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6:30:15
序論:在您撰寫風險辨識分析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Abstract: In China,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ety.While in construction period,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f that cannot be settled well, more social unrest will arise.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method of WBS-RBS integrated with AHP, introduced the WBS-RBS to identify the risk and the method of AHP to calculate the risk. Then these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a project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and came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isk analysis.So the plann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risk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isk evaluation. This paper aimed to provide a viable solution for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n the proces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more study.
Key words: reservoir resettlement;risk identification;method of WBS-RBS;AHP
中圖分類號:D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4-0006-05
1 風險概念
1.1 風險
風險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某種損失發生的可能性[1]。也就是說,風險就是在未來發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是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
風險有以下三個構成要素:
①風險因素,是指導致某一特定風險事故發生或增加其發生的可能性或擴大其損失程度的原因或條件。它是風險事故發生的潛在原因。可分為有形風險因素與無形風險因素兩種類型。
②風險事故,是指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的偶發事件,是造成損失的直接或外在表現的原因,只有發生風險事故才能導致損失。
③損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預期的、非計劃的經濟價值的減少。
1.2 風險辨識
風險辨識,即在風險發生之前對工程項目中所面臨的各項風險因素進行分類,并分析風險事故發生的潛在原因。只有充分、準確地進行風險辨識,才能判斷可能發生的風險及其程度,才能進行風險估測、風險評價和選擇風險應對措施等風險管理的后續工作。
在辨識風險時,現有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SWOT分析法等。它們主要存在以下2個方面的局限性:①辨識風險時通常局限于局部,而忽略了各因素間的綜合作用對整個項目風險的作用;②往往缺少歷史數據的支撐材料,無法保證數據全面[2]。
本文采用WBS-RBS方法,著眼于項目全壽命周期,考慮到每個項目各自有不同的工作流程,從而具體分析單個項目所有階段存在的風險,因此較其他方法更全面、更易操作。
2 基于WBS-RBS法與AHP法的水庫移民風險辨識
2.1 WBS-RBS方法的原理
WBS-RBS法中的WBS是指項目工作分解結構,即作業分解樹。它的主要任務是將項目所有工作內容逐層分解,最終得到最合適的單元,即最直接的可交付成果。WBS要力求全面,涵蓋項目的整個工作范圍,并且每一層都能詳細解釋該層的工作內容。RBS是指風險分解結構,即風險分解樹,目的是將全部風險進行細化分類。
本文運用WBS和RBS二者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兩種方法各自以及結合的優勢,將水庫移民風險分解到各個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風險計算和規避。
在應用WBS-RBS法進行風險辨識時,要進行以下3個步驟[3]:
①建立工作分解樹。WBS的核心目標是依據各層次工作包的關系,將總體工作范圍細分到最合適單元。分解原則需要遵循該項目的特點和規律性,并充分考慮建設單位管理工作的需要。具體WBS分解結構如圖1所示。
②建立風險分解樹。由于移民工作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會貫穿整個水利工程建設時期,因此需要辨識每個階段水庫移民風險狀況,預測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而將風險逐層分解。具體RBS分解結構如圖2所示。
③構建風險辨識矩陣。以WBS分解結構最底層作業活動為矩陣縱向,RBS風險結構最底層風險作為矩陣橫向,兩者交叉構建出WBS-RBS矩陣,對每項活動進行風險辨識,結果用1(是)、0(否)表示,其形式如圖3所示。
從圖3我們能夠了解和掌握項目中風險存在的可能性和數量情況,但是由于項目風險出現的項目階段和處于工作包的不同,風險的影響力和控制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因此,以下引入層次分析法(AHP)對項目不同階段和風險總體情況進行討論。
2.2 層次分析法計算項目風險度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來計算項目各階段的風險度和項目總的風險度。其主要計算步驟[4]如下。
2.2.1 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三個層次。處于最高層的是目標層,指出決策的目的;中間層是準則層,是決策過程需要分析的約束條件和準則;方案層則在最低層,是供選擇的各項方案。
2.2.2 構造判斷矩陣
①確定評比標度。評比標度是各個元素之間的重要程度兩兩比較的定量測度,是AHP模型中定性與定量研究的結合點。本文采用Tomas L. Satty的1-9標度方法[5],具體如表1所示。
準則層子系統風險評估的目的是借助AHP方法將社會、政策、環境、經濟4個子系統的風險進行量化,使決策者了解該安置區的風險程度。方案層風險因子評估目的是將上述4個子系統內部各關鍵因子的風險程度進行量化,更清晰、更直觀地掌握具體因子的風險程度。將準則層與方案層綜合起來加以評估,是為了得到該水庫移民項目過程中的綜合風險程度和風險排序。例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風險系數=0.133(社會系統風險系數)×0.351(基礎設施建設風險系數)=0.047。(表9)
通過結合層次分析法得到的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在WBS-RBS方法結論中環境系統風險中的自然容量風險出現或存在幾率并不大,但是其對項目總體風險的影響力很大,應當對這方面的風險制訂較為全面的應對預案。而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風險,其出現的幾率最大,并且影響力也較大,對于決策者而言應該更加重視,并且結合安置區的當地情況做好規劃,使水庫移民群體能適應該地經濟發展規律,更好地發展自身。
結合表3WBS-RBS分解結果和表9綜合風險評估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系統風險及其子風險是對該水庫移民項目綜合影響最大的風險。大量事實也證明,在各移民項目中分析移民的環境容量是至關重要的[8][9],它是影響移民是否會“返遷”或能否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安置區的人口、資源和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結構是構成環境容量的主要內容,在進行水庫移民工作時,要重點研究這些環境容量的情況,保證所有移民能夠“搬出去,并富起來”。
4 結語
本文采用的WBS-RBS方法,可以對項目全壽命周期內所有風險因素進行有效辨識,從而可以綜合考慮各種措施對風險進行控制,同時運用了WBS-RBS與AHP相結合的水庫移民風險評估方法,能有效地對移民風險和總風險度進行計算評估,該方法適用于政府對水庫移民項目的風險管理工作,也適用于企業對移民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并制訂合理應對方案。
與此同時,風險的存在性和影響程度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工程進度的深入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可能衍生出新的風險,因此還應及時對WBS-RBS矩陣進行檢驗和修正,改進風險應對策略,從而持續有效地辨識項目面臨的各種風險事件,使項目能夠順利的實施,也為同類項目應用該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呂雪楓.非自愿移民貧困風險與規避研究綜述[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5):92-96.
[2]沈桂蘭,陳冬梅,牛英華.基于承包商視角的IT服務外包項目風險因素的辨識[J].科技管理研究,2013(8):190-193.
[3]孫嘉天,吳景泰.WBS-RBS方法在海外工程項目風險辨識中的應用[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9,26(2):65-69.
[4]郭琦,楊勝武.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水庫移民風險評價[J].人民長江,2014,45(6):44-47.
[5]周澤云,鄢烈虎,孫劍橋等.層次分析法軟件設計與實現[J].軟件導刊,2015,15(5):82-84.
[6]許桂蘋,趙袁軍,沈蕾.基于AHP的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障礙評價分析[J].農業經濟,2016(04):84-86.
[7]張琳,卞炳乾.信息技術在移民安置規劃設計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水力發電,2015,41(8):11-14.
[8]周絨,彭振禮.新時期水庫移民安置環境容量分析[J].商業分析,2011(3):6-8.
關鍵詞:海上原油 過駁作業 風險辨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原油進口量近幾年持續攀升。根據英國路透社發表的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原油量已攀升至3.08億噸,同比2013年增加9.45%。在我國原油進口各類運輸方式中,海運一直占據主渠道地位。但是,海運進口原油的快速增長受到深水油碼頭數量不足和油輪大型化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制約。發展海上原油船對船(ship to ship ,STS)過駁成為舒緩三方矛盾的主要對策之一,具有節約油港口資源、節省遠洋油輪停港時間等優點。
與進港船岸原油輸送相比,海上原油STS過駁所面臨的船舶碰撞、火災爆炸、人身傷害等事故風險也更高。通過提前辨識過駁作業中的風險因素,并針對性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風險,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保障過駁作業安全。然而,如何全面、系統、科學地識別過駁作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目前行業內尚未形成系統的、規范的方法,給過駁企業的風險管理帶來諸多不便。下面結合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實際情況,遵循全面、系統、科學的原則,結合現有風險辨識分析技術,提出適用于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的風險辨識方法。
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現狀
國外關于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方面多集中在劃定風險辨識范圍。被MARPPOL公約附則Ⅰ第八章推薦為最佳實踐導則的《船到船過駁指南:石油》(2005年,第四版)第三章明確了風險評估的四項基本內容,風險辨識、評估、控制措施和突發事件處理。Nikolaos P. Ventikos將過駁影響因素劃分為船舶及其特性、人員、設備、總控制人、其他外部因素等五個方面。國內關于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的研究也并不多見,主要針對風險要素的分析上。高春元從硬件、軟件、環境、人、公司管理和行業指南、政府監管和法律規章等六個方面識別長三角海域原油過駁風險因素。劉卓基于原油過駁可能發生的火災/爆炸風險和海上溢油風險,將錨地原油過駁風險源歸納為過駁人員、過駁設備、船況、船員和自然條件五個方面。
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可以為確定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的范圍和內容提供較為豐富的信息參考,但全面性和系統性略顯不足,且均未給出規范、簡明、實用的風險辨識方法,無法滿足過駁行業內安全管理的需要。
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安全風險辨識
對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安全風險的辨識遵循全面、系統、科學、實用的原則,根據其自身的作業流程和特點劃分辨識單元,從工程管理的5M要素(人/機/料/法/環)出發明確風險辨識對象,探索提出適用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的風險辨識方法。
1、風險辨識方法的選擇
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的方法有很多種,如頭腦風暴法、系統分析法、經驗判斷法、預先危險性分析、事件樹分析、安全檢查表法等。這些分析方法都是各行業在實踐經驗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一些常規風險辨識方法過于依賴評價人員的自身素質和經驗,在辨識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而某些風險辨識方法如事件樹分析等,由于專業性太強,又不易被管理人員或操作人員掌握。在海上原油STS過駁風險辨識過程中確保風險辨識的全面性和實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結合原油過駁作業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幾種常用方法各自的特點,最終選擇了比較常見的系統分析法、頭腦風暴法和安全檢查表法相互結合用于構建適用海上原油過駁的風險辨識方法。
2、風險辨識單元的劃分
海上原油STS過駁單次作業時間一般從十幾小時到幾十小時不等,作業流程包括若干階段,涉及作業活動種類也較多,流程不同階段及不同作業種類所面對的風險及受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將過駁作業過程看成一個整體,按照其自身特點劃分為多個風險辨識單元,有利于辨識工作有條理無遺漏進行,確保辨識的全面性和有條理進行。辨識單元劃分有多種方法,一般按照工藝流程、活動種類、有害因素類別等進行劃分。考慮過駁作業工藝流程簡單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點,選定按照過駁作業的基本流程劃分辨識單元,同時明確各個單元所涉及的作業活動種類。
我國的《原油過駁安全作業要求》(GB/T 18819-2002)將過駁流程分為“靠泊原油輸送離泊”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包含若干不同的活動類別。根據過駁流程劃分一級辨識單元,包括靠泊作業、過駁作業和離泊作業三大單元。根據各單元所包含活動種類劃分辨識的二級子單元,包括船舶駛近操縱、系泊操作、軟管連接操作、原油輸送操作、軟管拆卸操作、解纜操作和船舶離航操縱等7個子單元。風險辨識單元劃分結果如圖1所示:
3、風險辨識對象的確定
海上原油STS過駁作為一種施工作業活動,其活動安全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響,這些要素即是風險辨識的對象。全面系統分析風險辨識對象,確定其內容和結構,對風險辨識工作全面、系統、有序開展有重要作用,風險辨識才能有的放矢。
關于風險辨識對象的劃分,可以按照對象屬性分析,也可按照功能、用途或需求進行分析。本文參考安全管理的“5M要素”,根據屬性劃分風險辨識對象的范圍,包括人員、設備、材料、方法和環境五大方面,并對各個方面再進行了細化,劃分二級類別和更小的子類。
3.1人員
風險辨識對象的人員分類依據任務種類的不同分為指揮管理人員、操作執行人員、監督檢查人員和協作輔助人員等4個子類,每個子類又按照具體職能的不同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1)。
3.2設備
風險辨識對象的設備依據功能的不同分為過駁船舶、系泊設備、原油輸送設備及其他設備等4個子類,子類內部依據作用的不同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2)。
3.3材料
風險辨識對象的材料包括作為過駁對象的原油,以及用于平衡油艙壓力的惰氣,在此不做細類劃分。
3.4方法
風險辨識對象的方法主要指活動的方式或程序,經常是風險辨識中比較難分解和容易疏忽的方面。依據方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分為靠系泊方法、原油過駁方法、離泊方法及其他方法等4個子類,子類內部依據具體內容的不同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3)。
3.5環境
風險辨識對象的環境根據其屬性分為氣象環境、水文環境、地質環境和其他環境等4個子類,子類內又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4)。
通過明確辨識對象并形成類別結構,方便以下風險辨識工作規范、全面、有條理地開展。
4、風險辨識方法的構建
基于以上確定的風險辨識對象,結合行業相關制度、標準和規范等的具體要求,為每個風險辨識單元逐一建立適用的安全檢查表。在過駁作業活動前和活動中,根據相應的安全檢查表,有步驟、分條理逐項檢查,以確認在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隱患和不足,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為了更直觀的說明可建立的表格的模式,現已船舶駛近操縱單元為例,選擇此單元涉及的五類辨識對象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風險形式構建風險分析檢查表的示例(見表5),在具體應用中,辨識人員可以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進行修正。
結語
風險辨識是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評估和風險防控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目前現有的分析方法為過駁作業風險辨識提供了系統分析和科學分析的思路。在我國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安全風險分析還未引起行業充分重視的情況下,探索提出一種適用的風險辨識方法能夠為行業內相關企業完善自身過駁風險管理提供思路和結構的參照。但由于時間有限,本文所構建的方法還未進行實例驗證,實用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石油和化工網.2014年中國原油進出口盤點.http://.cn/news/hyfx/2015-1/144924.shtml.2015.03.20.
[2]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 Oil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Marine Forum, “Ship to Ship Transfer Guide (Petroleum)”, Witherbys Publishing, Fourth Edition 2005.
[3]Nikolaos P. Ventikos, Dimitrios I. Stavrou. Ship to Ship(STS) transfer of cargo: Latest development sand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63(2013),pp.172-180.
[4]高春元.長三角海域石油過駁風險分析[J].中國水運,2006.02.
[5]劉卓.錨地石油過駁安全評價與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3.
[6]張進春,吳超等.基于壓力-狀態-響應的項目風險辨識方法研究――以某油氣長輸管線建設項目風險辨識為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6(12):40-45.
[7]張亞東.高速鐵路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安全風險辨識及分析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關鍵詞HSE安全保障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TU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HSE風險管理是指對可能影響企業的HSE風險進行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優化組合各種風險分析技術,分析影響結果以及提出HSE風險處理的方法,制訂風險管理方案并付諸實施,以減少HSE風險影響的一個系統的決策及行動過程,在企業面臨龐大工作量的形勢下,深入開展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等風險管理工作,從源頭上控制各類風險,對于整個吉林油田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確立HSE管理標準,完善風險管理系統
HSE風險管理的實質是以最經濟合理的方式消除風險導致的各種災害后果,即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研究風險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分析方法辨識危害因素、評價風險,然后根據成本效益分析,針對所存在的風險做出客觀而科學的決策,以確定處理風險的最佳方案。
2強化關鍵環節控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2.1注重實效,使危害因素辨識更具有針對性
2.1.1劃分作業活動步驟
在危害因素辨識工作中,采取深入基層現場調研,通過查看資料、檢查現場,幫助基層站隊了解什么是工作流程、怎樣開展劃分作業活動工作、如何形成作業活動清單進行指導,并與基層站隊共同探討如何確定、劃分作業活動。在開展風險危害識別時,首先要準備一份作業活動清單,對常規和非常規作業活動進行識別。作業活動的劃分與確定,是風險識別的最基本條件,如果少識別一項作業,此項活動中的若干個危害因素就不能及時得到辨識,進行這項作業活動時可能造成員工傷害事件。
2.1.2明確危害因素
生產過程的危害因素辨識具有其特殊性,在危害因素辨識過程中,應緊密結合生產實際來進行,針對每一個生產環節展開。通過生產實踐,我們認為企業危害因素辨識與分析必須充分考慮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管理缺陷與環境因素。
2.1.3 規范危害因素辨識方法
每種危害因素辨識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有不同的相對適用范圍。危害因素辨識工作之所以不能有效的在全員推廣,是因為選擇了單一的辨識方法。
2.1.4統計分析危害因素
在劃分作業單元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網絡、會議、多媒體、到基層和操作員工一起研究探討等方法,對員工進行充分培訓,讓員工從實際出發,真正懂得危害因素辨識的意義,了解并掌握危害因素辨識的方法。危害因素辨識的最終目標是控制風險,做好危害因素辨識的統計分析工作,為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等后續工作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具有重要的意義。
2.2科學評價與控制,使風險處于受控狀態
2.2.1確定風險評價方法
對應辨識的危害因素識別風險。采用LEC法確定危害等級,用與系統危險性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危險的大小。這三種因素是: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其簡化公式是:D=LEC。
2.2.2編制風險控制計劃
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以及風險的現有控制情況增補相應的控制措施,較高以上風險必須制定增補控制措施。不可承受風險只有增補措施有效,把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等級,方可運行作業。
2.2.3評審風險控制的充分性
在風險危害因素辨識、評估、控制措施制定和危害因素臺賬建立的基礎上,根據風險控制等級,組織評審危害因素,選擇重要危害因素和較高等級的風險,編制控制方案和管理方案,增加風險控制計劃的有效性、適宜性和可操作性。對于高風險建立管理目標、管理方案,修訂完善相關運行控制管理制度、操作規程、作業計劃書、指導書、指導卡,定期進行檢查監督、對人員進行防御性技能培訓、對設備進行檢測評估,以降低風險度或限期整改,必要時制訂應急預案。對于較高風險,建立目標管理、制定管理制度、規定操作規程。加強員工安全教育和培訓,進行風險控制和治理,使安全監管工作做到位。
3 結合實際創新,注重提高應用效果
3.1突出特點,創新方法
在危害因素辨識工作中,在原有危害因素辨識的經驗基礎上,運用點線面結合分析法,綜合考慮到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管理缺陷、環境因素,確認存在危害因素等多個方面。這種新的辨識方法是嶄新的突破,在危害因素辨識模式中也是一種創新。全面體現出危害因素辨識和HSE管理的內涵和本質要求,展現出大安全觀念和行業特點,營造了人人參與辨識和識別風險的宏觀工作氛圍。
3.2精細描述,提高水平
危害因素辨識描述的過程是整個危害因素辨識的關鍵。危害因素辨識描述的過程是比較難的,也容易出現偏差。按照危害因素辨識的要求,要描述出平時操作過程中容易發生的主要危害比較容易,但是在日常工作當中不容易發現的主要危害,以及異常條件下潛在的危害因素卻不太容易描述。但是,精細描述不是越細越好,而是以準確為主。危害因素的描述語言不能含糊,統計數據不能粗略。由于危害因素辨識方法貼近實際,危害因素辨識的內容是大家日常的工作,描述的對象是員工自己平時工作中要預防和控制的危害因素,工作中看得見,摸得著,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大家的興趣高、干勁足,這項比較艱難的工作也得以順利地開展。對此,加強了語言描述準確化的學習和規范,使危害因素描述更加準確。同時,將危害因素劃分為平常的和異常的、容易辯識的和不易辯識的、表象的和潛在的等幾種情況。在危害因素辨識過程中,緊密貼近實際,遵循針對性和普遍的指導意義,本著認真查找、精確辨識、準確描述的原則,明顯地提高了描述危害因素的準確度和辨識水平。
3.3深入推進,動態管理
隨著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的推廣,不斷地將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向各個領域、各個專業,以及各個崗位延伸,衍生出更多的危害因素辨識方法。并將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緊密圍繞生產運行的動態不斷更新、發展和完善,實現了危害因素辨識工作的動態管理。
3.4相互促進,整體提高
通過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的實踐,鍛煉了專兼職安全管理隊伍,全面提生了全員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控制能力,營造出了人人想辨識、人人懂辨識、人人會辨識的良好氛圍。制定危害因素辨識工作方案,通過開展將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定位為標準、簡約、實用、便于運行的量化工作,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不斷提升生產過程HSE管理水平,努力使油田客運交通安全管理達到同行業管理的先進水平。
[關鍵詞]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X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1-0362-01
引言
我國加入WT()后,企業的安全管理應當更加科學化。通過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研究,可以使企業的管理上檔次,可以體現風險管理的思想。即以最經濟合理的方式消除風險導致的各種災害后果,包括運用一整套系統而科學的管理方法,如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研究風險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分析方法辨識危害、評價風險;根據成本效益分析,針對企業所存在的風險做出客觀而科學的決策,以確定處理風險的最佳方法,降低企業的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
競爭力。另外,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措施研究的重要性還在于: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礎、輸入和動力。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運行的主線是風險控制的過程,其基礎是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為了控制風險,首先要對企業所有作業活動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識別,然后評價每種危害性事件的風險等級,依據法規要求和組織OSH方針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再對不可承受的風險予以控制。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主要輸入,體系幾乎所有要素的運行均以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結果作為重要依據。因此,企業進行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1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從目前實施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程序文件學習理解不夠,在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分析時沒有條理性,對作業環節、作業過程沒有做全面分析,有的作業環境經過改造后,沒有對新的危險源重新辨識,存在著危險源辨識不夠全面的問題。
二是對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的方法使用不當,對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評價方法概念不清。在用LEC方法判定時,各單位對同一工藝過程危險源分析時L、E、C的取值存在誤差較大,導致得出的結論也有很大區別。
三是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后,對控制措施的掌握標準不一。控制措施一般包括過程控制(如規程、法律法規、作業指導書等)、制定管理方案及編制應急預案,而在有些單位采取的控制措施并不能完全控制風險,從個體防護、職業健康查體預防、改善作業環境等方面也要加強。
2 企業如何開展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
2.1 掌握危險源辨識方法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很多,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目的性和應用性的范圍,下面介紹幾種可用于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危險源辨識方法。
(一)詢問、交談
對于企業的某項工作具有經驗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從指出的危害中,可以初步分析出工作中所存在一、二類危險源。
(二)現場觀察
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存在的危險源。從事現場觀察的人員,要求具有安全技術知識并掌握了職業健康安全法規、標準。
(三)查閱有關記錄
查閱企業的事故、職業病的記錄,可從中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四)獲取外部信息
從有關類似企業、文獻資料、專家咨詢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識出企業存在的危險源。
(五)工作任務分析
通過分析企業成員工作任務中涉及的危害,可辨識出存在的危險源。
(六)安全檢查表(SGL)運用已編制好的安全檢查表,對企業進行系統的安全檢查,可辨識出存在的危險源。
(七)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
(八)事故樹研究(ETA)
(九)故障樹分析(FTA)
上述幾種危險源辨識方法從著眼點和分析過程上,都有其各自特點,也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所以企業在辨識危險源的過程中,往往使用一種方法是不足以全面地辨識其存在的危險源,必須綜合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SGL是比較規范的危險源辨識方法。
2.2 風險評價、風險等級的確定
“風險”為“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行和后果的組合”,“風險評價”為“評估風險大小以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過程。”風險評價的目的是對所有已經識別的危險源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評估風險的可容許性,確定風險等級,確定需要制定目標,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危險源,根據風險等級的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控制。
(一)常見的風險評價方法有:
(1)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
(2)矩陣法
(3)預先危害分析法(PHA)
(4)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
(5)風險概率評價法(PRA)
(6)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
(7)事故樹分析(FTA)
(8)事件樹分析(ETA)
(9)頭腦風暴法等等。
2.3 危險源辨識及控制工作必須依靠人
危險源辨識及控制的過程必須依靠人,這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搞好危險源辨識工作,首先要落實責任,分工負責:
(1) 管理者代表要負責全廠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的組織領導工作;
(2) 安監部門負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的組織、實施等管理工作,確定重大危險源,列出清單,建立相應的管理方案并組織和監督實施;
(3) 人事部門配合安監部門負責職業病及勞動保護方面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的組織、實施和匯總;
(4) 各生產及相關部門負責本部門工作中以及主管外包工程中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并制定控制措施;
(5) 從班組到部門都要落實人員責任,保證工作開展的連續性和記錄的完整性。
2.4 風險控制的一般措施
降低風險的方法有終止(避免或減少在危險中的暴露)、處理(控制損失)、容忍(降為可接受的風險)、轉移(參加保險或外包)。
風險控制措施有:
(1)停止使用劇毒物質,以無危險物質取代,或改用危險性較低的物質;
(2)隔離人員或危險;
(3)限制危險,如實施緊急應變等措施;
(4)用工程技術方法控制危險,如采用通風、機械安全防護、隔音等;
(5)培訓教育;
(6)加強管理控制,如制定安全守則,實施工作許可、監督檢查等;
(7)個體防護;
(8)確保控制方法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9)規定風險等級,通過目標和管理方案消除或控制風險;
(10)通過運行和專業控制,并與其能力相適應,在不產生新的職業安全健康風險的前提下降低風險等級,使不可容許風險達到可接受程度,實現風險的有效控制。
3 企業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意義
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措施,可以為國家安全監察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為事故的調查分析與處理及事故預防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提高我國的安全生產管理和事故預防水平。同時,可以使企業管理上檔次,體現風險管理的思想;可以降低企業的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措施,還可以為企業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奠定良好的基礎,并提供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危險源辨識 有效開展 員工安全保障
中圖分類號:TD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7-0364-02
1、員工日常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工作是風險預控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
1.1、危險源、危險源辨識的概念
1.1.1、危險源的定義
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
1.1.2、危險源的理解
危險源通常理解為能量物質,或者能量物質的載體。它的實質是具有潛在危險的源點或部位,是爆發事故的源頭,是能量、危險物質集中的核心,是能量從那里傳出來或爆發的地方。對于環境而言,危險源又常常被稱作環境因素。通俗的講就是危險危害因素是從哪里產生的,是什么東西,處于一種什么樣子。
例如:洗煤廠洗煤用的水就是一種能量物質,它本身就是一種危險源,淋到電氣設備上就會造成設備損壞或人員傷亡;風包是一種能量物質的載體,它本身也是一種危險源,超壓就會爆炸;工作場所的煤塵也是一種危險源,得不到治理超標會使是人致病或發生爆炸。
1.2、風險評估的概念
風險評估是在危險源辨識的基礎上,評估危險源發生風險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內容包括、風險、風險后果、風險類型,風險等級、事故類型、危險源與風險的關系,風險評估工作流程。
危險源風險評估內容
風險評估的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要確定事故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計一旦事故發生,可能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最后,根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損失的嚴重程度估計總期望損失的大小,確定風險等級。
1.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重要意義
神東各選煤廠都是現代化程度較高,設備臺數多,生產量大,各崗位員工勞動強度大,承包設備多的特點,在日常生產巡查、檢修過程對于人員的安全防范是選煤廠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員工能持續做好日常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工作,是增強員工日常作業安全防范意識,提高風險預控能力,落實各崗位員工安全防護措施,保障員工安全作業的基礎。
2、選煤廠員工日常工作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日常工作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神東公司提出了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的理念和方法,對神東各選煤廠安全生產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但部分員工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方法掌握不好,經常只停留在班前會上,辨識和評估不到位、不全面。在作業現場很少進行針對性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作業過程中常常把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忘在腦后。更沒有在作業完畢后回頭總結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是否到位,沒有吸取經驗教訓,也沒有對某項作業進行全員系統地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這樣會導致作業現場人員和設備不安全因素的增加。
2. 2、選煤廠員工日常危險源辨識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2.1、部分員工安全意識淡薄、思想麻痹,有嫌麻煩圖省事的心理。這些員工也是不安全行為發生的重點人群。
2.2.2、部分崗位技能差、文化素養低員工,新員工、勞務工、駐廠服務隊等不穩定人員。這些員工的自身問題,危險源辨識不熟悉。
2.2.3、對員工危險源、風險評估知識的培訓不到位,廠部及車間管理人員沒有作好對員工的危險辨識方法的引導,員工的危險源辨識會無頭緒,沒有讓員工認真理解危險源風險評估的方法。員工無法與自己的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應用。
2.2.4、日常員工危險源辨識工作未建立有效的考核管理機制。這樣缺少管理激勵機制,上級部門及車間管理人員對員工危險源管控、現場落實情況監督、管理不到位。
3.如何開展好選煤廠員工日常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工作,提高員工安全防范能力
針對員工在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估工作中的不足,安全管理人員及車間管理人員如何組織好、管理好車間、班組員工風險源辨識及風險評估工作,充分調動員工自主安全管理的積極性。如何能切合每個車間、班組、崗位實際工作,能夠有針對性開展好風險源辨識及風險評估工作,進行如下分析、探討。
3.1、危險源辨識的內容
危險源辨識的內容主要是從人、機、環、管四個方面分別考慮,這樣既能夠保證危險源辨識結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對危險源進行分類控制和管理。危險源辨識還需要考慮三種狀態及時態。三種狀態分別指正常狀態、異常狀態、緊急狀態;三種時態分別指過去、現在和將來。由于危險源具有潛在性,所以辨識危險源必須考慮各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同時還要考慮過去曾發生過什么事故或事故,從中吸取教訓,找出事故的原因,考慮目前系統中存在或潛在什么不安全因素。
3.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危險源辨識常用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即直接經驗分析法和系統安全分析法。常用的直接經驗分析法主要包括:工作任務分析法;直接詢問法;現場觀察法;查閱記錄法等。常用系統安全分析法主要包括:安全檢查表法、事故樹分析等。
對于車間崗位來說,辨識危險源比較實用的方法是工作任務分析法。
3.3、針對各崗位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估方法
崗位危險源一般指生產崗點和作業場所潛在的對作業人員有直接危害的人、機、環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崗位危險源辨識與分析原則上采用工作任務分析法,辨識時車間班組按工作場所進行。它可以針對所有的工作任務以及每項任務的具體工序,對照相關的規程、條例、標準,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分析每道工序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源。
對辨識出的危險源按人、機、環、管進行分類。風險評估原則上采用風險矩陣評價法進行,評估結果應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個級別進行分類。一般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一)工作任務梳理。從崗位入手,識別崗位的常規任務和非常規任務。
(二)工序梳理。將工作任務分解為具體工序步驟,一般從準備、執行和收尾3個階段分解。
(三)識別每個步驟中的危害與風險。按照任務執行中所暴露的環境、設備和行為,確定潛在的危險。
(四)認定風險類型。按照危險源隸屬的系統,分人、機、環、管四類。
(五)評估風險后果描述。判定辨識出的潛在危險源可能導致人員傷害、設備或設施損失的情況。
(六)確定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
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1986)分為20類,即:
1.物體打擊; 2.車輛傷害; 3.機械傷害; 4.起重傷害;
5.觸電; 6.淹溺; 7.灼燙; 8.火災;
9.高處墜落; 10.坍塌; 11.冒頂片幫; 12.透水 ;
13.放炮; 14.瓦斯爆炸; 15.火藥爆炸; 16.鍋爐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傷害。
(七)評估風險等級。結合工作實際情況,確定危害的嚴重性,通過下述方法計算風險等級:
風險等級=可能性×嚴重性
風險矩陣法: 圖略
員工風險評估舉例:
更換重介淺槽刮板
1. 停電、驗電、上鎖、作業前工器具要準備到位,防止出現誤起設備傷人。風險類型:人
2. 拆卸刮板:
2.1人員站立位置合適,以防在拆卸的過程當中摔倒受傷。風險類型:人
2.2拆卸刮板時作業人員相互要配合到位,防止在松動螺栓、防止刮板時造成人員傷害。
風險類型:人
2.3拆卸過程中嚴禁用大錘用力敲擊刮板與鏈條連接處,以防損壞鏈條的相關部件。風險類型:機
2.4.現場照明不足,導致人員作業時由于光線暗造成人員意外傷害。
風險類型:環
3. 裝配刮板
如拆卸刮板進行逐一辨識
4. 清理現場
4.1工器具或者其他物件清理不到位,導致刮板運行過程中出現卡阻等現象。風險類型:機
5. 送電試車
5.1試車時,人員沒有全部撤出造成人員傷害。風險類型:人
5.2試車時安全鏈沒有解開造成刮板鏈拉斷或者電機過熱動作等。
風險類型:機
風險等級:F1×H5=5一般(由于每個人作業的安全考慮程度不同,風險等級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八)確定風險管理對象。找出可能產生或存在風險的主體。根據危險源辨識劃分的風險類型確定相應的管理對象。風險類型為“人”或“管”,管理對象為對應崗位人員;風險類型為“機”,管理對象為對應的設備、設施、工器具;風險類型為“環”,管理對象為對應的作業環境影響因素。
(九)制定風險管理標準。針對管理對象制定以消除或控制風險的準則,即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要求。
(十)明確管理人員。含主要責任人(管理對象或對象管理者)和直接管理人(主要責任人的直接上級)
(十一)制定風險管理措施。使管理標準得以落實的手段。要符合相關制度的要求,且具體、簡潔、可操作性強。
3.5、全方位、全過程開展好車間班組員工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工作。
車間、班組主要采用非正式風險評估方法(對于暫時不能消除風險的危險源要納入正式風險評估成果表中),至少包括班前、作業前和作業中動態組織的風險評估;必要時要保留記錄。評估方法、記錄形式不做限制,一般按如下方式開展:
3.5.1、班前風險評估
班前風險評估是指召開班前會過程中或之前,根據現場反饋信息及當班任務進行的安全風險評估。實踐中,要與班前會工作任務布置、規程措施貫徹相結合。每班班前會,帶班車間主任及班組長要組織當班人員對本班工作任務進行認真分析和風險評估,對異常情況(發現新危險源或已辨識出的危險源管理標準與措施不能滿足管控需要)必須明確現行的管控措施。班前會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如先讓作業人員對自己工作任務危險源風險評估,其他人員及班組長車間管理人員強調補充,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評比活動等。
3.5.2作業前風險評估
作業前風險評估是指生產作作業前風險評估是指班前會后、上崗前及交接班過程中組織的安全風險評估。實踐中要與現場交接班相結合;交接班除交待工作任務外,必須將存在的主要風險交待清楚。作業前,帶班領導、車間主任及班組長要組織每個崗位人員對所在崗位作業環境、設備設施的安全狀況進行風險評估,并落實管控措施。
3.5.3、作業過程中風險評估。
作業過程中,根據現場人、機、環管狀態實施對現場安全狀態進行的評價。實踐中要與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標準化作業流程的執行相結合,逐步培育員工“五思而行”的習慣。即:
1.本項工作有什么風險?不知道不去做;
2.是否具備做此項工作的技能?不具備不去做;
3.做本項工作環境是否安全?不安全不去做;
4.做本項工作是否有合適的工具?不合適的不去做;
【關鍵詞】作業風險辨識;五維度法;變電企業
引言
隨著電網的快速發展,新上變電站在電網中投入的數量不斷增多,電力建設、大修技改、檢修試驗、日常維護等作業風險加劇。如何有效預防或降低作業風險、減少甚至消除作業事故是供電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由于現行的作業風險辨識方法紛繁復雜且針對性不強,落地、實施效果不理想,這就促使供電企業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業風險辨識方法。
在上述背景下,為加強班組安全文化建設,按照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整體思路,廣州供電局變電管理一所從制度文化方面著手,推出了一套新的作業風險辨識方法:五維度作業風險辨識法(以下簡稱“五維度法” ),即通過“人、機、物、法、環”五個維度對整個作業過程所涉及的風險進行全面有效的風險辨識,從而達到預防或降低作業風險、減少甚至消除作業事故的目的。
1 “五維度法”總體思路
針對供電企業在電力建設、大修技改、檢修試驗、日常維護等作業過程中,可能引發事故事件誘因所涉及到的人員、使用的工器具、作業對象、作業方法、作業環境五個方面,即從“人、機、物、法、環”五個維度辨識作業存在的風險(如下圖1所示),以此開展風險評估,制定預控措施。
圖1 五維度法示意圖
人:作業人員,包括主業人員、新員工、外委人員、廠家。
機:使用的生產用具,包括安全工器具及個人防護用品、工器具、特種設備、測試設備、用電設備、爬梯、平臺及腳手架、機動車輛。
物:作業對象,包括設備、土建及其他變電站設施。
法:作業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工作票、作業指導書、安全技術交底、動火票、二次安全措施單等作業文件的填寫及使用。
環:作業環境,包括停電作業、帶電作業、臨近帶電作業、高空作業、高溫作業、雨天作業、夜晚作業、基建作業、技改及大修作業等作業環境。
“五維度法”的主要工作思路是,通過具備資質、安全意識到位且數量充足的人,正確使用合格的機具,按照正確的作業方法,在安全的環境下,開展設備設施(物)的維護,確保人身安全。
2 “五維度法”的形成及實施
“五維度法”是在應用《南方電網公司作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規范》的基礎上,考慮變電專業現場實際情況而提出,它以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推進為載體,基于風險辨識、評估與預控,通過嚴格規范標準的剛性執行與養成教育,提高員工制度執行力,從意識上促進員工逐步形成遵章守紀的行為習慣。
2.1 Plan____策劃
2.1.1 “五維度法”可行性研究
廣州供電局有限公司變電管理一所組織變電專業運行、檢修、繼保三大班組專業人員按照相關規程、制度、作業標準等,匯總不同維度不同要點的風險預控措施,編制了《五維度作業風險辨識與預控措施表》
通過對以往南網系統內大量事故事件案例深入分析,對制定的 “五維度”作業風險辨識法進行可行性研究與驗證。
使用“五維度法”分析對照可以發現,這起人身事故存在的外委人員資質、技能、數量、機具使用、作業方法、施工方案編寫審核等問題均可以在“五維度”辨識中得到驗證。
由此可見,“五維度法”在每項施工作業過程中,對 “人”、“機”、“物”、“法”、“環”五個維度的風險把控是十分有效,且十分必要的,可以進一步在班組推廣實施。
2.1.2 “五維度法”實施管理辦法的制定
為加強各部門、班站在大修技改工程、日常運維、檢修、保護定校等作業前使用“五維度法”進行作業風險管控,本所組織制定了《作業風險評估“五維度法”辨識應用與實施管理辦法》,編制《作業前五維度作業風險確認表》,完成了五維度風險辨識法各部門班組層面的宣貫培訓。
2.2 Do____執行
在每項施工作業前,由工作負責人組織班組成員參考《五維度作業風險辨識與預控措施表》,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開展風險辨識,填寫《作業前五維度作業風險確認表》,經工作負責人、工作班成員簽名確認和工作票簽發人、工作許可人審核確認簽名后實施。
為消除或降低上述作業前辨識出來的風險,根據風險要點,參照《五維度作業風險辨識與預控措施表》制定相應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
2.3 Check____檢查
在班組施行《五維度作業風險辨識與預控措施表》期間,變電管理一所開展了“三級檢查體系”,通過班組自查、部門檢查、安全監督大隊現場督察的方式,收集并解決“五維度法”工作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確保后續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2.4 Action____完善
通過“三級檢查體系”,不斷對班站實施階段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完善,待五維度法現場應用成熟后,組織對作業風險基準庫及作業指導書進行統一修編,以固化表單的形式將“五維度法”應用到日常作業中。
3 應用效果
“五維度法”貫徹落實了南網“一切事故都可以預防” 的安全理念,推進了南網“理念引領制度、制度規范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文化”特色安全文化進程。它通過建立工作負責人、工作票簽發人、值班負責人及工作許可人《五維度作業風險辨識與預控措施表》,作用于作業的全過程,以預防風險為主,對作業過程中不同崗位人員所需關注的要點、標準、風險及措施控制進行歸納總結以便使作業過程中涉及人員能清晰辨別、掌握。與作業風險辨識方法不同,“五維度法”對于變電專業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
目前,“五維度法”辨識應用已覆蓋廣州供電局變電管理一所管轄的163座變電站,從大量施工作業現場應用的情況來看,作業人員風險評估的全面性及質量有明顯提高,“五維度法”逐步得到一線班組的認可和廣泛使用,并得到廣州供電局的充分肯定。
4 結語
安全生產是電力企業永恒的主題,如何有效開展每項施工作業風險的評估工作,落實好各項安全措施,確保安全生產工作順利安全開展,是電力企業不斷探索的方向和目標。只有加強對施工作業風險的辨識與控制措施的落實,提高員工安全意識水平,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事故發生,從而更好地促進電力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全興,陳誠,劉勇,林玢. 現場作業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建設[J].電力安全技術,2011 (07).
[2]程傳山.淺析工程項目風險與風險管理[J].科技資訊,2009(17).
[3]曲圣潔.風險的辨識與分析[J].山西統計,1995 (04)
楊健1 胡冰2
(原油運銷公司 天津 大港油田 300280 對外合作項目部 天津 大港油田 300280)
[摘 要]本文從開展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意義、步驟、方法以及實施過程,重點闡述了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關鍵詞]危險辨識 風險評價 風險控制
一、引言
如何有效地遏制事故的發生,降低事故隱患及存在的風險,開展風險評價
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探索實現安全生產的有效形式,從事故中汲取經驗教訓,落
實安全措施,已是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不可回避的問題。
從我公司目前實施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
和風險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程序文件學習理解不夠,在進行
危險源辨識、風險分析時沒有條理性,對作業環節、作業過程沒有做全面分析,
有的作業環境經過改造后,沒有對新的危險源重新辨識,存在著危險源辨識不
夠全面的問題。
二是對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的方法使用不當,對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
評價方法概念不清。在用LEC方法判定時,各單位對同一工藝過程危險源分析
時L、E、C的取值存在誤差較大,導致得出的結論也有很大區別。
三是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后,對控制措施的掌握標準不一。控制措施一般
包括過程控制(如規程、法律法規、作業指導書等)、制定管理方案及編制應急預
案,而在有些單位采取的控制措施并不能完全控制風險,如噪聲、粉塵作業場所
除執行《電業安全工作規程》外,從個體防護、職業健康查體預防、改善作業環境
等方面也要加強。
另外,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措施研究的重要性還在于:危害辨
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礎、輸入和動力。職業安
全健康管理體系運行的主線是風險控制的過程,其基礎是危害辨識、風險評價
和風險控制的策劃。為了控制風險,首先要對企業所有作業活動中存在的危害
加以識別,然后評價每種危害性事件的風險等級,依據法規要求確定不可承受
的風險,再對不可承受的風險予以控制。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是職業
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體系幾乎所有要素的運行均以危害辨識、風險
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結果作為重要依據。因此,企業進行危害辨識、風險評價
和風險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本步驟
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研究的基本步驟:
①劃分作業活動(也可稱業務活動):編制一份業務活動表,其內容包括廠
房、設備、人員和程序,并收集有關信息。
②辨識危害:辨識與各項業務活動有關的主要危害。考慮誰會受到傷害以
及如何受到傷害。
③確定風險:在假定計劃或現有計劃的措施適當的情況下,對各項危害有
關的風險做出主觀評價。評價人員還應考慮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敗所造成
的后果。
④確定風險是否可承受:判定計劃或現有的職業安全健康預防措施是否足
以控制危害,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⑤制定風險控制措施計劃:編制計劃以處理評價中發現的、需要重視的任
何問題。組織應確保新的和現行控制措施仍然適當和有效。
⑥評審措施計劃的充分性:針對已修訂的控制措施,重新評價風險,并檢查
風險是否可承受。
三、實施過程要求及考慮因素
企業在策劃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時應考慮諸多因素。危害辨識、
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過程涵蓋了所有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較好的方法是對全
部的危害進行綜合評價,而不是對健康危害等進行單個的評價。如果使用不同
方法進行單個的評價,那么,對風險控制的優先順序進行排列將更加困難。單個
的評價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復。
(1 )要求
為保證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能夠滿足實際需要,企業應該做到:
①指定單位內的一名高級管理人員負責促進和管理評價活動;
②征詢相關人員的意見,討論計劃做什么并得到建議和承諾;
③確定評價人員/小組對于風險評價培訓的需求,并實施適當的培訓計
劃;
④評審評價的充分性,判定評價是否合適和是否充分;
⑤ 將管理的具體內容和評價的重要發現形成文件。
(2 )考慮因素
在著手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時,需仔細考慮以下方面:
①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方式;
②作業活動分類的標準以及每項作業活動所需的信息;
③識別危害和危害分類的方法;
④確定風險的程序;
⑤描述評價風險水平的詞匯;
⑥確定風險是否可承受的標準,計劃的和現有的控制措施是否充分;
⑦采取改進措施的時間表;
⑧提出的風險控制方法;
⑨評審措施計劃充分性的標準。
(3 )危害分類及識別
危害也可稱為危險因素或危害因素。危險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傷亡、對物
造成突發性損害或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導致疾病、對物造成慢性損害的因素。通
常,為了區別客體對人體不利作用的特點和效果,分為危險因素(強調突發性和
瞬間性)和危害因素(強調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積累作用)。有時,對兩者不加以
區分,統稱危險因素。
對危險、危害因素進行分類,是為了便于進行危險、危害因素辨識和分析。
危險、危害因素的分類方法有許多種,如按導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后果分類,可
分為火災、爆炸、觸電、中毒、高空墜落、噪聲傷害等等。
(4 )確定風險及制定風險控制措施
通常用危害性事件發生可能性和后果嚴重度來表示風險的大小。按評價結
果類型可將風險評價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
定性評價方法是根據經驗對生產中的設備、設施或系統等,從工藝、設備本
身、環境、人員配置和管理等方面的狀況進行定性的判斷,評價結果用危險集合
給出。安全檢查表是一種常用的定性評價方法。
定性評價方法的優點是簡單、直觀、容易掌握,并且可以清楚地表達出設
備、設施或系統的當前狀態。在進行定性評價時,將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定性分
為若干級,稱為危害時間的嚴重度等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可根據危害時間出
現的頻繁程度,相對地分為若干級,稱為危害時間的可能性等級。例如,風險評
價指數矩陣法將嚴重度分為4級,將危害事件的可能性等級分為5級。
四、風險評價方法介紹
風險存在于企業的一切活動中,事故是風險失去控制的結果,在生產過程
中,如何正確進行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至關重要。一個系統要想盡可能的找出
所有的潛在危險,并且確定它的危險等級,就需要一種適合企業自身的風險分
析方法。
對于高風險或大型、工藝復雜的企業,在進行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時,宜采
用系統風險分析及評價方法。系統風險分析及評價方法是對系統中的危險性、
危害性進行分析評價的工具。目前,已開發出數十種評價方法,每種評價方法的
原理、目標、應用條件、評價對象、工作量均不盡相同,各有其優、缺點。按評價方
法的特征一般分為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和綜合評價。
危險評價的內容相當豐富,評價的目的和對象也不同,具體的評價內容和
指標也不同。目前,常用的評價方法有安全檢查表法(SCL)、預先危險分析法
(PHA)、故障樹分析法(FTA)、事件樹分析法(ETA)、火災、爆炸危險性指數評價
法(DOW)、帝國化學工業公司蒙德法(MOND)、日本危險性評價法、作業條件危
險性評價法(LEC)、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法等(FMEA)等。
五、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意義
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措施,可以提高我們企業的安全生產
管理和事故預防水平。同時,可以使企業管理上水平,體現風險管理的思想;可
以降低企業的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
價及控制措施,還可以為企業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奠定良好的基礎,并
提供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