過種養有機結合,形成農業系統內物質的良性循環利用。
2.5水田作物套養模式
水田作物套養采用水稻+青蛙、蓮藕+青蛙、茭白+泥鰍、水稻+鴨、水稻+魚等模式。利用水生作物田間空隙地養蛙、魚、泥鰍、鴨等,使水田作物和套養動物形成互相利用、互相促進的生態循環系統,并用誘蟲燈誘蟲作為套養動物飼料,減少蟲害。水田作物是套養動物的天然棲息遮蔭場所.且水生物豐富,適宜套養動物生長,而套養動物則起到松土、肥田、除草、除蟲作用。
以水稻+青蛙為例,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四周設1m高防逃網,挖“田”、“日”字形溝,溝寬1-1.5m、深0.5-1m。水稻選抗倒伏、抗病力強的良種,秧苗栽插5-7d后、氣溫穩定在20℃時放養蛙苗。田面水層保持5-10cm,防青蛙逃逸。防敵害,一般667m2放蛙苗2萬只,可收獲青蛙750kg左右。
2.6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
以農作物秸稈(或林木加工剩余物)+食用菌+優質稻循環農業模式為例。該模式利用水稻秸稈、玉米秸稈、桑枝條、中藥渣和木材加工產生的木糠及邊角料等廢棄物,經加工后作為培養料生產食用菌,菌渣經特殊發酵后用作農作物肥料。模式應用效果:①生態效益好,資源循環利用,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②經濟效益好,產值高;③社會效益顯著。農業資源得到循環利用,是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好途徑。
3討論與結論
3.1發展循環農業模式勢在必行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農業在發展觀念、發展模式上的一場革命,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節約資源、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應用循環農業模式十分重要。農業生產中應用循環農業模式能實現人與自然的長久和諧,生態、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選擇模式應當從實際出發,可以選擇一種模式,也可以多種并用。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農村經濟;循環經濟
1.前言
建設全面小康的農業社會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題,要將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基礎,形成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在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生態環境效益的基礎上,打造出新時期農業生態環境文明,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村經濟模式過于僵化
當前,農村的經濟形勢存在傳統和僵化的弱點,講求一味的經濟投入,希望產生更大的經濟回報,這種不顧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沒有發展潛力的農村經濟模式,會形成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難于幫助農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和生態鏈,最終形成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村經濟的增長失去了本源。
2.2綠色農業生態建設過程緩慢
當前農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沒有一個正確地認知,導致綠色農業這一概念不能得到很好地普及與執行,農民不能將實際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經濟增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低層次的生產模式中破壞著環境,卻取得了較低的綜合收益。由于沒有綠色農業概念,農民所產的農產品同質性高,導致抵御市場沖擊和風險的能力低,不僅不利于農業的生產與發展,而且也會存在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實際問題。
2.3化肥和農藥的污染嚴重
化肥和農藥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物,當前農村過分依靠化肥和農藥,導致水體和土壤的富營養化,出現大量有害生物的繁殖,或者出現了生態鏈條的斷裂,影響了正常的農作物生長,也影響了城鄉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3.優化農業生態環境振興農村經濟的措施
3.1構建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要以生態農業為中心,以綠色農業為基礎,以有機農業為目標,形成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健康的發展模式,要主動在農村經濟建設中推行清潔生產,要將垃圾和廢棄物的全面處理和綜合利用列為重點,使農村經濟的途徑得到生態化的改善,在降低污染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構建農村經濟的循環發展鏈,打造農村經濟的發展新模式。
3.2建立生態友好性新農業
要以有機、環保、節能和綠色為目標,建立農業生態環境,通過生態友好型農業的打造,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契合,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打下生態基礎,更好地建立起高端的農業經濟形勢,擴大農村經濟體系的收益與效率,真正做到農村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全面發展。
3.3控制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由于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很多,新時期要從農村基礎性生產和生活入手,探尋制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轉變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應該加強農業生產和生活中廢水、廢物的處理,要引入成型的垃圾處理設備,通過集中處理和分散消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廢水和廢物得到有效降解和無害化處理,有條件地區還可以對廢水和廢物展開利用,形成新的資源,總之,通過對惡化農業生態環境的垃圾處理遏制住環境下滑的趨勢,為營建新型農業生態環境打下基礎。
3.4控制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污染
農業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因素是有機化合物的污染,應該在農業生產中控制相關有機物的使用,這一點要發揮農技推廣站的專業性優勢,使技術指導盡量貼近農村生產和農民,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控制農業生態環境中有機肥料對水體富營養化的威脅,同時控制農藥的使用量,避免對整個農村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傷害。在農業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改造中要將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品種科學地管理樹立在廣大的農民中間,這樣就可以起到從意識上和行為上對污染的控制。
3.5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是相悖的兩個概念,應該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產生活得到生態環境的支持,同時在農業生態環境的重構與創建中要注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在農村工作中應該突出宣傳工作,要讓農村工作者、農民知曉上述的辯證關系,形成對農業生產、生活和管理細節的改變,進而達到對生活方式、生產工藝、生產技術和管理科學性的有效變革,打造出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輿論基礎,更好地實現農村的全面發展。
4.結語
根據本文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要立足于農村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模式的創建,形成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觀念在廣大農村的深化,通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細節的改變,形成農村建設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的新方法。要在農業生態環境的營造和農村經濟的振興過程中加強人才培養,以人才作用的發揮打造出農業生態環境發展與農村經濟的新局面,這也是本研究在最后需要重點強調地地方。
參考文獻:
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源環境是人類農業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人類在農業開發的過程中必須遵從客觀規律,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環境與發展并不是相互對立、不調和的,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承的。
(一)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應遵從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
因為農業包括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自然再生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經濟再生產受到經濟、技術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所以說農業是自然系統與經濟系統結合的復合系統。因此,在發展農業時,不僅要遵從自然規律還要遵從經濟規律。
(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必須遵從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理論
環境經濟學的理論核心之一是外部性理論。對于農業而言,如果采用低效率的方式配置資源,進行經濟活動無疑會對外界環境產生負效應。比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農藥,以提高單位產量,結果可能導致水體污染、土壤退化等加深層次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發展農業時,應當遵從環境經濟學理論。同時,生態經濟學理論也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生態經濟學強調在生產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按照生態學原理,使生產的過程按照生態鏈耦合的方式進行。因此,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更應強調物質、能量流動的合理性。
(三)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需遵從“3E-R-T”模式
所謂“3E-R-T”模式是指,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要考慮到5個方面的因素,包括生態、環境、經濟、技術、資源,即在技術可行、有利于生態恢復、環境保護的條件下,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實現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一)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建立現代農業耕作模式
按照相關政策要求:要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調整種植業、養殖業內部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所以,我國農業的發展必須走資源節約、生產集約高效、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合理地進行生產區域布局,改進和完善傳統的粗放型耕作方式,走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指導思想的現代農業耕作模式,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道路,盡量減少或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農業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要積極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保護生態環境工作,才能夠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建設良好生態環境。要建設好生態環境,就必須加強城鄉企業的清潔生產工作,把對環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而不是污染之后。
(1)要積極做好城鄉工業布局的規劃,只有實行好的規劃,才能改善農業環境的污染現狀,使農業環境的污染得到抑制。建立綠色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保證小康社會的建設。
(2)還要積極加強對城鄉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要采取分離垃圾的做法,把垃圾分成不同類別,然后積極探尋處理方法,要增加除填埋、焚燒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處理做法;要盡量使垃圾能夠得到利用,使垃圾變廢為寶。
(3)要在農村大力發展沼氣的應用,農村沼氣得到大力應用,就可以解決資源的循環利用。沼氣使用量的增大,一方面可以凈化農村環境;另一方面還有利于緩解能源的消耗,還能夠為農村的植物增加有機肥料;使有機肥料得到大量利用,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這樣就會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4)還要積極建立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設施,要提倡節約用水,增強人們節約用水意識,這樣才能夠把有用的水用到實處。
這樣才能改善農業環境的污染現狀,使農業環境的污染得到抑制,建立綠色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保證小康社會的建設。
(三)要積極保護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源,失去了耕地,農民就失去了基礎,因此,在農村要對耕地資源實施合理開發和保護,農村耕地的紅線要始終記在心中,實施在行動中,保護耕地是防止資源退化和縮減的有效揩施,因此,對于農村的耕地,要從保護農村耕地資源出發,進行科學研究。因此,當地政府要把加強農村生產的建設用地,一定要加強規劃管理,堅決不能觸動底線,這樣才能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基本農田建設,達到嚴格限制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在調整中絕不占用耕地面積,這樣才能使農村有限的耕地資源得到保證。
此外,還要積極加強保護水資源,要對農村水資源實施統一管理模式,要利用高科技保護水的蒸發速度。主管的農業部門,應積極推廣節水技術,要組織農民,積極構建節水型的農業生產體系,這樣就可以轉變傳統的大水灌溉農業的生產方式,建立創新的,可以提高農業灌溉利用率的農村生產方式。
(四)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科技促進農業可持發展
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是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寶,它有利于緩解中國農業資源的短缺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這樣就可以利用中國現有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動植物品種資源等,在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農村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使農村資源得到大的收益,逐步轉變只是片面追求農業生產量的傳統觀念,要從原有的觀念的轉化中,緩解生態環境被不斷污染和破壞的現狀,這樣才能使中國農業生產之路,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五)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特色農業
在發展農業模式方面不能搞“一刀切”,盡量避免“風格雷同的現象,應在不同地區發展具有優勢特色的地方農業,揚長避短,形成優勢互補。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果業、林業、畜牧養殖業。在丘陵地帶,應根據其自然環境,選擇合適的農業發展方向。在平原地區,如果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由于城鎮化的發展,因其農地稀少,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合理規劃、節約用地,利用高科技發展高效、生態、觀光農業;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擴大灌溉面積,大力推行節水和干早農業在貧窮落后地區,應建立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耕地的生產率,控制人口增長,以及加強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