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8:04:23
序論:在您撰寫裝飾藝術設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無錫傳統工藝美術中的色彩觀念更是獨具江南水鄉特色,如惠山泥人繪彩工藝運用其傳統彩繪七法“拓、涂、勾、點、撣、暈、刷”,構成一個完整的色彩觀念,色彩對比富有激情而注重法度,彩繪筆法輕靈而不放縱,造型生動傳神而不呆板乏味;體現出“簡易而意全,巧密而精細”的特點,彩繪紋飾以江南水鄉所特有的花草為表現對象,繪質方法獨到,形成了一批技藝絕招。無錫惠山泥人繪彩工藝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獨特行話,如:“落筆如飛,厚薄均勻”、“直線要直曲線要活”、“亮而不艷,雅而不俗”等。在教學中將這些傳統本土語言與觀念進行滲透與融入,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工藝美術的藝術價值,有助于學生審美意識、民族素養、創新精神的提升,有助于裝飾藝術設計本土化進程和文化內涵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生活,促進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傳承。
二、裝飾藝術設計教學對傳統工藝美術吸收與借鑒的路徑
高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現代審美意識和掌握扎實的藝術造型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同時要對祖國傳統工藝美術藝術知識有深入了解。對此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應當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研究,尋找現代裝飾藝術設計與傳統工藝美術審美趨向的融合點,提煉其內涵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裝飾藝術在形態語言方面保留了較多的相似點,可結合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核心課程《設計初步》、《設計色彩》、《圖形創意》、《裝飾工藝》、《軟裝飾品設計》、《裝飾材料與工藝》、《項目模擬訓練》、《項目綜合訓練》等進行形式多樣的專業教學。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逐步在形態語言方面尋找新的結合點。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具體課堂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可采取案例教學法,通過分析優秀案例,講解這些案例是如何借鑒傳統工藝美術形成獨特風格,通過對案例設計過程的剖析,使學生知道如何吸收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中的精髓,借鑒其中的造型元素,使學生能夠了解整個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流程,學習并掌握其中的方法。在《設計素描》、《圖形創意》、《裝飾工藝》等課程中,安排課堂練習繪制設計草圖,特別是針對典型人物、器皿進行造型元素提煉,研究其人物的神情表達和器皿的構成特點,吸取傳統工藝美術適度夸張的表現手法,利用嫁接、移植、拼合等設計元素與手段,表現具有象征意義和夸張的造型效果。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具體課堂教學的第二階段可采取項目模擬訓練法,引入工藝美術企業真實的實踐項目,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按照項目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每組完成一個項目。明確組員的分工,要求學生首先通過實地調研中國泥人博物館、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無錫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心,借鑒其造型設計手法,提出創作方案和構想,最終確定創作方案。在《軟裝飾品設計》、《裝飾材料與工藝》、《項目模擬訓練》、《項目綜合實習》、《畢業設計》等課程中,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多種不同的表現風格,指導學生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趣味,有市場需求、有地方特色和有文化內涵的作品,改變當下本土裝飾藝術設計作品模仿外國、缺乏本土特色的局面。
三、裝飾藝術設計對傳統工藝美術
(一)西漢末年佛教裝飾紋樣
佛教自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后,植物裝飾紋樣也隨之而來,在與中國傳統的植物紋樣相互碰撞與融合中,產生了許多富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新穎的、具有特色的植物紋樣。正如《云岡石窟基本裝飾紋樣——引言》中所說:“佛教藝術產生之始,就伴隨著強烈的美術裝飾意味和畫面布局中的紋樣式樣創作。這種裝飾意味一方面來自宗教本身對特定紋樣的崇拜和熱愛,另一方面來自于具有社會性的人(創作者)對美感的追求和自身的審美取向。而這種審美取向往往受到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創作者所處的環境的直接介入。”
(二)南北朝時期佛教裝飾紋樣
總體上來看,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紋樣裝飾藝術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點:一是大量吸收,一些外來的植物裝飾紋樣的題材和形式甚至直接引用。二是此時在佛教植物裝飾紋樣的題材和內容上,花卉元素增多,是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結果。三是產生了對思辨智慧追求的時代審美特征,反映了當時戰亂頻繁的社會背景。
(三)隋唐時期佛教裝飾紋樣
隋代在佛教的發展歷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南北朝時代裝飾紋樣的特色、題材和內容在隋代得以延續,不過也不難發現,趨于向民族化風格發展的傳統紋樣在這一時期已經逐漸開始,纏枝式組織的紋樣增多,顯現出優美與靈巧的發展趨勢,用活潑的忍冬、蓮葉、人物組合替代了盛極一時的忍冬紋。題材方面也有擺脫前一時代比較單一的趨勢。唐朝是我國佛教藝術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植物裝飾紋樣的轉折時期。確立以人為本的主體地位,以審美主體為中心的審美對象也由此誕生,可以表達愉悅心情的花卉題材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植物裝飾紋樣當中。卷草紋是唐代最受歡迎的植物裝飾紋樣之一,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優美的線條而受到人們喜愛。作為佛教象征物之一的蓮花亦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多與其他花卉元素組合出現,從而演變出了獨具特色的寶相花紋樣。唐代植物裝飾紋樣造型更趨于寫實,與當時世俗裝飾紋樣雍容華貴的風格完全一致,體現了唐代的整體審美取向。
二、佛教文化與當代藝術設計
(一)設計中的佛教文化元素
“設計”是一個大范疇的概念,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獨立學科。設計如果單從其構成形式、構成法則、形式美感、審美需求等手段上尋求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其他文化、其他藝術形式的認識與理解也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所在。佛教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價值觀念、人生態度等方面,是其文化的精髓。作為文化的精神財富部分。趙樸初認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緣起論人類是一個因果相續,自他相依的整體。”這些說明了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相依的整體性,恰恰符合了設計系統觀的整體性理論。
(二)佛教裝飾紋樣在設計中的應用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至今已兩千余年,大多佛教圖形符號都已烙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成為現代設計當中用來表現傳統文化的元素之一。
1.蓮花紋樣。佛教把蓮花視為圣潔、崇高、吉祥之物,受到了極大的尊敬與愛戴。傳說釋迦牟尼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蓮”,可以說蓮花是與佛教形影不離的重要題材之一。蓮花紋也以其優美的造型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受到了眾多現代設計師的喜愛,成為了最具代表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元素之一。
2.忍冬紋樣。忍冬,又名“金銀花”。忍冬紋裝飾大量運用于早期的石窟寺中,隋代以后數量逐漸減少,唐代后幾乎消失。在裝飾形態上,主要有單列式延續、環形、波線型等,其主要結構線都是以S形的基礎上變化。忍冬紋在中國古代裝飾圖案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同時在現代設計中也給中國裝飾藝術注入了催化劑。
3.龍形紋樣。龍是護法天龍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佛教裝飾題材中,也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云岡石窟、莫高窟中都出現了大量的龍文裝飾,如天人乘龍、九龍灌頂等。同時,龍也是中國傳統典型裝飾內容,具有民族代表性,因此,龍形紋樣成為當代設計師們追捧的裝飾元素也是理所應當。
(三)佛教文化影響下的視覺設計
1.商品設計中的佛教元素。現金,當代設計師已經逐步認識到運用傳統佛教裝飾元素來表現中國形象符號的重要性。聯想筆記本電腦的宣傳廣告海報,主體形象由產品和佛塔組成,“以牲靈之技而工者”作為廣告語。佛塔的特點就是,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遠遠超出了古今文人墨客的筆端。筆記本電腦的影子化為佛塔倒映出來,顯而易見意在詮釋商品就如佛塔那樣,以牲靈之技而工者為前提,具有精湛的工藝造型和良好的性能,將商品的賣點充分展現出來。設計者將兩個本無聯系的事物巧妙的聯系起來,主觀上是以銷售產品為目的,客觀上則啟發了眾多設計師對于佛教文化元素上的新思維。
2.佛教文化在視覺設計中的審美價值。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研究佛教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必修課。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中的“意境”和“境界”,美感論中的“妙語”,藝術創作中的“神思”、“現量”等等,正是這些美學范疇才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主干,而這些理論當中,恰恰包含了很多佛教中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觀點,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讀不懂佛教文化,就很難真正的讀懂中國美學。
三、佛教文化中的裝飾設計對其精神傳承的作用
將中國質感(臉譜、紋樣、圖案等)納入中國設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正是時下流行的設計思潮。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追求藝術上的獨創性和鮮明的個人風格使得傳統紋樣在保持傳統形式和風格的基礎上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努力創造出屬于設計人自己的藝術個性。回紋所具有的嚴密性、規律性和節奏性的造型形式以及“綿延不斷、富貴不斷頭”的吉祥寓意使得它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居于重要位置并被廣泛運用。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人們審美觀的轉變,在裝飾藝術領域不斷滲入新的形式法則和構成原理,回紋紋樣已通過裝飾手段及構成原理充分用于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和服裝設計之中。從現代的廣告包裝、書籍、紡織品、家具、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回紋的身影,與傳統形式不同的是多了幾分現代情韻。現代設計中的回紋也是從古代的回紋發轉而來,只是將傳統的回紋紋樣進行了更高層次的創新與應用。它在運動性、抽象性和規律性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形式和內涵進行了變化與融合,提煉出回紋中“形”的元素進行新的立意與設計組合。
1回紋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在標志設計中,標志的表現手段通常是利用圖形文字構成具體可見的象征性的視覺符號,并將這一視覺符號中的內容、信息通過簡潔的形式傳達給觀者,從而達到樹立品牌形象的目的。回紋因其干脆、齊整的構成形式產生了一種簡潔而穩重的視覺張力,被廣泛地應用在現代標志設計的領域之中。如中國聯通的標志,是一種回環貫通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盤長”演變而來的。迂回往復的線條象征著現代通信網絡,蘊含著信息社會中國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井然有序,同時也象征著聯通公司的事業無以窮盡,日久天長。無獨有偶,中國郵政電信總局,中國移動總公司的企業形象也用了吉祥紋樣——“回紋”。可見,回紋這一吉祥紋樣在現代企業,特別是高科技領域里,也有其獨特的、豐富的象征意義。如華鼎傳媒標志設計,其外形契合與文字呼應,標志設計用回紋構成一個形象的鼎字,外形契合與文字相互呼應,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杭州南宋御街標志,設計把回紋和南宋建筑特點相結合,從構成形式上傳達了視覺感受,從紋樣內涵上表達了歷史悠久的時空感。
2回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回紋這一傳統中國紋飾不僅在國內得以運用,而且在外國的著名服裝品牌的設計中綻放異彩。例如2011春夏范思哲推出的系列禮服明顯表達出設計師對中國傳統回紋的鐘情,這個充滿中國古典韻味的花紋,被大量鑲嵌或印染在平整的緊身、性感、充滿異域風情的禮服上。范思哲的立體剪裁讓露腰細節成為重點,給了女人們更多展現自信的空間。回紋紋樣鏤空透視設計更添神秘感。印入眼簾的主角是一襲中國紅色禮服,幾何拼接剪裁同整齊劃一的回紋形成反差和對比,既富有中國韻味又個性時尚,氣場強烈,尊貴高雅。展示的禮服各有特色,不同的顏色搭配不同形式的回紋,不論是鏤空還是拼接,回紋的魅力被散發得淋漓盡致,或大氣或婉約,或性感或柔和,或高貴或典雅,讓人不禁贊嘆設計師將回紋運用得巧妙與獨特,讓中國傳統紋樣在現代服飾中散發出另類、神秘、大氣的獨特魅力。又如北京服裝學院建校50周年概念中山裝的設計,在裝飾圖案及工藝上融入了中國傳統元素,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時尚的完美結合。回紋,分別運用于領口、肩部、胸部、袖口等位置,彰顯這款中山裝的大氣磅礴。
3回紋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回紋運用重復、簡化、拓展、解構、重組等造型手段多次運用到現代室內設計中,形態簡約卻不簡單,中國味道濃厚。如運用在二維化的地毯或屏風時,常見有單體回紋,也有二方、四方連續回紋等。又如墻頂、吊頂運用回紋解構重生、三維立體形態的表達,賦予新時代的風采。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是回紋紋樣形式應用于建筑、室內外觀裝飾設計中的經典案例。柱子剖面上以及導向牌上回紋的應用正是從細節體現出了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使整個設計內涵更加厚重。又如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筑小品長椅設計,運用回紋作為邊角的裝飾,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之中,簡約大方,風格獨特,同時符合科學力學原理的特點,帶有觀賞性和實用性。不難看出,回紋在現代各個領域的裝飾藝術設計中演繹著它獨特的民族理念和文化魅力。它不只是一個裝飾符號,更多蘊藏人文理念和文化思想,其方正、嚴謹規整的構成形式與豐富的內涵寓意是其藝術價值的集中體現。時代賦予回紋新的生命和內容,傳統回紋也為現代設計增添了一抹別樣的東方風情。它的古為今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得到了設計行業的一致推崇。通過對大量的現代藝術設計案例的歸納與研究發現:無論傳統回紋紋樣被應用于何種領域,它在應用的過程中依然遵循對稱及均衡、連續與重復的裝飾法則,形成了一種莊重、平穩、規則有序的視覺沖擊,畫面生動與多彩。當代回紋的應用最重要的是維持并保護某些原生態特征,結合各種藝術形式特點,賦予回紋更加豐富且深遠的民族文化內涵。
二、回紋的設計創新視角研究
1回紋元素創新視角設計的思考
創新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勇氣。創新的意義在于把已經取得的進行再一次發展和升華。因此,我們要努力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緊密結合,努力發揚與傳承傳統文化,形成中國式的設計風格,這也是藝術設計人員們不斷思索和探索的新課題。對傳統紋樣的研究與探索需重新審視并深入分析研究,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首先,要提高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重視,維護并保存傳統紋樣的形式;其次,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表現形式的發掘;再次,要重視中國傳統圖形符號的研究。回紋在古代的應用精彩還是在現代設計中更勝一籌,筆者認為因其展現風貌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各有其精美之處。因此以回紋的原貌作為設計的靈魂所在,還原其本意,升華設計主題。回紋的紋飾并非簡單而沒有過多用武之地,其實它本身就是中國紋樣史的一個重要符號,意義極其深遠。在古代的裝飾設計中,回紋多數作為輔助紋樣,襯托主體。但在現代藝術設計中,以回紋為靈魂的設計多是利用回紋本身作主體,重組與升華,讓回紋做真正的“主角”。回紋在現代設計中大放光彩,不僅是因為它的外表質樸,更是它所積累的無窮深遠的文化內涵。選用回紋,取其一部分進行衍生再造,在古老的圖形中注入適合時代的意義。
2回紋元素的設計案例分析
在筆者的設計案例中,回紋將作為靈魂線索貫穿其中,賦予設計更深一層的內涵與意義。現在的生活中慢慢的被現代化所充斥,手邊隨意的物品都是冷冰冰的印刷品,沒有手感,沒有溫度,更沒有情感。回紋為混,形如回,意深遠,回歸質樸、充斥情感為設計的主要目的。意圖通過設計重溫沒有污染、沒有機器、更多情意的質樸年代,回到純凈的手工藝中,將一汪情感寄托于回紋,又透過回紋感受純樸的本質。實現途徑:通過印章手工藝回歸原始的印刷狀態,將質樸的印章元素融入其中,以回紋的深刻內涵作為主要靈魂,展現印章所飽含的濃厚情意和現代元素,傳統與現代碰撞之后突出主題,升華內涵。選擇印章是因為其雕刻時間比石刻、木刻短,也不需要繁雜的技藝,章的表現內容也極為廣泛和隨性。圖5印章工作室的標志設計,主體運用回紋的單體形態,結合印章的方正概念而繪制出來,通過細節的增減讓回紋圖案同章法二字緊密結合,以留下印記的方式,呼應設計的理念。感動我的不只是那一刀一刀的刻痕,更是那與世無爭的質樸、刻章人的情意。這一點與回紋的情感相似,樸素而又質感。回紋紋樣需要結合現代生活因素,本著裝飾的原則,改變較為單一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應用現代化的材料,使其形式豐富多彩,富有現代感、時代感。將回紋融合其他藝術門類、科技領域,不僅能將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新舊結合,還體現出設計師沖破束縛、勇于創新的現代設計理念,運用現代高科技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三、總結
我國傳統民居裝飾具有其獨特的審美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并且能夠體現出很強烈的民族地域特點,通過對傳統民居裝飾的藝術處理手法進行分析,對傳統民居裝飾的設計語言進行提煉,有利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設計思路的拓寬,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應用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統民居裝飾作為我國傳統民居建筑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民居裝飾的應用除了能展現一定的文化價值與情感價值之外,還是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種傳承和發揚,因此,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一定要重視對傳統民居裝飾元素的融合。傳統民居裝飾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1.直接將傳統民居裝飾元素應用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
許多傳統民居裝飾元素都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都象征著美好的寓意,表達著人們美好的希冀。例如,傳統民居中的窗戶、桌椅等都雕刻有花鳥圖案,除了起到裝飾作用,還表達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向往。許多傳統民居裝飾元素是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產物,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和美好的寓意,可以直接使用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去。祥云是我國傳統民居裝飾中經常會使用的裝飾元素,它有著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和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候可以直接將這一元素運用到設計作品當中,使作品能夠體現中國特有的文化價值。談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民居裝飾元素的直接使用就不得不提香山飯店的設計,設計師巧妙地運用江南水鄉青磚灰瓦白墻的傳統民族裝飾特點進行香山飯店的設計,使得香山飯店具有了江南水鄉獨特的文化韻味,實現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傳統人文情懷的共鳴。
2.對傳統民居裝飾元素進行改造利用
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還可以對傳統民居裝飾進行改造利用,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與環境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一般通過三種形式對傳統民居裝飾進行吸收改造。首先,是對傳統民居裝飾元素的形體進行簡化、重造,對部分裝飾元素存在的造型、形式上存在的繁縟和陳舊問題進行改造,使其既能夠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其次,對于傳統裝飾元素中顏色進行協調或者重新搭配,使其能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擁有更好的視覺效果。
傳統民居裝飾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使用價值
1.傳統民居裝飾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體現了人文價值
為了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情感訴求,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常常會將傳統民居裝飾元素融入其中,讓人類的活動環境能夠充滿地域文化和獨特的韻味。中國人對傳統民居裝飾一直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中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常常會引入傳統民居裝飾元素,鳥巢體育館就是以冰裂紋陶瓷為創作靈感設計的,冰裂紋陶瓷的改造、融合運用使得鳥巢體育館充滿了藝術魅力,而且還能給人莊重、簡約大方以及渾厚的感覺。
對傳統民居裝飾的運用,可以使得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更具人文情懷,體現一定的文化底蘊,讓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更有藝術魅力。傳統民居裝飾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增添了豐富的視覺語言不僅體現出了人文精神,而且反映了人文意識。傳統民居裝飾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科學合理運用,使人們對多樣化、多元化的傳統民居裝飾特點有所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視覺體驗與審美要求,促進了民居裝飾的傳統風格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和諧統一。
2.傳統民居裝飾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體現了社會價值與社會情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當中,人們開始懷念往昔質樸、平和的生活,想要返璞歸真。當然,人們不可能回到過去,但是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了傳統民居裝飾元素,能夠滿足人們這樣的情感訴求,使人們能在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環境中放松心情、享受生活。不同地域的傳統民居裝飾文化也有一定的差異性,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候不僅要進行中外文化融合,還要對各個地域之間的文化進行融合,使作品能夠符合群眾的審美要求和情感訴求,才能使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引領現代社會潮流。龍和鳳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而且具有非常美好寓意的傳統民居裝飾元素,但是這兩種美好的元素應用在不同的地域給人們的審美情感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設計師在環境藝術設計當中進行傳統民居裝飾元素的運用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其地域文化差異性。我國傳統民居裝飾飽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蘊和深刻的社會價值,將傳統民居裝飾元素巧妙、恰當地融入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使民居裝飾傳統風格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完美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對于社會價值與社會情感的體現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會產生極好的社會反響。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色彩元素在裝飾藝術中的應用也可以加強藝術效果。不同的色彩往往會在不同的領域中發生微妙的改變,例如當人們想要表達自身喜悅的心情或者營造喜慶的氣氛,那么一般就會使用紅色為主色調。又比如,在古代,金色與黃色都代表著權力至上,古代的宮殿、帝王的服飾都是以金黃為主。設計師們通過對傳統的色彩進行分析利用,就可以使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在現代裝飾藝術中表現出來,增強裝飾藝術的魅力。
二、傳統圖形的表現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一些傳統圖形甚至能夠與現代的載體完美結合,既展現出圖形代表的傳統意義,又不失大雅之堂,形成一種全新的視覺環境。這里體現出了一種融合的概念,也是一種新思維的創造。同時,也不能忽略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周圍環境有無違和感,以達到充分表達圖形含義的目的,賦予現代環境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情感的表達
在古代的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來表達情感,無論是外觀還是室內布局,都通過合適的物品陳列和文化圖案來承載文化,這種表達手法被稱為隱喻。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這種隱喻依然受到青睞,也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表現方式。
四、形神并舉,和諧搭配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項專業的現代設計技術,也要求用現代的審美態度對于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審視。在此過程中,設計師必須充分理解傳統文化,利用現代藝術手段對其開發創新,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著名的蘇州博物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既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元素,又嵌入了現代審美。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使其形神并舉,和諧搭配,充滿詩情畫意,傳統文化的精神更好地展現出來。
1.自然環境搭配色彩
人作為環境中的主體,生來就對大自然親近至極,同時人們對美好和諧的事物多有特別的傾心。人無法離開自然環境生存,而通過人對大自然的情感烘托,自然環境也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當人們在貼近大自然時,會情不自禁覺得親近,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最親切順暢的行為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界中許多事物都是相對的,就如同你在自然界中永遠也無法找到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然而正因為不加修飾又與眾不同,才能帶給人們舒適的感覺。站在環境藝術設計的角度上看,設計師在把握色彩的使用時,要考慮到與自然環境是否協調,要學會從自然界中采集獨特的元素,也要注重顏色節奏對總體結構的影響,唯有如此,方能達到環境藝術設計的高要求。
2.自然環境融合文化
裝飾藝術的圖案多為幾何形,圖案的典型主要有動物、太陽等,通過感悟美洲印第安人、埃及人和早起的古典主義藝術,體現出大自然所賦予人們的精神啟迪。出于各種原因,在二戰期間沒落的軟裝飾在20世紀后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一直延續到在現代社會并擁有一個相對成熟穩定的地位。到如今,室內軟裝飾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室內裝飾是基于社會同步的發展而發展的,室內設計也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方式并擁有了自己的歷史和風格。
二、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軟裝飾元素分析
軟裝飾元素是根據居室的空間大小、形狀以及個人的偏好風格,整體規劃設計方案,來體現出居住者的品味,呈現出一個舒適的自我空間。
(一)功能性軟裝飾元素
每套戶型的房間劃分面積不同,但格局分配是一致的。功能性軟裝飾元素分為:家具、燈具、布藝、窗簾、餐具。家具分為客廳家具、臥室家具等,根據室內空間的大小選擇適當的家具。餐具根據不同的材質可分為玻璃餐具、釉面餐具、金屬餐具、塑料餐具等。在室內照明方面,根據造型的不同,將燈具分為吊燈、吸頂燈、落地燈、壁燈等。軟裝飾中的布藝元素按照功能性可以劃分為窗簾、床上用品和地毯等。
(二)修飾觀賞性軟裝飾元素
在進行軟裝飾設計前,根據功能劃分,不同的功能會影響元素的選擇,設計師一般會提出一些問題并了解居住者的想法,這樣方便設計師做方案的時候怎么構思,為所挑選的軟裝飾元素能營造出什么效果、色彩搭配的方案與裝飾風格相呼應等,最終以達到空間內軟裝飾的相互平衡和呼應。修飾觀賞性軟裝飾元素分為:工藝品、裝飾畫、花藝。工藝品按照材質可分為玻璃工藝、金屬工藝、陶瓷釉面工藝、編織工藝、雕刻工藝等。裝飾畫按照種類分為:油畫、攝影畫、工藝畫、中國畫、中國字等。花藝是空間的點綴,是組合成的藝術品,而花藝又分為節日花藝、日常花藝,是可以點亮整個居住空間的色彩,成為點綴空間的必要元素。
三、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軟裝飾風格設計
(一)傳統風格
1.中式風格
中式風格是以明、清時期宮廷建筑為基礎的室內設計風格,在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基礎上結合現代元素所形成的。它的特點表現在以對稱的布局將傳統中式家具、裝飾品及黑、紅為主的裝飾色彩運用于空間內,通常擺放的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室內裝飾品,這些裝飾品都與中式家具追求的沉穩內斂的風格相呼應,色彩深沉、大方,家具材料常以木材為主,經常出現花、鳥、魚、蟲、龍等雕刻圖案,使中式風格的歷史沉淀感、文化底蘊更加強烈。
2.美式鄉村風格
美式鄉村風格受到了世界上不同種族移民至美國而形成的異域風格的影響,它擯棄了繁瑣和奢華,并將不同風格中的優秀元素匯集融合,以舒適為目標,強調“回歸自然”的特質。美式鄉村家具多為實木,一般都是棕色皮質沙發或者局部添加粗麻布面沙發,款式厚重有質感,比一般的材料厚實耐用,它沒有歐式風格的奢華感覺,居室內多為地中海式的拱,崇尚的是溫馨舒適感。它的風格的色彩以自然色調為主(綠色和土褐色最為常見),墻面多為純色壁紙或刷純色乳膠漆。因美式鄉村風格表達的是一種寧靜、溫潤的感覺,并且很有自己的特點,很多小資青年都會偏愛此風格。
(二)現代風格
1.現代簡約風格
現代簡約風格通常在家具、窗戶、欄桿、墻角等裝飾上采用花梗、藤條以及各種波狀形態的圖案、質物件、玻璃陶瓷、金屬燈罩、簡約線條的家具和高純度的色彩綜合用于室內空間,曲線和非對稱線條多在此風格線條中存在。
2.歐式風格
歐式風格通常與浮夸華麗的裝飾品、精美造型、雍容華貴等特點聯系在一起,在裝飾品的選擇上,著重表現材質的質感、色彩光澤。歐式風格通常用色彩深沉的家具來強化,如棕色、桃木色和原木色的家具。在空間大的客廳內,常選擇三加二加一布局的沙發,坐感舒適,大方氣派。也可以選擇簡單前衛、顏色明亮、現代感強烈的家具,適合不喜歡厚重色彩的年輕人。燈光常采用強烈對比的燈光,多處采用了暖光,冷光用于個別點綴特別亮的地方。房間的頂梁常采用樓梯式的打造法,這種做法結合射燈顯的光線生動活潑,通過燈光與玻璃、水晶的反射,達到一個光影交錯的效果。
3.地中海風格
“地中海”,源自拉丁文,原意為地球的中心。自古以來,地中海是希臘、羅馬、波斯古文明的發源地,是基督教文明的搖籃。地中海風格的美,是純粹自然的,它的神秘氣質使人為之吸引。此空間內的墻面常運用半穿鑿或全穿鑿來塑造室內空間的景中窗。門的處理經常使用圓形拱門,給人一種很浪漫的氣息。常用色彩多為白和藍、紫和綠、土黃及紅褐這些純正浪漫的色彩。因這些顏色代表的是一種浪漫的感覺,此色彩深受女孩子的喜愛,居室墻體有顆粒感,手感比較粗。地面經常采用仿古磚、石板、瓷磚等素材,這種仿古地磚的質感比較粗,顏色也暗,更能凸顯出地中海風格的純凈和想要表達出的肌理質感。
四、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軟裝飾搭配設計策略
在現代的室內環境設計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色彩與材質的搭配。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這些僅能突出形態、空間的形式美,而材質具有良好的觸感效果,用不同的顏色與材質,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一)色彩的搭配設計
色彩是指人的視覺對可見光的感覺。當我們進入一個居住空間,第一個進入視線的就是整體的色彩,色彩必須與家具、室內織物、綠化等物體和諧融為一體。在進行室內色彩設計時,要先了解空間的使用目的、使用者、空間的方位等,根據這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探索出一些原則。首先,室內色彩概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作為大面積的色彩,對其他室內物件起襯托作用的背景色;第二類是在背景色的襯托下,以在室內占有統治地位的家具的主題色;第三類是作為室內重點裝飾和點綴的面積小卻非常突出重點的強調色,以什么為背景、主體和重點,是色彩設計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其次,軟裝飾的色彩可分為一般色彩、和諧色彩、側重色彩、對比色彩。最后,在很多的設計當中,不一定都只是一種色彩,也許會交叉使用很多種色彩。整體風格色彩的統一,首先應該考慮它的主調,然后根據主調進行跳躍色或者和諧色調的點綴貫穿于空間內部。
(二)裝飾材料搭配設計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制品風格樣式千變萬化,呈現出各自的意蘊。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和生活方式的變遷,近年來被長期疏離于日常生活的傳統工藝美術逐漸回歸本體,如無錫地區傳統工藝美術惠山泥人、錫繡、宜興紫砂、紙馬、竹刻等善于發揮自身的優勢,功能與材料、技術與美感相互兼容,它們順應自然、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的技術思想,把原材料和技術所具備的特質充分發揮出來而形成個性和特色。這些利用不同原材料和技術手段所制成的工藝美術品,由于創意理念和施藝方式各有特色而構成了自成一格的風骨和與自身審美取向相適應的本土形式語言。這種本土形式語言的探求和形成受大自然的啟示,以樸素而純真的思想去創作,表現出活躍性和自律性共存的特征。無錫傳統工藝美術在形成自己本土語言的過程中,還吸收了江南地區吳文化和其他藝術如青銅、玉器、漆器、編織工藝、中國繪畫與書法的表現手法,以新的形式轉化融入,豐富了自身形式語言的表現力。如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還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為了使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相結合并體現在具體的造型中,必須按照創意去運用原材料和制作技術,以不同的方式“順其自然”地本著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順天應人、順地應技的原則加以整合與思考,才能創造出既實用又美觀的作品。無錫惠山泥人造型風格受本土紙馬藝術和蘇州桃花塢年畫影響,大阿福的頭部、身體、四肢都統一在圓的造型之中和傳統吉祥圖案塑造上,不僅豐富了其內涵更與中國民間傳統觀念相吻合。無錫傳統工藝美術中的色彩觀念更是獨具江南水鄉特色,如惠山泥人繪彩工藝運用其傳統彩繪七法“拓、涂、勾、點、撣、暈、刷”,構成一個完整的色彩觀念,色彩對比富有激情而注重法度,彩繪筆法輕靈而不放縱,造型生動傳神而不呆板乏味;體現出“簡易而意全,巧密而精細”的特點,彩繪紋飾以江南水鄉所特有的花草為表現對象,繪質方法獨到,形成了一批技藝絕招。無錫惠山泥人繪彩工藝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獨特行話,如:“落筆如飛,厚薄均勻”、“直線要直曲線要活”、“亮而不艷,雅而不俗”等。在教學中將這些傳統本土語言與觀念進行滲透與融入,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工藝美術的藝術價值,有助于學生審美意識、民族素養、創新精神的提升,有助于裝飾藝術設計本土化進程和文化內涵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生活,促進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傳承。
二、裝飾藝術設計教學對傳統工藝美術吸收與借鑒的路徑
高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現代審美意識和掌握扎實的藝術造型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同時要對祖國傳統工藝美術藝術知識有深入了解。對此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應當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研究,尋找現代裝飾藝術設計與傳統工藝美術審美趨向的融合點,提煉其內涵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裝飾藝術在形態語言方面保留了較多的相似點,可結合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核心課程《設計初步》、《設計色彩》、《圖形創意》、《裝飾工藝》、《軟裝飾品設計》、《裝飾材料與工藝》、《項目模擬訓練》、《項目綜合訓練》等進行形式多樣的專業教學。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逐步在形態語言方面尋找新的結合點。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具體課堂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可采取案例教學法,通過分析優秀案例,講解這些案例是如何借鑒傳統工藝美術形成獨特風格,通過對案例設計過程的剖析,使學生知道如何吸收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中的精髓,借鑒其中的造型元素,使學生能夠了解整個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流程,學習并掌握其中的方法。在《設計素描》、《圖形創意》、《裝飾工藝》等課程中,安排課堂練習繪制設計草圖,特別是針對典型人物、器皿進行造型元素提煉,研究其人物的神情表達和器皿的構成特點,吸取傳統工藝美術適度夸張的表現手法,利用嫁接、移植、拼合等設計元素與手段,表現具有象征意義和夸張的造型效果。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具體課堂教學的第二階段可采取項目模擬訓練法,引入工藝美術企業真實的實踐項目,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按照項目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每組完成一個項目。明確組員的分工,要求學生首先通過實地調研中國泥人博物館、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無錫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心,借鑒其造型設計手法,提出創作方案和構想,最終確定創作方案。在《軟裝飾品設計》、《裝飾材料與工藝》、《項目模擬訓練》、《項目綜合實習》、《畢業設計》等課程中,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多種不同的表現風格,指導學生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趣味,有市場需求、有地方特色和有文化內涵的作品,改變當下本土裝飾藝術設計作品模仿外國、缺乏本土特色的局面。
三、裝飾藝術設計對傳統工藝美術本土語言吸收與借鑒的實踐與思考
目前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傳統的崗位分工已被靈活、整體化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綜合任務所替代,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工作中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只能在真實的“工作情境”和整體化的“工作過程”中獲得,純學校教育模式無法獨立承擔,當下各地高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和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方法,對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極大幫助。2012年起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兩基地一中心”:省級“創意設計技術實訓基地”和“無錫傳統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基地”、“無錫市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心”,針對傳統工藝美術與裝飾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相互融合共同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研究。在學校中選拔一批學生組建“現代學徒制非遺班”,聘請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擔任客座教授與本校專業教師共同組建研究和教學團隊,讓他們有目標、有計劃、手把手地傳授核心技藝。學校建設有專門用于傳統工藝美術研究和項目作品展示的大師工作室、惠山泥人技藝傳習所,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演示和制作設備,同時與學校創意設計技術實訓基地實現設備共享,將《惠山泥人》和《錫繡工藝》等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完善專業技能教學指導大綱、考核標準、監控與保障體系,強化教學過程管理,使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課時數、工位數、耗材數得到充分保證,提高專業教學內涵質量和實施效果。由于操作路徑清楚,可操作性強,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和整體化的“工作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教學效果良好,受到社會關注與好評。事實證明高校裝飾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對傳統工藝美術本土語言的吸收與借鑒既能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又能夠對國家相關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傳承政策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傳統工藝美術產生的時代局限性,在社會結構、視覺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與沖擊下,如何處理好與高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深度融合、如何妥善處理好傳承與保護的關系、如何探究工藝美術的“再生產”還缺乏系統理論研究。因此探討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對傳統工藝美術本體語言吸收與借鑒的路徑,其核心是在吸收與借鑒過程中及時發現所面臨的問題及采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高等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應不斷實踐和完善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方法,課程體系應以傳承、創新為教學原則,以立體、平面材料課程為教學重點,以綜合材料、工藝媒介在特定空間環境載體中的整合運用為發展方向,重視地區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技術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