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7:17
序論:在您撰寫物流工程的認知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241.1 文獻標識碼:A
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頭來自管理,而確保源頭連續不斷的機制在于人力資源管理。因此,在服務行業普遍推行精細管理的今天,必須關注人力資源管理的精細化。作為物流企業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資源管理面臨巨大的挑戰:一方面,企業的管理基礎相對薄弱,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尚在不斷完善中;另外一方面,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物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發展策略和人力資本管理的需求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人力資源是指存在于人體內的,可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創造財富的人的腦力和體力。人力資源是其他各種資源轉化、管理、傳遞的組織資源,是具有能動性的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組織各種資源的主體。人力資源是企業經濟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企業擁有的職工隊伍的總稱。人力資源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即必須具備能提供現在和未來服務并能帶來效益的本領和才能;而要取得這種資源,還必須付出一定的費用。因此,存在著人力資源所具備的能力與所投資的費用的關系,以及人力資源的效益如何達到最大限度發揮的問題;亦即需要對人力資源測評,做出價值評價。本文運用價值工程方法對人的能力與成本進行測定和比較,實現對人力資源價值的綜合評估。
一、人力資源價值評估的基本概念
西方經濟學認為人力資源的價值是人力可能或已經實現的經濟貢獻或服務潛力。經濟學認為人力資源價值是在商品上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人力是可以創造價值的價值。人力資源價值的含義更側重于作為組織主要資源的個人或群體為組織提供有效的未來服務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資源價值是指內在地蘊涵于人體內的勞動能力,外在地表現為一個人勞動中新創造出的價值。
企業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往往追求利潤最大化,即盈利性是較為明顯的特點。這就使得企業人力資源能夠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最終生產出產品或提供勞務,也能夠以貨幣的形式反映出人力資源的價值。因此,企業人力資源價值評估的對象是為企業服務人員的體力和腦力價值的總和。
企業人力資源價值評估的一般目的是為取得被評估人力資源在評估基準日的公允價值。按不同的標準劃分,企業人力資源價值評估的具體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投資入股,投資入股是指人力資源所有者以其所擁有的人力資源使用權作為資本投入企業,并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2)引進人才,在對具體人員提出任職要求的同時,也往往明確其工資、獎金等薪酬待遇,以利于企業和人力資本所有者的雙向選擇;(3)實施薪酬規劃,薪酬規劃是指企業為了建立和發展與員工的聘用關系而設計的一系列工資制度或計劃;(4)績效考核,績效考核是企業對員工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業績:工作的數量、質量、工作能力和社會效益等進行評價,并用評價結果來判斷員工與其崗位的要求是否相稱;(5)其他目的,如企業兼并等。
二、人力資源價值評估的價值工程模型
價值工程的中的“價值”是指人的能力與成本的相對關系,作為一種評價人力資源的尺度,用價值指數(公式1)來定量化比較。
1. 能力系數的計算
人的能力,一般來講可分為學識能力、思維能力、協調能力、處理業務能力、創新能力。具體到不同的行業、部門來講,其能力表現側重不同。行政機關強調處理公務能力;技術密集單位創新能力尤為重要;而在管理部門其組織能力則必不可少。因此,可分步進行分析。
(1)首先可根據本單位工作特點,分別設計出能力項目(能力構成要素),并依各個能力項目在整體中重要程度按比例確定能力重要系數,且系數總和等于1。
(2)對所設計的能力項目還可以分別進行層次分解。如“協調能力”一項,還可分為平級之間的“橫向協調”與上下級之間的“縱向協調”等方面。“橫向協調”可分為:本部門內的協調、與其它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關聯的外單位之間的協調。
(3)對受測者的實際能力分項目分層次予以測評。先按標準對其各項能力打分;再將各項分值與相對應的各項能力重要系數相乘,計算出受測者的各項能力評價的得分值。
(4)被測評人員綜合能力系數等于該人員的得分除以全部人員的總得分值。
2. 成本系數的計算
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同其它資源一樣,需要通過對其付出成本。這里的成本包括歷史成本和重置成本:歷史成本系指為取得和開發人力資源而發生的耗費;重置成本系指目前重置人力資源而發生的耗費。人力資源的成本按其要素與用途可分為以下五類:
(1)招募成本。為吸引可能未來人員而開展招募工作的人員的工資、廣告費、差旅費、招待費、招募資料費等。
(2)選拔成本。在選拔時工資、咨詢費及在洽談、測試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等。
(3)安置成本。為入聘人員提供的調動費、差旅費、安置費等。
(4)開發成本。使人員達到某項職級以取得預期的業務水平所支付的費用,包括:定向成本(新吸收人員在熟悉工作期間的工資及教授人員的工資、資料費等)、脫產培訓成本(學雜費、受訓者的工資和差旅費等)和在職培訓成本(函授或夜校的學費等)。
(5)應負成本。是指由于從見習人員那里得到的業績少于從有經驗的人員那里得到的預期業績而導致的損益,屬于機會成本損失。
在人力資源成本中,如工資等屬直接成本;如廣告費等屬分攤的間接成本。上述五項成本,構成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
三、人力資源價值評估實例
1.能力系數
以某部門測評業務員為例,能力測評得分的“打分值”一欄所定分數在0-10內取值打分,每項能力要素最高為10分(其所屬層次分解分項的分數之和的最大值為10分)。按照這種方法得到每個成員的能力系數分別為0.120、0.106、0.195、0.186、0.214和0.179。
2. 成本系數
所有人員的投資費用明細如表1所示。在表1中,能分清記入對象的,如工資等可直接記入某個人員成本核算項目內;而廣告費等間接費用按一定標準比例分配列入有關成本核算項目,從而可計算出每個被測評人員所耗費的成本。按照這種方法計算得到每個成員的成本系數為0.102、0.138、0.242、0.194、0.146和0.177。
3. 價值指數
按照公式(1)計算得到所有人員的價值指數分別為1.176、0.768、0.806、0.959、1.466和1.011。由計算得到的價值指數,可以擇優選用人員。例中的人員E和人員A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應優先考慮。運用價值分析,在人才資源的管理中可提供評價人力資源管理決策方案選擇所需要的信息,如決定人員是否聘用;為達到單位的預期目標,對人員采用何種培訓方案;人員職級的安排與升降等;有利于使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優化;也有利于將人事管理職能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為提高企業效益更有效地服務。
四、結束語
從價值工程的角度出發, 對人的能力與成本進行測定和比較,實現對人力資源價值的綜合評估。基于價值工程的人力資源價值評估方法能更客觀地將人事管理職能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全面開發利用和優化。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字:人工濕地;城市污水;機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水污染控制領域,人工濕地是指一種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的與自然濕地相類似的地面,是人為地將石、砂、土壤等一種或幾種介質按一定比例構成基質,并有選擇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處理生態系統[1]。
1. 人工濕地的組成及類型
1.1 人工濕地的組成
人工濕地一般由防滲層、基質層、腐殖層和水生植物四部分組成。防滲層位于濕地底部,用來阻止污水向地下水體的滲漏。基質層由土壤、填料、植物根系組成。腐殖質層由植物落葉、枯枝、微生物及其小動物尸體構成。
1.2 人工濕地的類型
從工程設計角度,按照系統布水方式或在系統中流動方式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和垂直流人工濕地,而垂直流人工濕地可分為單一垂直流人工濕地和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2]。
1.2.1 表面流人工濕地
表面流人工濕地屬于好氧濕地,廢水從濕地表面漫流,水深較淺。對懸浮物、有機質的去除效果較好。對總氮的去除效果也較為穩定。但對營養鹽N、P的去除率偏低[3]。這種類型的濕地具有投資少、操作簡單、運行費用低等特點,但占地面積大,水力負荷較小,去污能力有限,運行受氣候影響較大。
1.2.2 潛流人工濕地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和污染負荷較表面流人工濕地大,對BOD、COD、SS、重金屬等污染指標的去除效果好。但潛流人工濕地受納污水的功能是在厭氧環境下處理外加生物過濾。由于濕地植物的新陳代謝并不是很重要[4],水體中溶解氧濃度不高,所以因硝化反應的不足而限制了N的去除。
1.2.3 單一垂直流人工濕地
單一垂直流人工濕地中,水流在填料床中基本上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水流經床體后被鋪設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處理系統。污水從濕地表面縱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當床體處于不飽和狀態時,氧可以通過大氣擴散和植物傳輸進入該濕地系統,這類濕地的硝化能力高于潛流人工濕地,因此可用于處理氨氮含量較高的污水。其缺點是對有機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系統,落干、掩水時間較長,控制相對復雜,投資較大。
1.2.4 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
它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技術,由一個下行流池和一個上行流池組成,其中下行池比上行池略高。污水經布水管首先進入下行池形成下行流,通過池底進入上行池形成上行流,最后進入上行池集水管排出。
2.人工濕地對各種污染物的去除機理
基質、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濕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多年的研究表明,人工濕地能夠利用基質—微生物—植物這個復合生態系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重協調作用,通過過濾、吸附、共沉、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2.1 懸浮物的去除機理
污水中的懸浮物在人工濕地中去除的基本機理為絮凝、膠體顆粒的沉淀、基質的過濾、植物根莖的攔截、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污水中懸浮物進入濕地系統后與基質發生作用,包括懸浮物向基質表面的遷移和被土壤顆粒表面粘附兩部分。
2.2 有機物的去除機理
濕地污水中的有機物包括不溶性有機物和可溶性有機物。不溶性有機物的去除機理同等粒徑的懸浮物的分離機理類似。通過沉降、植物根系的攔截、基質的截留過濾得以去除,截留下來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機物通過植物和基質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降解被去除。
2.3 氮的去除機理
污水中的氮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無機氮和有機氮。無機氮包括氨、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有機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有機氮和氨氮。人工濕地系統對氮的去除包括基質吸附、過濾、沉淀、氨的揮發、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其中主要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最主要的途徑[5]。
2.4 磷的去除機理
磷的去除有很多途徑:污水中的一部分磷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一部分磷被基質通過吸附或離子交換作用而去除;一部分磷,如有機磷和溶解性較差的磷作為微生物正常代謝所需要的物質被磷細菌轉化成溶解性無機磷,有利于植物的吸收;還有一部分磷被聚磷菌過量聚磷作用去除,該種方式具有一定的作用。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人工濕地水處理技術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包括:受氣溫影響大、占地面積大和容易淤積堵塞。其中,前兩者是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限制該項技術發展和推廣的最主要因素。
3.1 氣溫問題
氣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低溫時生物活性下降以及植物的死亡。另外,對于表面流和豎流濕地,低溫情況下表面會結冰,阻礙了大氣的復氧過程,使生化水平降低從而影響了處理效果,因此低溫會導致處理效果的顯著降低。
濕地中可采取措施降低溫度帶來的影響。首先,在工藝上采用潛流人工濕地,在該工藝中覆蓋表面的表層土以及植物的落葉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溫效果。其次可在進出水管道、進水泵房和人工濕地床加保溫系統。最后,可以加強前處理單元,以減輕濕地的處理負荷[6]。
3.2占地面積問題
人工濕地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較大,大約是傳統污水工藝的2-3倍。采取適當的措施以減少占用有效的土地資源。首先,可通過適當的選址:選址時要考慮到環境、經濟效益綜合最優化和規模化的因素,尤其在空置土地比較少的大城市,或是將工程選址在市郊區域。另外,也可以采用組合工藝,提高效率可以適當減少占地面積。
3.3堵塞問題
人工濕地中部分營養物質會逐漸的積累,濕地中的微生物也相應的繁殖,再加上植物的腐敗,如果維護不當,便很容易產生淤積、阻塞現象。這種現象不僅會影響水的流速,而且會影響水的復氧,從而影響到微生物的活性進而影響到處理效果。
解決辦法為選擇適當的填料,最好是多孔質輕不易板結的便宜材質,采用合適的操作工藝,可以通過一定的間歇進水來恢復濕地的滲透速率,和選擇適當的植物密度并及時維護。
參考文獻:
[1]Tetmesse Ualley Authority. River Basin Operations Water Resourses [M].Destruction of Constucted Wetlands fo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ment, Monitory Report for the Period, March 1988 to October 1995,(5):1345-1446.
[2]劉漢湖, 白向玉, 夏寧. 城市廢水人工濕地處理技術[M]. 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06:178-179.
[3] Kadlec R H, Knight R L. Treatment wetlands[M]. New York: Lewis Publishers, 1996.
[4]Brix H. Functions of macrophyt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 Wat. Sci. Tech,1994,29:71-78.
[5]徐麗花, 周琪.人工濕地控制暴雨徑流的研究進展[J]. 上海環境科學, 2001, 20(8):401-402.
關鍵詞:網格計算;工作流;資源有效度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3-683-03
Workflow Scheduling Algorithm on Grid under Cost Limitation
WANG Ming-jun, YU Jiong, LIU Jun-xiang, DENG Ding-l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In the grid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the wide-area distribution, heterogeneous, dynamic of resources and there are multiple domains of management. Regarding that there are many grid resources with same performance,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workflow scheduling because of different reliability and service price.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workflow scheduling of DAG-based workflow, we proposed one kind of LC (Limitation Cost) algorithm to choose reliability resources for higher degrees in the certain cost limitation,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reducing the failure rate of the task scheduling. The simulation shows the validity of the algorithm.
Key words: grid computing; workflow; resource reliability
1 概述
網格計算[1]是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的廣域網絡計算技術,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動態多制度的虛擬組織之間協調資源共享與操作,這里的共享是指直接訪問計算機、軟件、數據和其他資源,而不單指文件交換。有向無環圖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是工作流的一種常用描述方式,廣泛存在于E-science、E-business等網格應用領域[2]。工作流調度就是為任務選擇并分配合適的資源,并滿足不同的調度目標。然而,任務和資源的映射實質是一個復雜的優化問題,通常情況下多為NP-Hard問題[3]。現在關于網格工作流的調度算法有很多,也有很多的分類。本文通過市場機制合理地解決網格資源管理和調度問題,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浮動反映資源供需狀況的動態變化,通過供需均衡實現資源優化,這種動態協調的資源管理機制適合網格資源的特性。為此,本文在Buyya博士提出的網格經濟資源管理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市場機制的成本和時間限制下的網格資源優化調度算法。
2 相關介紹
網格環境 中,可以將資源提供者視為生產者,將應用請求者(資源用戶)視為消費者,兩者構成經濟網格模型的兩個重要因素。計算經濟模型將經濟的概念引入網格資源管理中,它應用了市場經濟中的供求原則來對資源的所用者和使用者進行調節,以保證雙方均獲得最大利益。文獻[4]在Nimrod-G模型中提出的基于時間和成本限制下的優化調度算法(DBC)。完成時間優先調度算法、成本優先調度算法、限定時間成本保守時間最優化算法。以上三種算法從不同角度滿足了用戶需求,但是都未考慮資源有效度問題。文獻[2]中雖然考慮了資源的有效度,但是未涉及費用的優化問題。而本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成本限制(Limitation Cost)的調度算法。
3 基本概念與問題定義
網格中許多大型應用通常由多個任務相互協作完成,任務及任務間的約束關系可模型化為一個工作流,有向無環圖DAG是其常用的一種描述方式。令DAG圖記作G={V,E},其中V={1,2…n}(|v|=n)表示應用中所有任務集合;是有向邊集合,表示任務間的控制或數據依賴關系,即對?坌(i,j)∈E,i執行完后j才可執行(i,j是結點編號,規定i
基于經濟的一般網格體系結構[3]為用戶提供了一致的訪問接口,因此對?坌i∈V,在其預測時間內都存在一個能夠完成該任務的候選服務集成為 的服務池,記作R(i)。l(i)是R(i)的集合長度,表示能完成任務 的服務個數;Sik表示能完成任務 的第k個服務;(cik,pik)描述為在任務 的預測時間內Sik的執行成本和有效度[2],則R(i)={Sik ={( cik ,pik )},1≤k≤l(i)}。表1給出了圖1中各個任務的服務池實例。
對于工作流有一個最低執行成本mcn,但是并不能保證完成工作流的有效度較高,這也是符合市場機制規律。用戶為獲得性能較好的資源,必須付出的較高的費用cn。其費用必須滿足(mcn≤cn)才可成功執行。調度目標就是在用戶給定的cn下,為工作流中各任務分配合適的資源,使工作流所需資源的有效度最高,得到性能較高的資源,形式化描述如下
max p(1)
st.
mcn≤cn(2)
其中p為調度工作流時整個資源的有效度,式(1)表示最大化資源有效度;式(2)滿足費用約束。
因此,目標函數(1)取最大值的關鍵在于將Δc(其中Δc=cnCmcn)合理的分配到任務所在的每一個任務當中選擇費用較高的資源,從而獲得有效度較高的資源,這種動態協調的資源管理機制適合網格資源的特性。
定義1 給定圖G={V,E},對?坌i∈V,從其服務池中選擇費用最低的服務,總費用下限
由定義1可知,mcn是工作流完成所有任務所需的最小費用,因此,用戶給定的費用cn必須大于或等于mcn才能保證工作流完成。
定義2費用浮差Δc定義為用戶給定費用cn和最小完工費用之差,即
將Δc平均分配到執行各個任務的資源中,從而選擇有效度較高的資源。
定義3平均浮差Δc定義為費用浮差的平均值,即
其中虛任務除外,這樣每個結點分配到相同的平均浮差Δc。
LC算法的具體執行過程如下:
Begin
1為所有任務查找相應服務資源池R(i), i∈V;
2由公式(3)計算完成工作流的最小完工費用mcn;
3提示用戶在有效的費用范圍(mc≤c)內輸入cn;
4當mc≥c時,返回步驟2;否則轉步驟5;
5由公式(4),(5)計算費用浮差Δc和平均浮差ci并平均分配到各個結點;
6獲取就緒任務隊列RL;
7若RL不空,對就緒任務從其服務池中選擇合適的資源。否則轉步驟9;
8發送控制或數據信息到分配的服務資源并啟動執行;
9等待任務完成事件;
10 若還有任務未被調度,轉步驟6;否則轉步驟11;
11 計算工作流的有效度;
12 輸出結果;
End
該算法中步驟2,6的時間復雜度最差情況下為o(n2);而步驟7到步驟12的時間復雜度為o(n*len(Rl)*M)[6],其中n是工作流中任務總數,len(Rl)是就緒隊列長度,M=max{l(i)}是所有任務的最大服務池長度。因此整個算法的時間復雜度最大不超過o(n2*M)。資源有效度的計算文獻[6]中有提及本文不在贅述。
4 實例說明
為說明LC的求解過程,下面用實例說明算法的求解過程。以圖1給出的工作流應用為例,設用戶給定的費用c=600。各個任務從表1給出的服務池中選擇執行成本最低的服務,其下界完成成本mc=495,可計算出最低有效度為mp=72.1%,費用浮差Δc=105,平均費用浮差Δc=7.5,將其平均分配到每個結點中,其有效度為79.3%。有效度提高了7.2%。而文獻[5]中提到的GBRR算法可計算出有效度為75.4%。比最低有效度提高了3.3%。LC算法比GBRR算法在有效度上提高了0.039個百分點。
5 實驗仿真與結果分析
為比較LC算法和GBRR算法,對大量不同DAG結構的工作流應用進行模擬測試。隨機DAG圖生成器需設置任務數V和任務最大初度out_degree等參數,通過組合不同參數的取值生成不同特征的DAG圖,實驗中結點數|V|={10,20,30,40,50,60,70,80,90,100},其中cn為用戶給定相應任務數的執行成本,圖的最大初度out_degree={1,3,5,V}。在網格環境中,能在相同時間內完成某個任務有若干候選資源,這些資源信息可從GIS (Grid Information Service)中的RIS(Resource Info Service)獲得。從而可以得到每個任務在其預測執行時間內的資源有效度。每種參數組合產生10種不同實例。表2是兩個算法在不同任務數量下工作流執行的資源有效度情況。
從表2列出的數據可看出,LC算法有效度比GBRR算法計算出的有效度平均高出4.81%。
從整體來說隨著任務數的增加,各算法計算出的有效度有所下降,這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因為隨著執行各任務的資源數增多,其不確定因素也增加,從而降低了整個資源的有效度。如何解決這類問題也是本文以后研究的方向。
但是對于相同的任務數來說,對于用戶給出不同的執行成本進行模擬測試比較兩種算法的性能。隨機DAG圖生成器設置任務數|v|=200,圖的最大初度out_degree=3。仿真結果如圖2。
從圖2可以看出,相對GBRR算法LC算法能通過合理地調度,將任務分配到有效度較高的資源上執行,使整個資源的有效度提高4.45%。隨著執行成本的提高資源有效度不在提高,因為整個資源有效度有一個執行上限。當達到上限值時有效度不再增加。
6 結束語
本文結合網格系統分布、異構和動態的特點,充分考慮用戶QoS要求和時限要求的條件下,針對如何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下快速進行獨立任務調度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的LC算法。該算法能夠更好的滿足不同用戶的QoS需求和平衡資源的負載情況。仿真實驗證明LC算法能夠根據用戶的QoS需求,靈活有效的為用戶動態分配網格資源,降低了調度任務的失效率,提高了網格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I. Foster,C. Kesselman,S. Tuecke.The Anatomy of the Grid: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2001,15(3):200-222.
[2] 田國忠,于炯.基于資源有效度的網格工作流調度算法[J].計算機工程,2008,34(11):80-82.
[3] Buyya R,Abramson D,Giddy J.High Ningrod/G: architecture for a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System in a Global Computational Grid[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xhibiti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2000:283-289.
[4] Buyya R,Murshed M,Abramson.D.A Deadline and Budget Constrained Cost-T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cheduling Task Farming Applications on Global Grid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PDPTA),2002.
關鍵詞 職業流動;能力形成;社會融合
中圖分類號 C9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1-007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11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進城就業的農村居民依舊呈現出城鄉間候鳥式流動和進城后橫向流動為主的特征,整體上有流動無遷移或遷移很少。這反映了現有制度環境對群體職業發展能力或機會的剝奪,而且這種剝奪甚至是先天和后天因素累積性影響的結果,即社會排斥本身不僅是能力剝奪的一部分,而且也是造成各種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但正確理解進城農民如何通過職業流動積累并逐步提高在城市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實現群體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為與心理逐漸適應并融入城市,不僅有利于針對性制定社會幫扶政策,促進進城農民真正實現市民化,提升城市化質量,而且有利于社會公平,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1 職業流動中的能力形成:一個分析框架
研究表明,中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性非常顯著,不僅明顯高于城市勞動者,也數倍于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1]。在市場機制下,職業流動是實現個體職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外出務工人員在職業流動過程中實現了農村居民適應城市、融入城市的能力形成,促進了群體的城市融合。
當然,這種能力形成與社會融合的層次還是比較低的,但理解這種能力形成又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一是在漸進式改革模式下,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就業環境、社會保障等國民待遇的目標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現有制度約束導致中國農村居民進城的擇業期望是比較務實的。已有研究表明,群體的職業流動多發生在低聲望職業之間,個體工商勞動者成為了低層職業和高層職業的連接點,中小企業主和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是他們可能取得的較高階層位置[2]。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期望上與老一代農民工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3],但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實現非農就業也是其職業發展的起點。因此,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是群體實現職業發展和社會融合的現實基礎。二是關于職業上升的標準確定。通常情況下,無論用反映社會地位變化的職業聲望還是用綜合反映社會經濟地位變化的社會經濟地位指數,甚至把農民工從非正規部門轉至公共部門視為一種向上的流動[4],這些方法用來測量農民工群體時都受到一定的制約[2,5]。
與職業流動的階段相對應,外出務工人員的能力形成可劃分為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增加收入或改善職業地位的能力。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家庭稟賦是個體能力形成的基礎,職業流動改變了各類要素發揮效用的外部環境,改變了要素的使用效率,從而對能力形成產生不同的影響。
(1)從人力資本要素來看,市場化改革引起人力資本的回報得到進一步體現,教育回報率在不同地區也存在顯著性差異[6,7],這增加了農村居民外出的動力。同等受教育程度的個體,如果其進入城市就業,其收入將增加。但教育回報率不是一直上升的,第一階段的職業流動增加了教育的機會成本,使得初中成為大多數農村居民對教育投資的隱性門檻。從掌握的技能看,如果傳統農村社會部分群體掌握的手工藝技能為城市所需要,那么這類人群進入城市、融入城市的能力將增強。對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直接從學校進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一般不掌握傳統手工藝技能,只得通過各種培訓或“干中學”獲得城市所需的工作技能。已有研究發現,低技能的勞動力容易被迫回流[8],進一步說明技能對能力形成的重要性。此外,職業工作經驗形成的特定人力資本與工資收入正相關,職業流動會中斷特定人力資本積累,即同一職業中工作時間越長,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越高,越不傾向換工作[9],但對農民工群體來說,引入制度性因素后,特定單位工齡對工作穩定性及收入水而產生顯著負影響[5],說明能力形成對職業流動也提出了要求。
(2)從社會資本要素來看,基于地緣與血緣為主的傳統社會網絡結構對家庭勞動力配置、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配給工作或就業模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0-11],但只有非常微弱的證據表明擁有更多的社會網絡可能通過影響農民工的工作類型而間接地影響工資水平,而并不能直接改變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價格水平[12],而且,只有進城務工后新獲得的異質性社會資本才對收入有正的影響[13]。也就是說,傳統社會資本有利于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但對職業上升的能力形成影響微弱。
(3)家庭稟賦可簡單理解為家庭擁有的各種資源及其運作模式。一般來說,家庭在村莊中的相對地位、家庭人口學特征、婚姻模式等都可能影響居民外出務工的可能性和進城后職業發展。家庭成員結構和合作模式對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社會支持也會對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發揮影響,如政府提供的免費技能培訓、免費就業信息等,直接決定了農民工進入城市的能力形成。
2 模型與數據
為驗證相關因素對進城農民職業流動過程中能力形成的影響,本文分別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和Logit模型來加以分析。
(1)Cox比例風險模型是事件史分析方法中常用的模型之一,基本形式為:
lnhi(t)h0(t)=∑mj=1βjXij,或hi(t)=h0(t)e∑mj=1βjXij
其中:h0(t)為基線風險函數,即各影響因素均不發生作用(βj=0)時的情形,X為影響因素向量。在本研究中,首次外出務工經歷為農村居民追求城市導向職業發展的起點事件,被調研的有外出務工經歷者在接受調研時的就業狀態為終點事件,起點事件與終點事件間隔為外出務工年限。顯然,這是典型的右截尾數據。在本研究中,Cox模型用來測度各影響因素對農村居民非農職業轉換能力形成過程中的貢獻度大小,因變量用被調查者的終點事件狀態來表示,被調查者如為繼續外出務工用“1”來表示,否則就是職業轉換失敗、能力形成受阻(用“0”來表示)。
(2)Logit模型由McFadden于1973年首次提出,其基本形式為:
ln(pi1-pi)=α+βjXij
其中:pi為農村居民在城市實現職業上升的概率,X為影響因素向量。在本研究中,Logit模型用來分析各影響因素對農村居民實現城市職業上升能力形成的概率變化,因變量用進城農民在若干次職業流動后的職業地位來
① 具體抽樣方法是在考慮收入分布和鄉鎮中村組的規模后,按照概率比例抽樣方法(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PPS)進行分層整群抽樣。即分別從三個縣市共抽取24個鄉鎮,每個鄉鎮選取1-3個村,每個村選取1-2個組,對每個組的農戶進行整群抽樣。共發放問卷3 200份,回收有效問卷3 145份,有效率為98.3%。本次調查共涉及3個縣、24個鄉鎮、58個村、118個組、3 145戶、13 000余人。選取分析樣本以改革開放為始點,只分析1979年到2005年年底前有外出經歷的勞動力,流動勞動力的隨遷家屬、已經出嫁的女性、在校學生不予考慮,樣本年齡界定在被調查時16歲至65歲之間的人群,其初次外出務工的年齡也處于勞動力年齡段,并刪除重要變量存在缺失值的樣本。為分析簡化,假定在2005年年底前的外出經歷保持連續性。基于上述標準,得到之前有外出務工經歷并在2006年選擇繼續外出或中斷流動的勞動力樣本2 407個,其中,在2006年繼續外出的樣本1 980個(在后續分析中,又刪除重要變量存在缺失值的20個樣本),中斷流動樣本427個。
衡量,如進城農民實現了正規就業、或掌握了滿足城市需求的職業技能(如技術工人、會計、駕駛員、廚師等)、或成長為企業管理人員、或在城市自主創業等,則認定實現了職業上升,用“1”來表示,其他未能實現職業地位上升的狀況都用“0”來表示。本文沒有選取收入指標作為衡量進城農民職業上升能力變化的依據。
分析數據來源于課題組于2007年對湖北省丹江口市、鄖縣和河南省淅川縣農村居民生產及外出狀況的入戶調查①。各變量含義及描述性特征如表1所示。
對比兩類樣本的變量均值可以看出,已婚、年齡偏大、家庭撫養比較高、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更容易中斷流動,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受阻。對明確回答返鄉原因的調查統計發現,照料家人和生育、外出就業困難和傷病、年齡大三類原因分別占比45.58%、16.67%和14.63%,主動返鄉的比例不到4%。
3 實證分析與討論
表2中的整體模型匯報了影響農村居民職業轉換能力形成的Cox回歸結果,模型的整體估計效果較好。回歸結果顯示,個體特征、家庭稟賦、流動特征對農村居民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影響顯著,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社會支持等變量沒有獲得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檢驗。
(1)現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保障體制使得勞動年齡成為大多數農村居民實際進城就業的“時間墻”,如果沒有可預期的后續生存保障,進城就業的農村居民最終只能選擇回到農村;婚姻意味著更多的家庭責任,出于照顧家人等原因,已婚人群特別是處于生育年齡的女性更容易返鄉;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也可能影響當地勞動力的流動方向。此外,性別變量的估計系數符號表明,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下民營企業對女性員工的偏好、婚姻對年輕女性的影響等,將促進女性在非農職業轉換中的能力形成。非農職業轉換的動機以增加收入為主時,政治因素的作用將下降。
(2)在社會變遷過程中,人力資本可能存在受損或失靈的情況[14]。人力資本在農村居民實現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中失效,這可能反映了農民工特別是老一代農民工整體人力資本積累較少、就業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本要求較低的行業和崗位、城鄉收入差距過大淡化不同人力資本樣本實現非農職業轉換的差異等現實。
(3)以家庭當年人情消費支出作為個體社會資本的工具變量時,這種基于地緣和血緣為基礎的傳統社會資本有利于降低農民在城市的初次擇業成本、獲得更好的工作類型等,但對實現穩定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作用有限。受到數據限制,沒有引入進城以后新型社會資本對進城農民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的影響。
(4)家庭勞動力規模是個積極的顯著性因素,勞動力越多,家庭內部分工余地增加有利于外出務工者的就業穩定;當家庭整體進城后,多成員之間的相互幫扶也有利于獲取就業信息、增加抗風險能力等。家庭撫養比和家庭擁有土地規模對實現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可視為阻礙
因素。家庭撫養比的估計系數符號符合通常的預期。農村人口外流誘致了以節約勞動為主要特征的農機技術進步,導致家庭擁有土地規模對進城就業的阻礙作用比較微弱。
(5)以家庭“是否有親戚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作為社會支持的工具變量時,估計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符號與通常理解相悖,這可能反映政府在促進農村居民非農職業轉換中比較明顯的“缺位”現象,或者說政府幫扶主要是提供就業機會,對群體后續關注較少。
(6)以農村居民外出務工的初職地點作為工具變量,回歸發現,省內務工更有利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實現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這可能源于在離家距離較近的地點工作,交通成本低,類似地域文化可能有利于進城后的心理適應,傳統社會資本效應可能發揮的更好等。當然,省內務工在當年頻繁流動也可能造成上述結果。
表3中的整體模型匯報了影響農村居民職業上升能力形成的Logit回歸結果,模型的整體估計效果較好。估計結果發現,個體特征、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家庭稟賦、社會支持、流動特征中的主要變量均對農村居民實現進城后職業上升的能力形成產生顯著性影響。當然,即使界定職業上升的標準很低,真正實現職業上升的樣本占比也只有18.01%,現實不容樂觀。
(1)隨著年齡增加,工作經驗積累、城市生活適應能力增強都會提升職業上升的概率。引入年齡的平方項可以看出,年齡對職業上升的影響呈倒“U”形軌跡。性別在影響職業上升方面影響顯著,典型的男性主導特征也很明顯。政治信仰可能是個體視野態度的反映,具有政治信仰預示著個體積極進取的心態和行為,從而促進其努力實現職業上升。
(2)以受教育程度作為衡量人力資本的工具變量時,人力資本的作用開始顯現。這正如農村居民經常所言“沒學歷可以打工,但打好工還得要學歷”。
(3)社會資本對實現職業上升存在統計意義上的負作用,這可能源于傳統社會資本層次較低,導致進城后簡單的工作雷同或相似,陷入群體性無法上升狀態。此外,人情消費支出過大,可能加重家庭負擔,影響家庭對其成員的投資。
(4)家庭勞動力人數發揮正效應,意味著家庭積累財富、抵御風險、擴大對成員投資的能力提升,從而有助于家庭成員逐步實現職業上升。撫養比越高,成員承受的壓力刺激其努力實現職業上升,增加收入;反過來,實現了職業上升,意味著收入增加,則可以承受更高的撫養比;系數沒通過檢驗,則源于不同代際群體對家庭責任的差異。耕地越多,在代際間存在顯著差異時,會阻礙中年人群實現職業上升的能力形成。
(5)社會支持的正向作用十分明顯,這可能是因為政府提供的免費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幫扶工作在社會上發揮了積極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6)現職在省內、特別是流動后返回本縣市的人群更容易實現職業上升的能力形成,這可能同樣反映了交通成本、地域文化、傳統社會資本作用的發揮。
表2和表3分別匯報了影響不同代際進城農民實
現非農職業轉換和職業上升中能力形成的估計結果。估計結果顯示,不同代際農民工群體之間在職業流動過程中能力形成的機制和路徑存在顯著性差異。
(1)從實現職業轉換的能力形成看,老一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整體較低,外出務工以獲取收入為主要目的,家庭責任感更強,家庭撫養比越高,其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的要求更加迫切。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積累相對較高,其流動可能更多是“為流動而流動”[15],呈現家庭責任感較弱特征,流動距離、進城后的心理適應能力對其影響不大。
由于同一因素對不同代際群體實現非農職業轉換的能力形式在影響方向和作用機制存在較大差異,對老一代農民工估計效果較好的模型,同樣用來分析新生代農民工時,雖然也滿足統計意義上的要求,但解釋力明顯下降,具體體現為在自由度沒有變化下卡方值快速下降。
(2)從實現職業上升的能力形成看,老一代農民工通過整合家庭資源、將掌握傳統農村社會中的手工業技能成功運用于城市就業實現職業上升的路徑對新生代群體而言是難以借鑒的,在城市產業升級換代步伐加快、勞動力市場供求發生重大變化等背景下,新生代群體更多是通過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掌握了滿足城市就業實現職業上升所需要的現代技能,從而人力資本對新生代群體的影響程度越高,家庭稟賦對老一代群體的影響更強。
4 進一步討論
當前,中國農民的城市化進程非常迅速,但農民的市民化進程卻不甚樂觀,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制度墻”導致半城市化狀態的普遍存在。進城農民被冠以“農民工”稱號,群體中相當比例人員的社會融合步伐仍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農民工作為轉型時期比較特殊的群體而為社會各界所廣泛關注。他們雖然在城市就業,但苦于沒有城市戶口而享受不了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會保障等國民待遇,或者是工作、生活環境還不盡人意,從收入角度看還談不上體面就業和生活。進城農民的社會融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至少包括在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多方面逐步實現市民化的過程。從現實情況看,進城農民真正實現社會融合必將經歷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
可以看出,進城農民在職業流動中的能力形成增強了群體在城市的就業能力,增加了職業上升的機會,從而為實現社會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這種能力形成的直接效應一般是增加了進城農民的收入水平,在經濟上有可能逐漸收斂于城市居民,其中一部分人甚至超出城市居民平均水平。收入水平的提升,在城市生活時間的拉長,為群體提供了與城市交流的機會,部分人群可能在行為與心理上逐漸與城市現代文明靠攏,最終實現城市融合。短期來看,職業流動促進了能力形成,但針對農民工群體各種社會排斥制度的存在,導致群體從能力形成到實現深層次社會融合的過程仍十分脆弱。群體由于先天性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家庭稟賦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為方式及心理認同與城市社會的差異等,都是實現社會融合所必須克服的重重困難。尤為重要的是,在農村土地制度基本穩定、新農合新農保尚不能與城市相應保障體系有效對接和平滑流轉的現實狀況下,絕大多數進城農民的長期生活保障仍然由農村社會所提供,群體的長期性社會融合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Abstract: 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drainage system refers to separate transportation of rain water and sewage by different pipes for discharge or subsequent treatment,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aterlogging preven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on and cooperation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Xiangshan Town of Maanshan City on local 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project, and points out that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not solve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because the system is not connect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was not incorporated into the policy. It is proposed that publicity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xpanded to increase public participation.
關鍵詞:基礎設施;雨污分流;認知;配合
Key words: infrastructure;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cognition;cooperate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2-0015-03
0 引言
2016年6月下旬,世界銀行馬鞍山慈湖河流域水環境治理項目檢查與督導團訪問馬鞍山市,要求在向山鎮雨污水管網綜合整治工程的準備工作中引入公眾參與活動,并在會議期間進行了培訓。世行專家要求,在項目的準備過程中,要向居民相關信息,征求意見和建議,在參考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基礎上改進和完善項目準備工作。
公眾參與活動圍繞向山鎮雨污水管網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展開,預期達到的目標有:①在項目準備和設計階段,向項目涉及的各利益相關群體項目建設信息;以靈活而多樣的方式,征求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向山鎮居民對社區目前的環境狀況(特別是洪澇和生活污水問題)的感受,對雨污水管網的建設提出初步意見和建議。②對收集的相關信息進行歸納和分析,提供給項目業主單位和設計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優化項目設計和項目實施管理,并將各種優化措施向社會公眾公開反饋,通過持續的公眾參與和信息交流溝通實現項目準備和設計的最優化。③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之中,通過參與式的公眾參與,動態收集項目實施階段各利益相關群體的抱怨、意見和建議,發現潛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地解決問題的途徑,保障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實現項目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以往的調研多由政府部門協助發放調查問卷,統一回收,不僅結果不夠真實可能覆蓋面也不具有代表性。本次調研更多的是以閑聊的方式,對居住戶進行采訪,以期在輕松的環境下了解到居居民生活環境上的困擾從而得出更多真實的、符合生活實際的想法。
1 工程簡介
慈湖河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城區最長的長江支流,由南向北穿越整個城區東部。慈湖河上游區域是馬鞍山市重要的礦區,長期以來,上游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近幾年,慈湖河沿河兩岸不斷建設開發,局部水系空間被居民建筑侵占(特別是支流水系),部分水系斷面過窄,影響水系排水能力。干流下游部分堤防達不到防洪要求,兩岸的排澇泵站與自排涵閘修建年代較久遠,設施老化,抽排能力過小,不滿足兩岸的排澇要求;河岸部分為直立擋墻,房屋建于擋墻上,兩岸垃圾掛岸,整體視覺效果較差。
為此,馬鞍山市政府適時提出慈湖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并印發了《慈湖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方案》(馬政[2008]48號文)。方案提出“化工企業整治工程、采選礦企業整治工程、酸性滲出水治理工程、垃圾場滲濾液處理設施改造工程、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工程、綠化工程”等工程建設。其中向山鎮雨污水管網綜合整治工程,是馬鞍山市慈湖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利用世行貸款完善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2 認知與意愿調研
2.1 調研目的及問卷設計
2.1.1 調研目的
為準確把握當地城區居民的基本生活情況和對向山鎮雨污分流工程的了解程度,完善雨污水管網建設方案,本次調研對向山鎮四大社區的居民進行了實地調查,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法等手段把當地居民對工程項目的了解度、配合意愿及其他情況做了統計分析。
2.1.2 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全面收集了被調查家庭戶成員的各種社會經濟信息,主要內容包括家庭人口狀況、對生活現狀的評價及對安置工作的期望、項目影響與期望等七個方面。前六個方面主要反映當地居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最后一部分主要反映居民對項目的看法及參與意愿。
2.2 調研過程描述及樣本分析
2.2.1 調研過程描述
三峽大學非自愿移民研究中心受深圳水務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擔了向山鎮雨污水管網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公眾參與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工作。本次調查進行于2016年7月底到8月上旬,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鎮的四大社區展開。主要采取座談會、問卷調查和隨機式問答相結合的方式,所有調查均為被調查者純主觀作答,力求獲得被調查者真實的意愿、反映出最真實的情況。在四大社區走訪中,一方面借助社區居委會場地,隨機召集10名左右不同年齡、性別的群眾參加座談會;另一方面對路上行人和店鋪商戶進行采訪,讓當地群眾表達所居住地區存在的各類生活環境問題并給出改進建議,做好錄音和記錄的同時填寫完成調查問卷。
2.2.2 樣本分析
由于本次調查以訪談為主,花了較多時間在與群眾交流上,所以只回收了38份完整的有效樣本,其他信息都是通過采訪時的記錄來進行補充。其中西山社區、北山社區、平山社區、石山社區各有樣本10份、5份、4份、19份,各占樣本總比例的26%,13%,10%,和51%。問卷調查對象年齡主要分布在31-59歲(占50%),文化程度主要為初高中的居民群體,60歲以上人口達到21.25%,將問卷信息錄入電腦后用SPSS19.0分析相關數據,得出部分結論如下。
2.3 調研結論
2.3.1 群眾環保意識強烈卻缺乏深層理解
調查中發現,當地居民在選擇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時,見表1,絕大多數群眾都認為水污染、空氣污染包括垃圾處理等環境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這點首先反映出環保問題在當地群眾心中是有地位的,對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進一步采訪發現,當地居民認為內澇現象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垃圾桶太少,因為亂扔垃圾堵死河流下水道使排水不暢;環衛工人素質低,投機取巧掃垃圾,堵塞下水道等表面現象,他們反映出來的解決措施也基本上是針對這些方面的,極少群眾知道或者想到管網的建設問題。
2.3.2 對工程項目的了解途徑少、認知度小
調查發現,如表2和表3所示,52.6%的居民表示并不知道當地準備開展地下雨污管道和河道治理工程,在知道的居民中也基本都是通過各級政府或者干部通知的渠道了解。而了解狀況較好的西山社區也是因為在發放問卷調查之前臨時召開過會議進行了宣傳,然而詢問起對雨污分流具體作用、實施意義、工程內容、實際效果等問題時也表示并不清楚。對雨污分流工程的認知在許多方面存在問題,這表明相關部門宣傳普及不夠,沒有宣傳或者采用的方式不合理,同時也說明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較為薄弱。
2.3.3 盲目相信政府、缺乏自我表達和認知
通過調查發現,即使很多群眾并不知道當地的雨污管網建設項目,但是卻不約而同的勾選出了該工程有很多諸如水質改善、空氣凈化、居住條件改善等好處見圖1,并且高達89.5%的人表示愿意配合政府實施工程。詢問其原因時,答案則紛紛表示:“政府做的肯定是好的,不會害我們。”或者“不配合也沒辦法啊,必須配合啊”這樣的結果反映出群眾一方面對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并沒有過多的了解盲目選擇相信政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群眾表達意見的渠道少或者表達了也沒有受到重視而感到不起作用。
雨污分流不僅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問題之一,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上應該受到當地居民的廣泛參與和關注,并且也應該采納民眾建議來完善工程項目,然而通過實際調查走訪發現,不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實際施工方面,真正受到群眾影響的地方少之又少。
3 主要措施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環境問題,是為了不斷提高或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既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就需要以平衡好各種具體的社會需求、促進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為目標,在城市經濟發展中促進社會公平。這次雨污分流工程的準備過程中,通過一些采訪和調查結果發現了諸多問題。對此,為了將重大建設工程更加深入群眾,應在充分反映利益主體的多樣性、綜合性的基礎上,考慮其訴求之后再做改進和完善。
3.1 擴大宣傳,增加項目認知度
城鎮居民盡管對生活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卻知之甚少,很多百姓并不知道其中具體的含義和內容,政府建設工程著重關注理論意義,停留在制度層面,與百姓生活脫節,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所以第一步,有關部門就應該加強宣傳,把工程建設的相關內容做普及,采取諸如政府/干部發放通知、報紙/電視宣傳、安放工程公示牌等多種方法,首先要讓群眾了解項目才有可能給出意見和建議。
3.2 重視民意,擴大群眾發言渠道
一些有想法有問題的群眾沒有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表達的愿望,有的可能提出了建議卻沒有受到重視也失去了表達的熱情。那么相關部門就應該增加群眾的發言渠道可以通過設立信箱、增設項目接待室等方式,將有價值的內容做合理采納。
3.3 開展教育,鼓勵群眾勇于表達
很多群眾不敢說,也不知道說什么,是因為不知道有民意表達的權力,認為政府權力很大,存在偏見。既然本身知識不足,就更需要有關部門進行教育和引導,讓群眾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權力。同時群眾自身也應該多多關注相關內容,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自己的話語權,勇于表達。
4 結語
通過對向山鎮四大社區各居民的實地走訪調查,獲得了社區居民的真實表達和意愿。根據調研結果,對工程項目的群眾參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在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文章從政策層面的加強宣傳教育、政府方面的擴大發言渠道到居民層面的增加主人翁意識等幾個方面探討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深入群眾的方法。一方面為向山鎮雨污水管網綜合整治工程的完善提供了幫助,另一方面,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群眾參與相關課題研究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參考。在城市重大工程建設中,公眾參與應該貫穿始終,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導公眾科學、合理、有效、自主地參與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是讓城市建設工程更全面的反映民聲、更加聯系群眾的關鍵。
文章的社區居民參與意愿分析,調查內容涉及面廣泛,設計問題經過充分論證,資料真實,其結果基本能反映向山鎮居民社區參與的實情,分析的結果基本能符合社區居民參與的愿望。但由于種種原因,調查時成功回收的問卷數量較少,樣本量過小可能導致分析不夠全面,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還需做進一步的探討和論證。
參考文獻:
[1]孫海兵.耕地外部效應的認知與意愿調查分析[J].農村經濟2010(2):24-26.
[2]劉雪桐,于濤.城市重大建設工程的決策與實施機制―以南京雨污分流工程為例[J].規劃師2016(4):50-54.
[3]陳曉鍵.公眾訴求與城市規劃決策:基于城市設施使用情況調研的分析和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3(28):21-25.
方法:選取我中心婦科門診無痛人流術孕婦200例,依照登記順序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予以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流術,對照組予以單純無痛人流術,對比兩組孕婦手術效果。
結果:觀察組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流孕婦平均手術時間(3.4±0.7)min、術中出血量(9.3±2.4)ml、負壓值(988.3±12.7)mmHg,無痛率100%,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及負壓值小于對照組(P
結論: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流術可很大程度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陰道出血時間、減少出血量、提升負壓值、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綜合手術質量優于單純無痛人流術。
關鍵詞:超導可視無痛人流 單純無痛人流 手術質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86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132-01
隨著性文化的發展和孕早期藥物因素、放射線因素、環境因素等的影響,國內需要終止妊娠的孕婦越來越多,人工流產術為婦產科常用計劃生育方式。無痛人流術是近年來人工流產發展的主要趨勢,此種流產手術方式可同時減輕孕婦流產過程生理痛苦與心理負擔,但由于孕婦體質和生殖系統健康狀況不同,難度較大的人流術會讓術者和孕婦都有很大壓力[1]。本次研究在認識到單純無痛人流手術及預后缺陷的基礎上,采用全程可視超導無痛人流術與單純無痛人流術對比,前者手術效果確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中心婦科門診無痛人流術孕婦200例,依照登記順序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孕婦100例,初產婦69例,經產婦31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28.9±2.7)歲;孕周4~10周,平均孕周(6.8±0.7)周;藥流史3例;2次及以上人流史3例,瘢痕子宮9例,子宮肌瘤4例。對照組孕婦100例,初產婦68例,經產婦32例;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28.3±2.4)歲;孕周4~10周,平均孕周(6.4±0.6)周;藥流史3例;2次及以上人流史2例,瘢痕子宮8例,子宮肌瘤4例。兩組孕婦年齡、孕周、產次、流產史及合并癥對比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術前準備:詳細詢問孕婦以往流產情況、婦科疾病情況,行系統婦科檢查,以白帶、專科B超、尿常規、血常規、HCG、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檢查為主,所有孕婦均未見人流禁忌癥和丙泊酚禁忌癥。術前6h開始禁食,術前2h開始禁水,護士為患者佩戴手術標識牌,保證膀胱排空[2]。
手術操作:取膀胱截石位,予以全面心律、脈搏、呼吸及血壓監控,鼻導管供氧;兩組均靜注1~2μg/kg芬太尼,之后靜注2mg/kg丙泊酚麻醉處理;均使用同種型號、同等質量的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輔助手術操作[3]。①對照組為單純無痛人流術,均予以傳統負壓吸引術,吸引管緩慢進入宮腔,吸取胚胎組織,負壓400~500mmHg;刮匙在子宮底部、雙側宮角搔刮,分析孕婦子宮壁的粗糙程度,評估是否可能有組織殘留及估測殘留組織大體部位,部分孕婦有需要可再次使用習慣吸除內部殘留組織,手術結束。②觀察組孕婦在B超監視婦科手術儀輔助下予以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流術,連接超導專用窺器和B超探頭,緩慢置入陰道,以清晰觀察宮頸為準,實時監控下通過屏幕觀察孕婦子宮及孕囊的大小和位置,使用5號擴宮器常規擴張宮頸口,超導輔助下降孕囊、蛻膜組織吸出,屏幕上可見子宮體積明顯縮小,宮腔線恢復清晰;術中負壓可降低15~30mmHg,保持在450mmHg范圍內,不必反復行宮腔吸刮[4]。
1.3 評價標準。觀察并記錄兩組孕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陰道出血時間、負壓值及術后并發癥等數據[5]。
1.4 數據處理。本次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t檢驗,P
2 結果
2.1 手術指標。觀察組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流孕婦平均手術時間(3.4±0.7)min、術中出血量(9.3±2.4)ml、負壓值(988.3±12.7)mmHg,無痛率100%,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及負壓值小于對照組(P
3 討論
傳統的人工流產方式為主要由醫生憑借臨床經驗進行手術操作,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子宮內膜受損、宮腔粘連、血管受損、刮宮不全等癥狀,不僅增加患者的術后不適感,還可能對臨床治療造成影響。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超導可視超聲逐漸廣泛的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來,該手術方式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能夠清楚觀囊的位置,能夠準確的取出孕囊。此外,該手術對患者膀胱充盈度特別要求,通過調節超導探頭,將孕囊洗出干凈。手術過程中,能夠清楚的減少對子宮內膜的損傷,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臨床研究表明,超導可視人工流產,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的特點,能夠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在掌握單純無痛人流術缺陷之后,結合我中心婦科無痛人流實踐經驗與近年來國內外無痛人流研究報道資料,采用全程可視超導無痛人流術與單純無痛人流術對比,兩種無痛人流術予以同等術前禁食水準備、術前檢查、麻醉處理及全面心律、脈搏、呼吸及血壓監控和鼻導管供氧,結果顯示,觀察組孕婦在上述基礎準備、監測、麻醉基礎上采用B超監視婦科手術儀和超導專用窺器進行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流術[6],結果顯示,觀察組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流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及負壓值小于對照組(P
隨著人流術越來越成為國內婦女主要避孕失敗和妊娠異常的補救和處理措施,手術操作直接影響孕婦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對家庭和諧有決定性作用,在推廣無痛人流術的同時,還要注意手術綜合質量的提升,本次研究采用超導可視無痛人流術,有效避免了單純無痛人流術因盲視操作、對手術經驗要求高而容易引發并發癥的缺陷[7]。
參考文獻
[1] 金燕,陳彩蓉,覃碧芳等.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術與單純無痛人工流產術的手術質量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6):1014-1016
[2] 沈雋.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術與單純無痛人工流產術的手術質量分析[J].醫學信息,2013,26(2):155-156
[3] 俞麗君,崔李寧,徐科君等.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3600例臨床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0,22(7):803-804
[4] 潘春紅,張云燕,農桂玉等.全程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術的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2012,33(4):480-481
[5] 石少平.126例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11):1925-1926
【關鍵詞】流程再造;管理機構;目標分析;流程步驟;控制點分析
在油田開發后期,隨著開采、開發難度日益加大,投入產出矛盾日益突出,成本控制難度進一步加大,這些日益增多的問題和矛盾為油田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為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油田企業必須全方位地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作為占油氣生產總成本20%左右的人工成本越來越成為制約油田企業科學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因此,油田企業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對人工成本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確保經濟效益增長的前提下,尋求人工成本投入最佳的途徑,提高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率。
為實現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將人工成本管好、用好,發揮人工成本在生產經營中的激勵、約束和保障作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對現行的人工成本業務流程實施再造,以扭轉人工成本管理無序的局面。
一、建立人工成本管理機構
為加強人工成本管理,實施有效的人工成本控制,更好地與集團公司對接,保證人工成本指標在預算內運行,油田企業成立了人工成本管理項目組。人工成本管理項目組主要負責人工成本管理辦法的制定,人工成本預算(計劃)的編制,核定下達人工成本計劃,定期進行人工成本分析,監督、檢查各單位人工成本計劃執行情況等工作,同時,為避免對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有條不紊,還需要明確各職能部門分工、職責和工作流程。
二、進行業務目標分析
業務目標分析,主要包括經營目標分析,財務目標分析,合規目標分析。經營目標分析主要分析企業是否根據上級下達的生產經營任務,制定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和提高人工成本使用效率的措施,企業的員工結構、數量是否與企業發展目標相適應,企業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因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人工成本使用效率低下,影響員工積極性和隊伍穩定等風險;財務目標分析主要是分析財務部門對人工成本核算是否真實、準確、完整,對人工成本概念、范圍理解是否有誤,以及未按規定核算導致信息失真,可能造成人工成本失控等風險;合規目標分析主要分析工資、福利、保險等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中石化、油田的規章制度,勞動報酬的支付是否建立在勞動合同的基本之上,勞動合同是否符合《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以及違反工資、保險、福利等法律、法規受到處罰和違反合同約定,引起勞動爭議及法律訴訟導致賠償、遭受處罰等增大企業人工成本、影響企業聲譽等風險。
三、進行業務流程步驟與控制點分析
在對業務目標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要實現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還必須對本單位人工成本內部控制情況進行認真梳理,理清控制點和責任部門,并對人工成本業務流程的步驟和控制節點進行分析,明白人工成本控制的關鍵點在什么地方,以做到有的放矢。人工成本業務流程步驟包括:
1、用工計劃制定與下達。用工計劃是實施人工成本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根據法律、法規和油田發展戰略,油田制定人力資源總體規劃及年度用工計劃。各單位根據油田的人力資源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工計劃,制定本單位的用工管理辦法及用工指標具體分解方案,并組織實施。在用工計劃制定與下達業務流程中主要包括用工計劃編制、用工計劃分解、用工控制三個環節。
2、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實。薪酬福利政策的優劣是吸納員工、留住員工、減少勞資糾紛、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實現企業戰略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好的薪酬福利政策能增強員工的歸宿感和對企業發展戰略的認同和支持。因此,制定和落實好薪酬福利制度對企業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業務流程中主要包括建立完善分配制度、制定薪酬支付辦法、制定社會保險、住房等福利制度四個環節。
3、實施人工成本管理。人工成本管理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圍繞勞動者所發生的全部費用進行界定、核算、支付、調整等一系列管理行為。對油田來說,人工成本管理基本原則是:細化人工成本統計范圍和口徑,規范相關費用支出標準,完善統計分析制度,增強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按照分級管理、分類調控的原則,明確人工成本管理部門和職責,建立分工明確、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不斷強化人工成本預算管理,健全年度預算、統計分析、監控預警、年度考核的管理制度,增強各單位人工成本調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實施人工成本管理業務流程中主要包括勞動合同管理、考勤管理、編制人工成本預算、工資發放與核算、進度控制、統計上報六個環節。
4、人工成本分析與考核。人工成本分析是按照企業規定的人工成本統計范圍和口徑,準確、完整地統計、填報人工成本統計報表,并采用特定的指標對企業的人工成本運行狀況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對比分析,反饋監管信息,為企業進行人工成本控制提供決策依據的過程。各單位年度人工成本總額及其工資總額、勞務費總額等構成項目應分別控制在油田下達的控制數以內。人工成本分析的基本原則是時效性、針對性、真實性;人工成本考核,是對各單位人工成本管理工作一個評價,主要評價指標包括人工成本總量指標、人工成本結構指標、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指標、人工成本水平指標、人工成本水平指數等,人工成本考核不是為獎勵而考核,考核目的在于促進各單位人工管理水平,提高人均人工成本水平,提高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率。在這個環節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控制要件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分析報告、人工成本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