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03
序論:在您撰寫舞蹈表演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服裝表演專業舞蹈課程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的服裝表演專業都開設了舞蹈課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課程的開設比重。但各校的情況不盡相同。就筆者所在的學校服裝表演專業,立足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比較重視舞蹈課程的開設,充分利用本系專業的師資條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礎上,還在以后的兩年分別設置了不同層次內容的舞蹈課程,并且為有一定基礎和有興趣的學生還設置了較深層次內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途徑。
然而,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存在的問題表現在:(1)缺乏專業舞蹈教師,有些院校的舞蹈課是由服裝表演的老師兼任。(2)缺乏合適的教材。就服裝表演專業舞蹈課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國內目前尚少見有出版過一本合適的面對高校服裝表演專業的舞蹈課教材。(3)開課學時偏少。從舞蹈作為一門基礎課來看,大多數學校的學時安排還相對有限,加之真正實施時還會因其他活動的沖擊影響而打折扣。(4)生源基礎差。長期以來,舞蹈教育一直處于附屬和依從的地位。就生源基礎來看,雖然服裝表演專業的學生自身體形條件較好,但絕大多數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從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對舞蹈的認識幾近空白。(5)重視程度還不夠。有些院校舞蹈課僅作為服裝表演專業中副設的專業基礎課,對舞蹈修養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利用所學舞蹈知識進行服裝表演編創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重視。
總之,在面對社會新時期復合性人才的需求,筆者所在的學校服裝表演專業在制訂教學培養計劃時,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借鑒其他專業服裝學院的教學經驗,對服裝表演專業中舞蹈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大綱內容的編排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學優化體系。首先,根據學校專業辦學培養復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對2007本科培養計劃中有關舞蹈課程的設置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既考慮到開設具有實用意義的課程,如舞蹈基訓、形體訓練,又兼顧到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舞蹈理論學養的提高,盡量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風格、不同舞種的典型素材以及編排能力。調整教學培養計劃時依據“一專多能”“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改變以往服裝表演專業學生學習舞蹈走過場的誤區。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礎,舞蹈素材,舞蹈鑒賞,舞蹈編導,T臺表演編創”為線索的學習板塊。這些課程可分為三個學段來實施完成。第一學年為基礎階段,第二學年是提高和積累階段,第三學年除了繼續進行不同層次內容的舞蹈作品鑒賞外,學習重點則轉為舞蹈編排并結合專業進行T臺表演編創,達到學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處江西贛南,贛南有客家風的贛南采茶戲,贛南采茶戲有著動聽的音樂,優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課時,我們也增加了贛南采茶舞,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態,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不僅使服裝表演專業的學生在T臺上能走“貓步”,還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畢業后走進社會的實際需求。
我們在合理修訂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進而對舞蹈課教學大綱進行了妥善細致的修訂:舞蹈課程教學大綱內容是為服裝表演課程奠定基礎。例如根據服裝表演學生舞蹈知識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對較強的特點,通過對一些有深刻主題寓意和表現手法獨特的經典作品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知識學養和鑒別能力。如根據學生基礎較差且大學生入校年齡在18歲以上,骨骼發育基本定型(比較硬,軟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裝表演自身的專業特點,在舞蹈課上更多要求形體的訓練、身體韻律和協調感的訓練,而非專業性較強的技能技巧訓練。使學生能夠完成大部分規定的基本動作,了解舞蹈訓練的基本步驟、方法和要領,適度地淡化或刪除專業性較強的高難度動作要求,培養學生利用舞蹈課所學的舞蹈知識,充分運用到服裝表演當中。
大綱內容的編排要有明確的計劃性和目標性。就本校服裝表演專業三個學年分設的舞蹈課程教學內容來看,如何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需要認真思考,第一學年具體內容安排應以基礎訓練為主,這樣才能使教學獲得實效。到了第二學年,課程內容的設置要體現層次性。應在繼續加強形體訓練的同時,著眼于舞蹈素材的學習和舞蹈創編(流動造型訓練、結構訓練、組合編排等)能力的培養,為服裝表演時不同的服裝展示奠定基礎。此外,還將舞蹈賞析的內容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鑒賞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審美能力。在課堂授課練習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把舞蹈課程中所學的創編知識融合到服裝表演的編創中,創編出學生自編自演的節目,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藝術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體驗,達到學以致用。
堅持因材施教與循序漸進。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對象的生理、心理的個體差異,不能“一刀切”。在施教中,要盡量考慮確定某種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進度,既不能按照舞蹈專業的舞蹈課內容來教學,也不能當作是業余愛好課程來對待。在教學形式上,除了集體課外,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觀摩優秀的演出。此外,在教學中采用鼓勵欣賞、揚長避短的原則,可以增強學生自信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鑒于服裝表演舞蹈課程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在施教中選用合適的教材非常重要。至今,我國還鮮見有專用的服裝表演專業舞蹈課的統編教材,但我們可以借鑒高、中等院校專業舞蹈教材,也可以根據服裝表演專業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并結合以往教學經驗,自己編撰適合本專業實用的教學講義。
參考文獻:
[1]舞蹈論文:高校音樂專業舞蹈課程開設探索.三十二路音樂網.
舞蹈的藝術形象來源于我們的實際社會生活,通過一系列的起乘回轉來表達所想表達的思想情感,世間萬物都可以融入舞蹈,由舞者不斷的琢磨與體味,形成一種絕美的意境把其他的事物擬人化,賦予它喜怒哀樂,給它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把它所想、所知、所受都一一展現給觀眾。所以舞蹈是有生命的舞動,它所傳達出的,是一種靈活的靈魂傾訴,是再華麗的辭藻、再絕美的畫卷也表達不出來的。觀眾在舞者的跳動下,能逐漸看到舞者所跳主體的心,能走進那個豐富的世界,說明他已經被感動,被震撼。
二、舞蹈所呈現的感染力和絕佳舞蹈技術
舞蹈意境的美,需要舞者純熟的舞蹈技術來打造。舞者的技藝,是多年扎實的基本功和刻苦的訓練才能達到的。高難度的演繹會使觀眾嘆為觀止,并且能更快地吸引人進入舞蹈的意境之中,高難度的演繹,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釋放與表達。其次,好的藝術舞蹈作品應該具備強大的感染力,有一種獨特的渲染力去帶動人的靈魂,表演扣人心弦,有最別具一格的風格。舞蹈是人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優美、狂野的方式,它是人內在情感的迸發點。舞蹈意境的蘊含思想,也是人的某種精神高度所需要的物質。通過這種意境的展現,人們也獲得了某種達不到,求不得的,是一種心靈的滿足感。這就是舞蹈作品所呈現感染力所給予的。
三、意境的創造來源
(一)來源與自然的生活。舞蹈的所有動作,都是來自于生活的種種,千般變化,萬般無常,皆是以生活為基本,以生活中的動作來修改、加工,形成全新的舞蹈動作。當然,舞者也必須以全情的姿態投入舞蹈中,古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對于舞蹈動作的琢磨,也一定占據你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生活中的情感豐富,古往今來,只要化身為人,都具有七情六欲,有滿胸的喜怒哀樂。倘若把其他事物做擬人看待,它也被賦予人所有的一切特征,有情有意,生活中的,無不是都是舞蹈創作的來源。
(二)藝術需要大氣的心境。舞蹈是一種藝術,在舞臺上,藝術需要大氣的心靈姿態。首先應該選擇自己合適的舞種, 當你能夠諳熟作品中主角的思想情感,你就已經和他密不可分,你知道他的一切,是他的知己、戀人,這樣的舞蹈作品,則不是簡單的表演,而是復原故事主角的生命。再當然,舞者臺上心態也是十分重要的,倘若在臺上的那幾分鐘太過緊張,動作就會顯得拘泥,無法融入進作品主角的情感,所以舞者必須有很強大的內心,能夠有很好的素養修為,在人生中為自己樹立很好的價值觀,那么在舞臺上就會比較輕車熟路,自然大方。
世界上的藝術形式都有其特殊的部分,而舞蹈技術正是舞蹈藝術最特殊的部分。舞蹈技術是在一定的特定情況下,通過正確對人體各個機能的訓練——如肌肉的力量、韌帶拉伸等做出一些比一般舞蹈動作更復雜的動作。在舞蹈藝術歷史的長河中,舞蹈技術已經有了相當高的造詣。據漢代藝術文獻記載,在漢代盛行的《盤鼓舞》,舞者踏盤、踏鼓而舞,當盤和鼓的數量不同,則舞名和表演形式有所差異。如今,舞蹈藝術以民族傳統為基礎汲取了許多其他姐妹藝術的技巧,如戲曲、武術、雜技、太極等,加以整理,便有了古典舞技巧(如串翻身、大跳、挺空等)、民族民間舞技術技巧(如手絹花、維吾爾族旋轉等)、芭蕾技巧(如平轉、單腿轉)等。舞蹈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使舞蹈作品變得更富有藝術特性及感染力、生命力。
二、如何正確練習舞蹈技術
舞蹈藝術發展至今,用技術技巧去表達舞蹈中的情感和人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將舞蹈中的技術技巧表現得更精湛,這就要靠舞蹈演員平時的訓練方式。舞蹈學校的學生一般在12至13歲時就開始進入專業學習。首先訓練的是學生的軟開度,包括前腿、旁腿、后腿、肩、腰等身體各部位;其次,當學生的軟開度達到了一定的基礎以后,開始進行力量練習,包括腹肌背肌、小腿力度、腿部力度等。在軟度和力度都較為成熟以后,便可以開始舞蹈技術技巧的練習。在練習技術技巧的時候要注意:1.放松神經,不要過于緊張。緊張會使肌肉收縮,在練習技術技巧的時候,肌肉收縮緊繃很容易導致拉傷。2.在練習技巧前要將關節活動開,沒有熱身活動之前,人體的關節不夠靈活,很容易在練習時受到一系列關節的損傷。3.練習技巧的同時要將整個人收緊,肌肉的質量是舞蹈技巧完成的最關鍵之一,如果隨意松散肌肉,很有可能在練習的過程中產生舞蹈事故的發生。4.練習技巧時要注意練習強度,不能為了速成技巧而過大加強練習。總之,欲速則不達,練習技巧一定要循序漸進,太過強硬的練習只會給肌肉和關節造成更多負荷,使人身體出現不適和疼痛,更不利于技巧練習。
三、如何在舞蹈藝術中合理體現舞蹈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舞蹈體系在慢慢完善,舞蹈技術也日漸豐富多彩。在舞蹈藝術中,技巧合理運用不僅可以顯現出舞者的專業水準,更可以為舞蹈藝術增加完美的舞臺效果,為舞蹈作品增進情感表達。然而,在近年來的舞蹈大賽中,舞蹈技術在舞蹈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很多舞蹈作品成了舞者炫技的平臺,嚴重顛覆了舞蹈作品本身的藝術感,使舞蹈藝術進入了瓶頸期。在這里,筆者要申明,舞蹈技術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而是為了提升舞蹈藝術情感的一種表現手法。舞蹈技術的出現是對舞蹈藝術表達情感方式的著重處理,而不應該為了取得比賽勝利在作品中一味添加技術技巧、喧賓得主、掩蓋舞蹈作品最真實的感情,這一點,要靠編導去把握衡量。在舞蹈編創作中,根據舞蹈作品所需要的角色、情感等幻化成舞蹈動作,融入音樂中,在作品發展到迭起或情感變化時融入一些適當的技術技巧,這樣才能將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起到增加舞蹈視覺效果的作用。
地處中原地帶的黃淮學院,是一所年輕的高校,處在轉型期,音樂表演系作為一個院系,與學校保持著同屏共振,舞蹈教學也不例外。我系為了使舞蹈教學更加適應培養應用型學生的目標,我們不停研究其他高校的教學方法,堅持不懈的走自己的應用型培養道路,向教學要變化,向課堂要效果。據研究發現,傳統的高校舞蹈教材要么是針對舞蹈普及方向,以強身健體為目的而設計,主要是通過芭蕾舞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從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和優美性上得到提高;還有些是針對舞蹈專業方向,以培養舞蹈演員、舞蹈教師和舞蹈編導這樣的技能型人才設置,主要是通過基本功和技術技巧訓練,使身體的軟開度、爆發力和靈敏度上達到較高水平,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和編導理論,塑造出新一代的舞蹈演員,舞蹈教員和舞蹈編導。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前行,教研室在借鑒專業院校教材的基礎上,以肢體協調性和舞蹈的美感為基礎,有選擇性的選擇組合做為教學內容。這樣一來,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信心足了,更愿意在舞蹈課堂展示自己。
二、以人為本,改良教學手法
1.將情感融入舞蹈組合表演
舞蹈不單單是動作,它是有生命的,是在感情的驅動下進行表演的藝術方式。情感是舞蹈的靈魂,但在往往教師在舞蹈訓練中,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忽視了情感,使得90%的音樂不愿意學習舞蹈。在教學中,我用主題形象明確的動作,配以相適合的音樂,參考各班學生程度、動作難度、節奏速度等元素,進行組合編排。在學生一開始進行動作學習時,不強調動作的規范,要求動作與音樂相符,帶著情感,通過眼神,將動作表達得更情緒化。在教學內容編排上,我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只要她們喜歡,我都會將素材編入組合,如爵士舞、街舞等節奏強烈的元素,由于組合編排難易適中,又是學生感興趣的,適當降低了學習難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藝術表現力。
2.通過項目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項目化教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劇目排練,在課堂中通過排練,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得到提高,培養了自信心,增強了自信,為了跳好舞蹈,學生開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舞蹈練習。在教學中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不論如何啟發和演示,學生也盡力按要求去表現,可是感覺還是達不到要求,事倍功半,但換一種方法,讓學生通過思考想象,把舞蹈動作進行二度創作,往往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感情投入了,表情到位,一下就找到了舞蹈感覺。因此,項目化教學的開展,不同舞蹈劇目的排練,給學生提供了表演的機會,表演者對舞蹈的思考,使舞蹈從外在表演轉換為內化表演,達到了質的飛越。
3.隨著音樂即興起舞
舞蹈是一個享受藝術的過程,舞蹈教學是指舞蹈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舞蹈時,引導學生感受舞蹈所帶來的文化魅力,激發學生對舞蹈表演的興趣性,提高學生的藝術技能和文化素質水平,增強學生的舞蹈藝術表演力,使學生在進行舞蹈表演時更加投入的去表演。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舞蹈教師要重點發覺學生的獨特之處,針對每個學生有不同是風格,制定相應的舞蹈技術進行教學,促使學生的獨特情感與舞蹈技術相結合,學生也必須要根據已有的舞蹈風格體系和舞蹈表現形式去發現適合自身的舞蹈形式,努力將個人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提升自己的舞蹈藝術表演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不間斷的舞蹈訓練,使舞蹈基本動作成為每個舞者的基本能力,舞蹈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感知藝術的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在練習舞蹈的過程中,開發和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為舞蹈表演動作賦予自己的理解,然后將自己的舞蹈意象添加到舞蹈表演中,進而對舞蹈表演有更加完美的詮釋。從主觀方面來看,學生通過將舞蹈表演動作和自身情感想象融為一體,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舞蹈藝術表演風格,從而推動了學生在舞蹈表演道路上的快速發展。
二、分析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藝術原則
結合當代的舞蹈教學發展歷史,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是為了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真正的熱愛上舞蹈。
(一)舞蹈教師必須要有嚴格的自我控制力,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通過每一個舞蹈動作和舞蹈表演情節培養學生對舞蹈表演內容的感知能力,在一點一滴中,使學生在對舞蹈動作和舞蹈理論都能完全掌握,從而使學生能夠形成以自我為主體的、系統的、完整的表演體系,提高舞蹈教學的效果。
(二)舞蹈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舞蹈,更要鼓勵學生在舞蹈領域要大膽創新,舞蹈藝術學科和其他的學科不同,支撐舞蹈藝術逐漸進步的力量是不斷的創新和改革藝術內容。因此,舞蹈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的運用新型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主動學習的態度,提高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鼓勵學生自我創新是舞蹈教學中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三、探析如何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藝術表演能力
(一)加強舞蹈基本功的訓練:在舞蹈領域中,擁有堅實的舞蹈基本功是練習更高舞蹈動作的基礎,沒有最基本的舞蹈技術也就談不上舞蹈表演力,因此,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生對舞蹈基本功的訓練力度,使學生提高自己的柔韌性、靈活性和身體協調性等。基礎的舞蹈訓練是一個乏味的過程,而通過培養學生的藝術表演力,可以使學生領悟到每個基礎動作所擁有的情感,使每個舞蹈動作都能擁有獨特的靈魂,最終使學生能夠將舞蹈動作做得完美,加強基礎舞蹈動作的訓練在培養學生藝術表演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開發創新能力運用到舞蹈表演中:舞蹈藝術的魅力來源于舞蹈動作,而舞蹈動作又是舞蹈表演者利用對舞蹈的獨特理解所編排的,因此,舞蹈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對舞蹈動作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藝術的創新力和想象力,將自己對舞蹈動作的認知情感與舞蹈動作相結合,就重新組成了獨特的舞蹈內容,舞蹈教師應該多開設一些類似舞蹈創編之類的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從而激發學生對舞蹈表演的興趣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開發藝術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再加上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培養,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舞蹈藝術表演力。
四、結語
人類的心理素質包括積極的心理和消極的心理。在這其中,積極的心理可以促使人們以樂觀向上的心理對待生活中的每件事,即使遇見挫折或者傷心的事情,也會坦然面對。但是如果一個人以消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生活,那么結果就是人變得越來越意志消沉,對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不是很感興趣。在舞蹈表演中,這種現象十分常見。有的舞蹈表演者擁有超一流的技術,但是一到舞蹈表演中就發揮不出自己應有的水平,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心理素質不過關。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心理素質是一種心理活動的產物,它對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的舞蹈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教授學生舞蹈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特別的關注。相比于舞蹈知識,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更重要一些,不光是因為它的培養周期較長,會使舞蹈演員在舞臺上良好的發揮出自己的水平,更因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會使學生受益終身的。可見,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舞蹈表演者,樂觀向上的心理和坦然自若的心理素質是必不可少的。
二、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舞蹈演員的重要性
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不錯心理素質的演員,會對自己充滿自信,而且堅信自己一定會表現出最好的狀態。結果也往往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塑造出了符合作品要求的形象。那些在舞臺上表現不錯的演員認為,要想在舞蹈方面有一個很大的突破,那么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經歷過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才能看見勝利就在不遠處對自己招手。那些具有積極心態的演員會在失敗中吸取經驗,不斷為自己蓄積著營養,以求在表演中能夠厚積薄發。
三、舞蹈表演中心理素質不良的表現和原因分析
每一個舞蹈表演者的心理素質是各不相同的,筆者根據自己對舞蹈表演中演員的觀察和訪談得出,舞蹈表演著的心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過度緊張
過度緊張是指舞蹈演員過度的或者長時間的緊張,主要表現為心煩抑郁、意志消沉。這些都是舞蹈演員承受了超過自身壓力閥值的緊張壓力,而導致演員在舞臺表演中調回出平常的訓練狀態需要很長的時間,更壞的是會導致演員遺忘一些動作,使自己的表演大打折扣,發揮不出自己應有的水平。這種壓力往往來自外界和自己兩方面的合力,因此,要想化解這種壓力,就需要演員與其他的表演者進行好好地互動,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慢慢的消減這種壓力。
2、臨場應變能力較差
舞蹈演員在日常的訓練中,教學場所、老師、同學都是比較固定的,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演員在演出時面對不同的舞伴和舞臺會有些不熟悉。面對這些變化,那些心理素質不是很好的舞蹈演員的心理就會發生一些變化,從而是自己的發揮大打折扣,發揮不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3、過分計較個人的成敗得失
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在舞臺上從容的表演的,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期間會經歷一些成功失敗。而許多學生還沒登過舞臺,就會自己提出了一個特別高的要求,只許自己成功,不許自己失敗。這樣一個嚴格的心態固然是好的,但是這樣就會把自己禁錮在一個沉重的圈子里。思想過于沉重的話,就會對自己的表演產生很大的影響,影響自己的水平。
4、缺乏自信心
很多的同學多希望自己的舞蹈被觀眾接受,自己在上臺前也會不斷地問自己,這其實是一種缺乏信心的表現,也是一種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表現。這在心理學上是一個十分有名的現象,它被稱為“念動”。舉例來說的話,以前運動員對于自己的100米短跑突破11秒總是沒有信心的,而且也沒有任何一個運動員突破了這個設定。許多的科學家、生物學家也從自己的角度解釋運動員們是不可能突破11秒的。但是突然間一個運動員突破了這個設定,沒過3個月,突破這個設定的運動又多了幾名。以上講的這個例子就是缺乏信息的表現。
四、舞蹈教學中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的措施分析
1、苦練基本功,夯實表演基礎
舞臺上演員的表演是凝結了自己長時間的練習的,就如中國的一句俗語“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由此可以看出日常的訓練對于一個演出者的重要性。在上舞臺之前,很多的學生都會緊張,這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要想摒棄這種不自信,就需要在日常的訓練中刻苦訓練。“舉個捎帶夸張的例子,一個人在舞臺上可能會緊張得說不出話,但是他卻不會忘記自己的名字和性別。因為名字和性別已經成為了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不能遺忘的。如果在日常訓練中,能夠將動作熟練到像一個人說出自己名字那樣的熟練程度,那么我們將不會對任何形式的演出感到緊張。”當然,日常的訓練肯定是枯燥無味的,這就需要老師及時的開導學生,給他們講明日常訓練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的基本功扎實了,我們在舞臺上的表演才會更加的從容,才能很好的表現出作品所要傳達出的那種情緒。
2、積極創設各種情景
筆者在前文中提到了許多學生一到陌生的場地就會有些緊張,這是一種在正常不過的現象。解決這種問題的關鍵在于老師要在教學中創設各種環境。比如:開闊的操場、室內的籃球場等。還有觀眾的變化,因為在以前的訓練中是沒有觀眾的,那么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可以找其它專業的學生觀看演出,那么久而久之學生的緊張感就會減弱。
3、創建各種舞臺實踐機會
1.1舞蹈演員要有表演創造的精神
演員應該是個藝術家,不應該是個“藝匠”,藝匠只會模仿、復制,而不懂得創作,而對于舞蹈演員來說就要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3]。舞蹈之不同于別的藝術,是因為舞蹈演員按照舞蹈的藝術特怔,用演員自己的身體和思想感情作為材料去創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他們既是創作者,又是創作材料;他們是藝術家,也是藝術工具。演員的藝術創造不僅要創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還必須要創造出相應的藝術表現形式,把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讓觀眾去感受。外來的表現形式取決于內容,人物的動作和行動首先是依據人物的某種生活狀態和某種心理設計出恰當的動作形象,有時他們反過來也是從形體動作入手,從動作中去感受一切,以達到角色創造的目的。
1.2舞蹈表演藝術要有審美規范
舞蹈演員塑造舞蹈形象,要經過形象的積累、尋覓,形象的體驗、感受,形象的創造表現這三個層次[4]。積累、尋覓除了從平時生活的形象積累中去尋找有關的形象外,還要有目的地從舞蹈、原著等去尋覓與角色有關的素材,體驗、感受是要求演員自我逐漸生活在角色中間,從演員自我轉化為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使單純的動作形式轉化為表演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舞蹈語言,這也就是把單純的動作形式變成有意味的舞蹈形式。
1.3舞蹈表演藝術的主要性格特征
不論是小孩、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在跳舞的時候,都是在抒發他們內心的的情感。情感是舞蹈內在的生命核心,無論舞者通過怎樣的形式表達,都是在特定的生活中去表現、去抒發自己的情感。
2中老年舞蹈興起的緣由
首先,在7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我國已進入老齡國家。大多數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年人和經歷坎坷又繼往開來的中年人相聚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中老年群體。他們尋求健康長壽的途徑,渴望參加輕松愉快的文化活動,通俗舞蹈滿足了他們這兩方面的精神需求。其次,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生存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社會的轉型,他們的心態也產生了比青年人更深刻的變化。追求美的享受,但又不滿足于單純的觀賞,渴望在藝術參與中塑造新的自我,成為當代中老年人比較普遍的審美追求。最后,新的時代,既充滿活力,又充滿競爭。中老年舞蹈以藝術語言作為媒介,把眾多的中年人、老年人吸引、團結到一起,跳舞、結友,緩解人際的隔閡與緊張關系,使這一群體文化的投入者體驗到互相間的友善與溫馨。
3中老年舞蹈教學
3.1精講多煉,熱情示范
中老年人由于年齡和身體的關系,舞蹈基礎是很差的。由于社會閱歷的關系,能理解老師對動作所作的理論講解和分析,但就是不到位。因此,對于初學舞蹈的中老年人,一要精講多煉,二要多做示范。精講時語言要簡練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動作的反復練習上。示范時要有充分的熱情與感情,示范的動作要準確無誤,節奏鮮明,用生動的形象去指導和啟發他們。同時還要耐心的糾正錯誤動作。中老年人由于年齡比較大,所以在初學動作時,感覺比較遲鈍,不善于按照老師的要求自覺地對動作作自我糾正。所以,上課的時候,除了不斷地說要領,還要不停地幫他們糾正,力爭做到口到、眼到、手到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
3.2說練結合,體腦并用
中老年人初學舞蹈時,往往會顧此失彼,忙亂中會忽略動作的要求。教師可以用一些俗成的、言簡意賅的口訣,在課堂中發揮作用。如“直上直下,連貫柔韌”;“被迫下蹲,上頂直立”等。中老年對照口訣做動作,加上老師的及時提示,很快就能找到下蹲時的對抗感覺。中老年的記憶在最賤的減退,所以在記口訣或者是動作上,都是相對比較吃力的;所以,邊做邊記邊思考,體腦并用,說練結合,才能提高效率。
3.3分步要求,循序漸進
中老人舞蹈教學中,動作規格要領的提出要有步驟。學員進行組合練習時,開始可以化整為零,分割成幾小段分別糾正,每堂課可選其中一段作為糾正重點,不要總是從頭到尾過一遍。一般來說,中老年在掌握一個新舞蹈,往往是先會做,然后做得較好,最后才能達到整齊。初學階段,著重掌握動作之間的有機銜接,了解大概情節。提高階段,則要求學員將注意力轉向動作的細節和節奏的準確上。技巧完善階段,則要求學員將注意力集中在藝術表演能力的培養上。如果一開始就不分階段,不分主次地對學員提出過多的要求,反而會欲速不達。只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的客觀規律,采取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和逐步推進的方法[5],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4跳舞的作用
4.1中老年舞蹈具有健身、長壽功能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百動不如走,走不如扭。”跳舞主要是一種腿腳的活動,有快步有漫步,有規律有節奏,跳舞一個小時大約有五千步左右,這樣既可以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又可以消除下肢淤血,體態穩健,活動靈活協調。對于老年人的舞蹈教育,首先要明確,中老年由于骨骼不是很堅韌,相對較脆、死板;所以在跳舞的時候適合較柔軟的國標舞,或者是集體性歡樂舞,如藏族的鍋莊、漢族的自由舞等。尤其在當代,社會上流行跳肚皮舞;主要是鍛煉腰、腹、臀等軀干部位的肌肉,特別是腹部和體現柔韌性的腹直肌、腹斜肌以及背部肌肉,該舞除了收緊臀肌之外,還能通過外部的肌肉運動按摩腹腔子宮器官,促進盆腔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系統,對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有效顯著;這對于中年人,既提高興趣,又可以健體;肚皮舞是一種全身性的舞蹈運動,所以可以達到減肥、減脂的作用;人在上了年紀后,容易患高脂血癥、糖尿病等,所以該舞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由于老年人這些舞蹈既可以增強興趣、鍛煉身體,又可以抒感、延長壽命。
4.2中老年舞蹈具有娛樂功能
人生在世,需要勞動創造,也需要娛情取樂。中老年人帶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走到一起,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釋放感情、回味青春,在人體有節律的運動中,傳導生命情調,擴散生命光華,從而進入一種自得其樂的歡悅意境,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較高尚、較純潔”、使生活充滿情趣的大眾娛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