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10
序論:在您撰寫醫院健康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管理體系急需完善:缺乏一個專門負責健康教育的管理者,沒有采取分區負責的措施對病區進行健康教育,不能使從科主任到護士都參與健康教育活動中去,從而無法形成一個從上到下的健康教育網絡體系[1]。
1.2醫德醫風建設有待加強:醫護人員只追求利益上的最大而無視應有的醫德醫風,致使一些醫護人員不能認真對待健康教育工作。
1.3健康教育知識缺乏:由于健康教育學是最近十年新興的學科,很多醫護人員及管理者沒有科學系統的學習健康教育知識,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專業技能[2]。
1.4健康教育形式單一:現在的健康教育以人際傳播為主,沒有圖文并茂的宣傳欄;醫護人員有時只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而未普及到陪同人員或監護人中去,有時醫學術語晦澀難懂,患者很難理解。
2.1組織協調作用:組織管理醫院健康教育是一項全員性的工作,通過管理,可以形成完整的醫院健康教育體系[3];通過管理,可以協調各科室、各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從而促進健康教育工作向前發展。
2.2優化資源配置:管理醫院的健康教育,可以成立一個由院長牽頭的工作指導小組或專家團隊,制定一定的考評、賞罰制度,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各個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作用,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則可以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健康教育工作。
2.3補充相應知識:管理醫院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醫護人員系統學習和掌握醫院健康教育知識以及一些衛生科普知識,了解一些防治疾病的新方法、新觀點、新進展。
2.4促進形式多樣:管理醫院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加一些健康教育宣傳形式,比如可以為群眾提供咨詢熱線,制作、分發一些健康教育處方。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增加健康教育的形式[4]。
2.5保證工作持續、有效發展:目前,健康教育工作已經逐步實現由局部性、單向性、單一性的模式向全方位、雙向性、多層次的綜合立體模式過渡,為此,必須形成一個規范、科學的健康教育管理體系,從而利于有重點、有計劃、分步驟、分階段地開展工作。
2.6加強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管理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干預能力,包括認知干預、心理干預、生活方式干預。首先,隨著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改變,患者對疾病知識的需求逐漸增加,他們渴望了解自身病情。醫護人員通過健康教育,能夠向患者及其解釋疾病的治療方式和康復方法,從而防患于未然。其次,通過健康教育管理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心理干預能力,有利于緩解患者術前出現的恐懼、焦慮、擔心等情緒,利于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再次,通過健康教育管理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生活干預能力。總之,健康教育管理有利于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是提高社會效益、降低醫療成本的有效方法,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舉措。
3小結
1.1一般資料
實施藥房健康教育前后各1年時間內,分別隨機選取我院就診取藥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將實施前1年內選取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將實施后1年內選取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45例,女55例,年齡18~78歲,平均(54.2±6.2)歲;觀察組中男47例,女53例,年齡18~81歲,平均(54.4±6.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自愿接受調查。
1.2排除標準
①排除非本地常住居民;
②排除有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不能配合完成調查患者。
1.3方法
健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領域,諸多方面。為便于把握,我們把藥房健康教育的工作架構設定為3個維度,由健康服務、健康指導及健康促進構成,每個維度都對應著可操作的4個模塊,3個維度密不可分,互聯互動,形成一個可控的立體結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3-12-10核心釋義上的要求,成立健康小組,通過多方面渠道學習先進管理理論和健康教育知識,小組內分工明確,搭建健康教育平臺,編制健康教育內容,推出健康教育舉措和藥房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匯集“健康服務”和“健康指導”實用資料并匯編成冊,定期在院內及轄區行發放宣傳;定期舉行健康知識座談會,通過知識問答方式幫助患者提升健康教育知識;藥房開展人性化窗口服務,患者在取藥過程中向患者介紹疾病及藥物有關健康知識,告知患者藥物服用注意事項,在服用藥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辦法。實施前后分別選取100例患者采用自制滿意度和健康知識調查表調查患者滿意度和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1.4觀察指標
(1)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共20個評分選項共100分,根據患者得分規定:
①非常滿意(≥85分);
②滿意(60~85分);
③不滿意(≤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健康知識掌握度:采用自制健康知識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常見疾病預防知識、常見藥物使用方法、常用藥物藥理作用等,共15題,總分100分,根據患者得分規定:
①掌握良好:得分≥85分;
②基本掌握:得分60~85分;③未掌握:得分≤60分。掌握度(%)=(掌握良好例數+基本掌握)/總例數×100%。1.5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α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為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81.00%滿意度,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7.7257,P=0.0054)。
2.2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度為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62.00%掌握度,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21.4912,P=0.0000)。
3討論
1.1一般資料
本組對60例所轄社區患者進行調查及宣教。其中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齡10歲到80歲。病程3~10年。同時調查患病人群文化程度。
1.2調查方法
采用交談方式、問卷及座談會進行資料收集;調查時間于2013年5月-2013年12月完成。
1.3診斷依據
本次調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相關診斷標準(1999年制定)以診斷,均以確診。
1.4結果
一般情況:患者年齡范圍在50歲以上30人,40~50歲9人,30~40歲6人,20~30歲5人,20以下10人,大專及大學以上文化15人,高中文化水平10人,初中文化15人,小學文化20人。并發癥: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0例,腦出血2例,腦梗塞10例,糖尿病足15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2例,糖尿病腎病5例,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3例。熟知并發癥且可以自主防護占14%,了解并發癥但不可自主防護占30%,不了解并發癥占56%。對血糖監測程度:患者能按時監測20%,偶爾能監測占16%,不能監測占54%,其他占10%。
2存在問題
2.1社區居民不注意定期檢查
有的患者來就診時已經出現并發癥,有的患者臨床癥狀已經比較嚴重。有1例病人,工作忙,不注意身體,突然發生昏迷。經檢查血糖已經為28.6mm/L,出現酮癥酸中毒的表現。
2.2患者對糖尿病的危害認識不夠
糖尿病是心、腦、腎、視網膜及大血管并發癥。控制血糖勢在必行。但是許多病人無臨床癥狀,以為血糖高一點,對身體沒有影響,導致后來出現并發癥,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2.3患者不能執行用藥方案
有的病人對用藥產生害怕心理,認為藥物副作用大,不能按時服藥。部分糖尿病患者不能正確使用胰島素,部分患者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低血糖現象。社區中患者常常聽信偏方或廣告,放棄醫生按照指南為其量身定做的方案。有些患者常常寧愿吃一大把藥物(具體不詳)而不愿意口服指南中提倡的藥物,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2.4運動與節食不能堅持
許多病人也知道糖尿病應該控制飲食,但很難堅持。有1例糖尿病足的病人,詢問他是否控制飲食。患者說:“控制飲食太痛苦,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經調查50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比較多,這與他們童年曾經挨餓有關,因此食欲好,攝入過多。大專及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也比較多,這與他們工作壓力大,應酬多,攝入多,沒有時間進行運動有關。
2.5社區醫務人員缺乏
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生只有3~4名,負責日常的診療工作及值班,醫學上的學習及考核、培訓,比較繁忙。沒有寬裕的時間對病人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3解決策略
3.1鼓勵病人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社區的居民也包括一些頗有文化的知識分子,那種在健康的時候就參與體檢的觀念在他們身上都遠未建立。他們不愿意進行周期性健康檢查,認為疾病離自己還很遙遠。等到發現疾病,已經到了中晚期。所以,社區醫生應灌輸居民健康檢查的必要性,開展好糖尿病的三級預防工作。
3.2與社區街道合作
利用街道的組織能力,加強開展適當的運動,比如:晚間組織參加廣場舞、太極拳等,這樣有利于控制體重,提高抵抗力及增加藥物敏感性。與社區合作,有利于采取的運動能長期堅持下去。
3.3積極開發糖尿病管理軟件
與有關部門合作積極開發完善、實用的糖尿病管理軟件。對糖尿病進行動態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3.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建立糖尿病病人微信群、QQ群,及時交流,及時管理。讓病程長,健康教育執行好,配合治療,并發癥少的患者采用現身說法,讓他與其他病友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可以聘請一些糖尿病中醫專家,談談糖尿病的中醫防治。
3.5加強上級檢查
每年上級主管部門定期對糖尿病患者管理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定期向糖尿病病人發放調查表,檢查糖尿病病人的管理情況。
3.6開展醫師多點執業
支持專科醫院的醫師兼職做家庭保健醫,這樣可以減輕社區醫生的工作量,增加健康教育的醫務人員,使病人有問題時可以直接向保健醫咨詢,也可以更好的開展健康教育。
3.7建立社區健康管理中心
1.1對象
基層綜合醫院開展健康教育大講堂時在院的相關疾病患者及部分陪護人員、當日門診患者、其它人員。參與聽課人員的性別、年齡、職業、學歷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首先,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大講堂,通過電視游走字幕及報紙刊登講課時間、地點、內容、授課人,便于大家互相轉告,按時聽課,對門診患者、住院患者及其陪侍人員進行相關知識教育,每次講座前均發放問卷調查表及涉及講座內容的試卷,通過評分,觀察健康教育效果;其次,各相關科室根據當時本科的實際情況隨時安排小型講座或病例討論,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有時采取有獎競答的方式,鼓勵大家踴躍發言,交流學習成果;還有時通過醫院院報或科室墻報宣講及發放宣傳資料等;此外,定期收集意見及建議,以利于此項活動更好的開展。
1.2.2基層綜合醫院健康教育內容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針對性的預防方法。
1.3統計方法
用數據庫軟件EpiData3.0進行問卷錄入,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
2結果
(1)干預前后糖尿病患者知識評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危害性知識、治療、檢查及并發癥預防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干預前。
(2)干預前后胃癌高發區居民知識評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胃癌高發區居民對胃癌的基本知識、危害性知識、治療、檢查及并發癥預防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干預前。
(3)干預前后受眾健康教育不良生活方式改變情況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的“飲食控制、合理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情緒調節”行為形成率均高于干預前。
3討論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社會人口老齡化,伴隨診斷技術的增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各種常見病和慢性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糖尿病就是典型的病癥,我國糖尿病患者有3000多萬,患病率達2.0%~3.6%。為達到建立健康行為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應該使具有相同高危因素的健康高危人群或慢性病病人應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其改正某些不良生活習慣和戰勝疾病的自我效能。我們的做法是:
①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國人對于自身的預防保健并不重視,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醫生只做健康教育不看病、不開藥,根本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還有部分人諱疾忌醫,所以,居民不愿參加健康教育的原因之一也是對于健康教育的理解及意識導致的。在做健康教育講座的同時,也將新的正確的理念灌輸給聽者,通過聽者再轉達給周圍居民,使他們轉變觀念,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
②因地制宜,豐富多彩。健康教育不能只拘泥于一種方式,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大講堂,通過電視游走字幕及報紙刊登講課時間、地點、內容、授課人,便于大家互相轉告,按時聽課;其次,各相關科室根據當時本科的實際情況隨時安排小型講座或討論,營造學習的濃厚氣氛;有時采取有獎競答的方式,鼓勵大家踴躍發言,交流學習成果,還有時發放宣傳資料、發放考試題等,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方式吸引了許多受眾前來參加。
③提出問題,病例分析。健康教育要緊密與群眾的需求相聯系。有時只一味地講授理論知識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由受眾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針對性地給予具體分析,指導其預防及治療,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
1.1一般資料
選擇泰興市4所二級綜合醫院中26個護理單元,包括呼吸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骨科、普外科、五官科、胸外科、小兒科等病區。對2013年7月各醫院同期住院患者進行了健康宣教專項問卷調查。每單元隨機選取10例,抽查住院患者總數260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22例,年齡最小1歲,最大79歲,所有患者均神志清醒,能自己完成或由家長完成調查。隨機調查在崗護士51人。
1.2方法
參考大量文獻資料設計并發放《護士健康宣教調查表》,統計護士對健康宣教的意見和建議;使用《健康教育督查表》對當班護士隨機考核,分析護士健康宣教的能力及質量;對住院患者使用《健康宣教與康復指導專項調查表》統計護士對健康宣教的落實情況與病員知曉程度,將26個護理單元健康宣教與康復指導情況進行統計。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A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輸入,等級資料通過計分的形式轉化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頻數資料采用卡方檢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宣教執行情況
二級綜合醫院對入院宣教率和住院宣教率達98%~100%,對患者康復訓練宣教率、手術前后宣教率及檢查前后宣教率較低。不同病區比較,外科病區檢查前后宣教率明顯比內科高,兒科宣教率最低。
2.2護士實施宣教情況
在病員知曉程度中,知曉率只占74.9%。宣教覆蓋率高、患者知曉程度高的病區與宣教不足的病區相比,護士對宣教工作較為重視,花費宣教時間較多;教育手冊較為完善,能滿足宣教需要;能嚴格按照教育手冊進行;護士感覺宣教效果較好。
2.3影響健康教育因素
通過問卷調查,護理人員反映影響健康教育的因素分別有:缺乏教育時間,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資料不完善,采用的方式不適宜,患者或家屬不理解或不重視,另外患者溝通困難或接受困難。
2.4患者宣教知曉程度差異
病種單一病區如呼吸科、骨科、神經內科病員知曉率相對較高。患者自主活動能力正常、護理工作相對較少的病區如五官科、血液科知曉率相對較高。此外,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宣教知曉率高。
3討論
3.1存在問題與原因
3.1.1醫院管理者認識不足:
相關部門管理者在人員安排方面未能給予足夠的支持,在分配工作時亦未安排充分的健康教育時間。同時部分病區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未能完善教育手冊。
3.1.2護士缺乏主動意識:
中小型醫院護士受床護比例不足、專業知識水平偏低的影響,有相當數量護士健康教育意識不強,不能主動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主要原因:①護理工作量大沒時間做;②對護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掌握不足;③不愿主動接近患者承擔教育責任。這是開展健康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3.1.3護理健康教育手冊不完善或執行不嚴格:
部分病區宣教手冊欠缺,直接導致了宣教效果不理想。不同疾病之間健康宣教知曉率存在差異的原因,是由于常見病的宣教手冊在實踐中得到了多次改進,而少見病宣教手冊欠缺或內容不夠完善。
3.1.4宣教時間不能保證:
部分病區雖然意識到健康宣教的重要性,但由于工作人員的不足,或者加床較多,護理工作量大,護理人員忙于完成日常護理而不能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3.1.5宣教獎懲機制不健全:
部分護理人員雖然認識到健康宣教的重要性,但其教育效果難以體現,同時由于缺乏督查,導致健康教育工作成為護理工作中可有可無的內容,易使人產生“做好做壞一個樣”的思想,故健康宣教流于形式。
3.1.6宣教形式單一:
多數病區做到按照宣教手冊進行宣教,但由于形式單一,以讀書或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的形式簡單實施,不具體講解,針對性不強,患者接受信息的興趣下降,影響健康教育質量。
3.1.7患者自身宣教效果影響:
外科患者起病急、癥狀重,需要手術,往往對疾病的發生、治療及恢復事項較為關注;內科患者由于病程長,接受相關信息的機會多,對常識性宣教態度不夠積極。兒科患者由于起病急、恢復快,且呼吸系統感染多見,患者家長一心只想早日把病治好,而對疾病的防治重視程度反而不夠。患者文化程度對宣教的效果也有很大影響。有些疾病如骨折患者的宣教知識相對簡單,而有些疾病,如慢支、冠心病、心律失常,其預防、治療、保健知識量大,患者不易掌握,也影響了宣教效果。
3.2對策探討
3.2.1從領導層增加健康宣教的認識:
制定“健康教育月”活動方案,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健康教育的重視和接受程度。
3.2.2完善宣教手冊:
首先根據各病區的疾病特點,征求一線護理人員及患者的意見,并與醫生合作,共同制定教育手冊。進一步完善常見疾病的宣教手冊,并逐步增加少見疾病的宣教手冊。
3.2.3增加護理宣教時間:
盡可能增加護理人力、彈性排班。推廣醫療辦公系統,完善護理病歷系統,減少護理文件的文字書寫工作;合理安排工作人員,使健康教育在人員、時間上得到保證。
3.2.4與病房工休座談會融合:
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可選擇內、外各兩個病區作為試點:請各專科醫療專家現場解答、專科護士現場宣教、相關護士長參與、患者及家屬現身說法、現場提問等,有明顯效果后逐漸擴大至每家醫院的每個護理單元,每月開展一次,從而提高住院患者的宣教率與知曉率。
3.2.5發揮健康俱樂部的作用:
自愿參加健康俱樂部的人員往往對自身健康較為關注,對健康宣教活動較為積極。他們能主動學習老年病、慢性病健康知識。但由于多數人年齡偏大,學習能力較弱。對這些患者定期選派專家進行健康講座,將知識點不斷循環強化,能夠有較提高知曉率。
3.2.6滿足不同患者需求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
患者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直接影響著健康教育信息提供的方式、途徑和效果。護士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要認真收集患者的主觀、客觀資料,研究不同個體的特點,以對不同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患者,利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有的放矢進行教育。
3.2.7增強對健康宣教能力的培訓:
1.結合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篩查
學生健康教育突出重點。根據醫院體檢中心數據統計發現的中小學生中存在的健康問題,專門編寫相關的健康教育資料隨著健康反饋單一起發放到學生及家長手中,并且有針對性地對校醫進行培訓。聯合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寓教于樂的健康主題活動,如“6.1”兒童節組織的小胖子趣味運動會、“11.20”世界兒童日組織的中小學生學急救等。
2.幼兒園的健康教育幼兒、家長與幼師并重
醫院針對幼兒園的健康教育工作專門策劃“春苗行動”。有針對性地組織對長沙市幼兒園的園長和衛生老師進行培訓,協助幼兒園制作健康教育宣傳欄;組織專家編寫了《學齡前兒童健康知識手冊》免費發放給家長,根據幼兒園的需求組織家長健康教育講座;聯合幼兒園組織和策劃健康主題活動,幼兒的教育示范與動手相結合,如“愛牙日”的刷牙競賽,讓孩子在游戲中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3.社區健康教育充分發揮網絡和媒體的強大傳播功能
社區覆蓋人群廣泛,我院在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進行健康教育巡講、發放健康教育資料的基礎上,重點利用了網絡和媒體信息量大、傳播迅速的特點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醫院網站專設了健康園地,及時更新健康知識,每年更新文章600篇左右;開設了網上咨詢欄目,專人負責回復,回復時限不超過24小時,全年回復咨詢6000-8000條。在逐步完善醫院網站的同時,積極與一些影響力較大的網站合作。醫院鼓勵醫務人員結合臨床專業撰寫相關科普文章,每年在各類健康科普報刊雜志發表科普文章1000篇左右。結合典型病例、愛心關注做好媒體宣傳,每年在電視、電臺、報紙、網站新聞宣傳1000多條。
二、工作體會
1.1護理人員調查情況
發放問卷2000份,調查護士949人,護師801人,主管護師250人;中專學歷552人,大專學歷1288人,本科學歷160人;工作年限<5年800人,5~10年658人,>10年542人。通過調查,發現工作5~10年的護理人員及高學歷護理人員能夠利用自己的護理知識和工作經驗開展少量健康教育工作,而護理人員少、無任何考核與肯定機制、健康教育重視不夠、缺乏相關知識和溝通技能是健康教育難以實施的主要原因。
1.2醫院行政管理人員調查情況
調查醫院20所,發放問卷20份,有效問卷20份,有效率100%。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醫院不重視健康教育,沒有將其列入醫院規范的診療及考核內容中。
1.3患者或其家屬調查情況
90%以上患者希望醫院能提供與疾病診療相關以及對康復起到幫助作用的高質量、效果好的健康教育。
2討論與分析
2.1存在問題
2.1.1醫院管理層重視不夠醫院管理層沒有意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臨床意義,沒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建立健全規范的實施過程以及科學的考核評價標準。所以,臨床護理人員也難以認真、規范、有效地實施健康教育活動,僅從患者需要角度隨意講解,難以真正發揮健康教育在護理乃至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2.1.2沒有足夠的健康教育時間調查發現,不同職稱、學歷及工作年限的護理人員均認為沒有足夠的健康教育時間。說明護理工作繁忙、任務重、人員編制不足是影響健康教育實施的又一原因。
2.1.3缺乏健康教育知識及理念調查發現,護理隊伍中28%的是中專畢業生,而有些高學歷也是工作后通過繼續教育取得的,所以部分護理人員健康教育意識淡薄,且知識結構較局限,如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知識缺乏。現在的醫療是以人為本的醫療,醫療護理模式也需要發生轉變,應以患者為中心,以健康為重點,實施高效規范的健康教育。
2.1.4健康教育方式不當部分醫院開展的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無個體化內容,僅為入院介紹、住院須知、手術須知等,教育內容、方式、效果有待于改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內容教條,沒有個體化內容,不能針對患者的病情及個人需要實施;
(2)教育方法單調,無形象、通俗、高效的手段,僅是簡單的說教;
(3)缺少健康教育效果監督、評價體系。
2.2解決策略
2.2.1加強醫院管理層面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
(1)健康教育作為醫院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投入少,治療效果好,符合目前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要求與趨勢,對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患糾紛及提高護士整體素質均有積極意義。因此,要轉變護理模式,使健康教育根植于醫療活動的全過程,讓患者享受高效、人性化的健康教育。醫院應該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立規范、科學、完整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考核評價體系,將健康教育融入護理質量管理過程中,使健康教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將健康教育貫穿護理工作始終,貫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每一個環節,而且制定效果評價考核指標。
(2)病區應將健康教育內容程序化、日常化,分解到各班工作日程中,落實執行。護理部應該制定健康教育考核指標,對實施情況加以監督考核,并列入護理質量考核體系,以使健康教育逐步推進、深入開展。
2.2.2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教育水平。
(1)全面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滿足患者需求。加強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知識及技能培訓,加強對護理人員尤其是護師以上人員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培養一支能承擔醫院健康教育任務的護理骨干隊伍。
(2)調查發現,部分護理人員學歷低、工作年限短,掌握的知識偏重醫學,缺少相關心理及健康教育知識,對健康教育認知不全面,教育意識淡薄,應引導其學習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理解健康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通過參加院內外培訓、各種講座重點對護師以上本科和大專學歷護理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強化訓練,使其基本掌握有關行為科學、傳播學和預防醫學的知識與技能,成為病區開展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2.2.3解決護理人員少問題調查發現,健康教育時間不夠,主要是因為護理人員數量不足,這也是醫院長期存在的問題。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醫院建院理念轉變,需要逐步解決人員編制問題。同時,護理人員應該正視暫時的困難,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緩解工作壓力,積極開展健康教育。
2.2.4健康教育方式盡管病區健康教育以不同的形式開展,但教育效果均不佳,內容形式都有待于完善。
(1)各科室及病區應該根據不同疾病、患者特點及要求制定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宣傳手冊、板報等,添置視聽器材,如投影儀、幻燈片、錄像和光盤等,選擇適合的宣傳方式,使患者獲得規范、具體、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2)病區應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制訂專科疾病的標準健康教育計劃,強調入院后、手術前后、特殊治療前后、特殊檢查前后及出院前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