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1 15:42:55
序論:在您撰寫嫁接的基本技術要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瓜類嫁接 訓練模式 改革
近年來,隨著無公害蔬菜生產發展的需要,農藥的使用種類和施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利用蔬菜嫁接的方法可減小農藥的施用量,順應了無公害蔬菜生產發展的要求。利用抗性強的砧木進行瓜菜嫁接栽培,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治土傳病害,而且嫁接后作物抗逆能力強,能提高產量和品質,且嫁接栽培周期短、投資省、見效快。因此,瓜類嫁接成為蔬菜栽培操作技能的重點內容。
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瓜類嫁接技術,提升學生的瓜類嫁接操作技能訓練效果,從2010年起,筆者探索一種快捷高效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在經歷挫折之后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傳統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
傳統的瓜類嫁接技能訓練方法,即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學完相關章節的理論知識后,按照教材上的實驗內容和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從而驗證所學的理論。實驗內容涉及砧木種子選擇、接穗種子選擇、種子播前處理、催芽、育苗等工作環節。
二、改革后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
1.復習舊知識
教師花一點時間與學生重溫《植物及植物生理學》的知識。通過溫習,讓學生明白嫁接的成活過程。首先要使砧、穗斷面的形成層互相緊密接合,之后,兩者分別產生愈傷組織,愈傷組織相結合,經細胞分裂、分化使形成層連接起來,完全形成愈合組織。
2.運用多媒體演示瓜類嫁接的操作步驟
運用多媒體進行靜態和動態演示,把瓜類嫁接的每個細節呈現在屏幕上,讓學生在直觀、輕松的環境中掌握實訓的技術與方法。
3.真人示范
實驗指導老師在學生面前作示范,不僅演示瓜類嫁接的各個動作,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憑著自己的經驗,告知學生操作的細節,尤其是決定嫁接成敗的“插”和“夾”兩個動作。
4.訓練基本功
由于學生沒有蔬菜嫁接的經驗,盡管多媒體的演示讓他們清楚地看到了瓜類嫁接操作的每個環節,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因此在學習中有條件親身實踐的項目,必須讓學生親自去實踐才能掌握操作技能。根據瓜類嫁接的特點,筆者把其基本功分為“削”“劈”“插”“對接”和“夾”五個基本動作。
“削”就是削接穗,“劈”就是劈砧木的接口,都要求學生把接穗和砧木削或劈得“順、滑、平、直”。“插”是指瓜類劈接法中使砧木和接穗結合的操作,要求讓砧木和接穗的傷口吻合。“對接”是瓜類靠接法中讓砧木和接穗傷口嵌合的過程,要使切口內不留空隙。“夾”是用嫁接夾把砧木和接穗固定好。上述操作的質量直接影響瓜類嫁接的成活率,初學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為了提高實訓的效果,減少訓練過程中瓜苗的損耗,筆者想出了用“代料”供學生作基本功訓練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雜草的嫩芽上進行“削”“劈”“插”“對接”“夾”等動作的訓練。通過統計發現,初學者經過100組的訓練后,其基本功就基本達標,可以進入“準實戰”階段。在此階段,筆者使用另一種替代材料――豆芽進行訓練。豆芽又嫩又脆,對其進行靠接和插接的難度與真正的瓜類嫁接是相近的,過了這關,學生們的刀法會變得更加嫻熟,為實戰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5.培育足量的瓜苗
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瓜類嫁接技術,必須保證有足夠的訓練量。通過觀察發現,要讓瓜類嫁接初學者的嫁接成活率達到80%以上,必須連續嫁接50株以上。首次育苗的目的只是為了練習嫁接手法,從節省實驗經費的角度出發,不一定非要選用黃瓜和南瓜,可以就地取材,收集較為廉價的瓜類種子(例如水瓜,西瓜,甜瓜、苦瓜等),培育大量瓜苗,重要的是要保證有足夠數量的瓜苗。
6.瓜類嫁接訓練
過了使用“代料”的訓練關,就可以進入“實戰”狀態了。因為有了良好的基本功,學生在嫁接過程中的表現從容多了,效果也非常好。
7.瓜類嫁接苗的護理
實踐證明,瓜類嫁接苗的成活是“三分接,七分護理”,可見嫁接后的護理工作是至關重要的。瓜類嫁接苗管理的重點是:為嫁接苗創造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及通氣條件,加速接口的愈合和嫁接幼苗的生長。
(1)保溫。嫁接苗傷口愈合的適宜溫度為25℃左右,接口在低溫條件下愈合很慢,影響成活率。
(2)保濕。如果嫁接苗床的空氣相對濕度比較低,接穗易失水引起凋萎,會嚴重影響嫁接苗成活率。嫁接后3~5天內,小拱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85%~95%。
(3)遮光。在棚外覆蓋稀疏的葦簾或遮陽網,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秧苗,引起接穗萎蔫。
(4)通風。嫁接后3~5天,嫁接苗開始生長時可開始通風。開始通風口要小,以后逐漸增大。
(5)接穗斷根。用靠接法嫁接的黃瓜苗,在嫁接苗栽植10天后,就可以給接穗斷根。
三、改革前后瓜類嫁接訓練模式的效果及原因分析
1.效果對比(見下表)
表1 傳統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與改革后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效果對比
時間 訓練方法 考核情況 嫁接黃瓜成活率 達標的學生數(參加測試共35人)
2010年11月 傳統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 每人嫁接30株黃瓜苗 80%以上 0
50%~80% 2
20%~50% 6
3%~20% 13
0 14
2011年10月 傳統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 每人嫁接50株黃瓜苗 80%以上 1
50%~80% 3
20%~50% 5
3%~20% 8
0 18
2012年10月 改革后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 每人嫁接50株黃瓜苗 80%以上 25
50%~80% 6
20%~50% 2
3%~20% 2
0 0
2.原因分析
傳統瓜類嫁接訓練模式只是章節結束后的實訓,缺乏系統的訓練,有急功近利之嫌。在此模式下,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不牢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瓶頸時,就要毫不猶豫地實施教學改革。筆者探索出的這套改良的瓜類嫁接訓練模式,是在經歷挫折,充分發揮各方智慧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理論知識作基礎,重視基本功訓練,突破核心技能訓練難點,讓學生快速掌握瓜類嫁接操作技能。
四、蔬菜嫁接訓練的發展趨勢
如今觀賞園藝盛行,其中蔬菜嫁接擔當了重要角色。很多園林景觀除了有傳統花卉、盆景外,還增加了嫁接蔬菜,例如茄子、番茄、馬鈴薯共生一樹,蘿卜與白菜共同體等(見下圖)。這些蔬菜嫁接難度更大,筆者計劃在未來的學生訓練中,突出瓜類嫁接以外的蔬菜嫁接訓練,讓學生能培育出更有特色的蔬菜嫁接產品。
參考文獻: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關鍵詞:茄子;嫁接技術;操作規程;分析
中圖分類號:S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13
茄子,茄屬植物,小枝多為紫色,果的形狀有長形或者圓形,常見的顏色有紫色、白色、紅色等。茄子的果實可供蔬食,根、莖、葉可以入藥,對光照要求較高,喜高溫環境。在茄子種植的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是茄子生長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經過我國技術理論的相關發展,對茄子進行嫁接過后的茄苗具有較為優秀的基因,能有效的抵抗土壤傳播疾病的發生,并且能夠實現茄子質量和產量的提高。本文從茄子的基本嫁接技術操作規程分析,對茄子嫁接育苗技術的基本內容進行研究。
1 確定茄子嫁接接穗和砧木
要對茄子進行嫁接技術操作,就要先確定其處理對象,很明顯在茄子嫁接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需要嫁接的幼苗和砧木進行確定。幼苗的確定:要選擇相對而言嫁接成活率較高的接穗和自身質量較好的茄子幼苗,但是在茄子砧木的選擇上就有較多的選擇,目前,在茄子的嫁接過程中經常使用到的砧木可以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1 刺茄
這種植物的特點是自身的莖稈具有較多的尖刺,對于茄子原本容易出現的黃萎病有著較好的抵抗效果,經過相關人士的研究,其對于黃萎病的防治效果超過90%。因此,這也是我國北方地區經常使用到的茄子嫁接砧木,而且刺茄自身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因此,在秋冬時期仍然能夠生長。
1.2 平茄
平茄是我國最早使用的茄子嫁接砧木種類,這種植物種類也被叫做紅茄,其自身對于枯萎病的防抗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自身具有較高的存活率,因此,在茄子幼苗嫁接過程中可以提高其基本樣本容量存活的數量。
1.3 托魯巴姆
該砧木可以抗黃萎、枯萎、青枯、根結線蟲4種病害,根系發達,植株長勢極強,莖及葉上有少量刺,是目前最佳的砧木品種,但因受自然條件限制目前尚不能自繁。相較于前2種砧木的選擇而言,其自身的存活概率較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具有更加廣泛的用性。因為其對于茄子幼苗具有一定的親和性,并且自身具有的抗蟲性也為茄子幼苗嫁接過后的蟲病防治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總而言之,茄子嫁接幼苗的選擇和砧木的選擇是茄子嫁接技術中最基礎的操作規程,也是影響其之后流程操作的一個關鍵內容。
2 育苗過程
在基于上述的茄子嫁接幼苗的選擇以及相應的砧木選擇之后,接下來的步驟進行育苗處理。育苗過程中應該對2個部分進行關注,播種時期的選擇,播種時期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栽培目標并且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等實際情況來決定,并且在此步驟上一定要堅持優先對砧木進行處理,最后確保砧木的客觀條件與接穗相符合。在各類植物的嫁接過程中,對于種子的浸泡和發芽都應當使用到相關的溶液,茄子嫁接過程同樣適用。在種子浸泡過程中,要選擇(50%)500 倍的多菌靈來進行浸泡,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細菌產生相應的疾病的可能,并且在嫁接的床土上也應當進行相應的消毒處理,避免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3 嫁接過程
嫁接過程要考慮到的是砧木和幼苗的生長狀況。通常來說,砧木在長大之后具有6片左右的真葉的時候是最適合嫁接的,當然也要考慮到其根莖的直徑與接穗是否適應,通常來說莖的直徑在5mm左右,接穗的真葉有5片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嫁接。而按照實際情況和管理技術的需求又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進行嫁接,目前,通常用到的方法是靠接法;劈接法。就方法特點而言,靠接法自身的操作較為簡單,這種方法針對于接穗比砧木早播的情況。劈接法的特點是具有較高的成活率,當然其自身的操作也比較簡單,因此,對于大部分技術人員來說都是容易掌握的一種方法。嫁接過程中要注意到砧木在斜切或者平切時候的切口面積以及砧木和接穗的對接情況等,在斜切的時候要注意切口要在幼苗最下面一片葉子1cm左右的地方開始,切口的長度不能超過7mm,這對于茄子嫁接過后的存活率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桃樹;嫁接高度;嫁接時期;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662.104+.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4-0066-02
苗木是發展桃樹生產的物質基礎,苗木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栽植成活率、植株長勢、結果早晚和產量高低。目前,國內尚無既經濟又高效的苗木繁育規程,也無正規的大型果樹良種苗木繁育基地,缺乏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為加快優良新品種的繁育和推廣,促進品種的換代和產業的升級,我們進行了桃樹優質苗木繁育技術的研究,以解決桃產業發展的基礎問題,給桃樹育苗企業提供技術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試驗在山東省萊陽市北方果業園藝場(2011年)和青島市城陽區河套鎮趙家嶺村(2012年)進行。砧木為青州蜜桃,嫁接品種為日川白鳳、華玉。每個品種不同高度各嫁接50株。
12試驗方法
嫁接高度分為5個處理,分別為5、10、15、20、25 cm,每處理重復3次。以嫁接口下削面距地面的距離為標準。嫁接時期為每5天進行一次,第一次嫁接時間為6月中旬(高度25 cm處粗度可嫁接品種),共嫁接9次。7月中下旬不同嫁接高度各留10株不剪砧。落葉后調查20株苗木的高度和粗度(嫁接口上5 cm處),取其平均數。
苗木生長量=平均苗高-嫁接高度。苗木高度指根莖至頂端的長度。表中的數據為苗木高度。
2結果與分析
21嫁接高度對苗木高度的影響
在5個處理中,嫁接高度越高,苗木生長越高。近2年的調查結果是:嫁接高度5 cm 的處理苗木生長最矮;嫁接高度25 cm的苗木生長最高。兩品種的生長量相對高度差異并不明顯。10~25 cm嫁接高度內,兩品種的生長量基本一致。以苗木外觀質量和生產上要求的1年生桃苗生長量較大、定干處飽滿芽較多、砧段長度不宜過長為標準,適宜的嫁接高度為15 cm左右(見表1),嫁接高度最高不超過20 cm,最低不低于10 cm。
23嫁接時期對苗木高度和粗度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1、2)表明,嫁接時間越早,苗木高度、粗度越大,兩品種苗木高度和粗度表現出同樣的規律。對于單株“Y”字形和三主枝“開心形”栽培的苗木來講,50 cm左右定干高度有飽滿芽為宜。嫁接高度5 cm 的,苗高基本達不到定干高度;嫁接高度10~25 cm 的,兩品種在6月27日前嫁接的能培育出符合此標準要求的苗木。華玉品種可適當延遲到7月12日。在土壤肥力較好,加強苗木肥水管理的情況下,可適當推遲嫁接時期。
以華玉品種為例,從3種嫁接高度(10、15、20 cm)的苗木高度所占總苗數的百分比(表3)來看,嫁接時期越早,苗高40 cm以上所占的比率越大。
24嫁接時期、嫁接高度對苗木成活率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4)表明,不同嫁接時期對苗木成活率影響不大。在嫁接高度方面,較明顯的只有5 cm的嫁接高度成活率較低, 10~25 cm的嫁接高度成活率均較高。7月17后,不剪砧的接芽均成活且不萌發。為了提高育苗效率,建議嫁接應在7月17日以前和10 cm以上高度進行。
3小結
關鍵詞 低產棗園;高枝嫁接;鋸冠截桿;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6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101-01
一般低產老棗園,由于栽植歷史比較悠久,栽培品種比較單一、品種已老化、產量較低、品質較差、經濟效益低,為了改造老棗園品種老化問題,引進優質品種,提高紅棗的產量和品質,對低產老棗園進行高枝嫁接改良,第1年鋸冠截桿,培養嫁接枝,次年進行高枝嫁接培養樹冠,第3年結果,基本可以恢復產量。
1 鋸冠截桿,培養砧木嫁接枝
1.1 鋸冠截桿
春季將老棗樹從基部2.5 m或3.0 m高處截桿去冠,即樹冠的粗老主枝或大枝鋸除截桿。
1.2 傷口處理
用人工樹皮、果腐康等傷口愈合劑,涂抹處理傷口,再用微膜或報紙覆蓋鋸口,保護樹體水分,防止樹體傷口抽干,裂縫,病菌感染腐爛。
1.3 培養砧木嫁接枝條
1.3.1 抹芽。當棗樹萌芽后,將老樹桿1.5 m以下萌芽全部抹去,1.5 m以上按20 cm留1個新梢。在生長季節,反復及時抹去后萌發的新芽,減少營養競爭。
1.3.2 摘心。7月底或8月初摘心,以促進枝條生長充實、成熟,形成木質化。
2 高枝嫁接
2.1 接穗采集
根據當地的市場情況,選擇適合該地區生長的良種(如灰棗、贊皇大棗、靈武長棗等)。嫁接采用硬枝嫁接,接穗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成熟充實的枝條。
2.2 嫁接方法
主要應用硬枝嫁劈接方法,根據嫁接標準基本要求,選擇和砧木相同或相近粗度的接穗,用清水浸泡24 h充分吸水后剪截成段(5~10 cm),每段保留1~2個飽滿芽。將砧木枝條留15~20 cm平剪,用嫁接刀在嫁接砧木中心垂直向下劈開,深3~4 cm,再將用嫁接刀在接穗芽下0.5 cm處的兩側向下削成楔形。接穗削成斜面必須要求光滑、平直。然后將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內,接穗削面在砧木劈口上露出1~2 mm有利于形成愈傷組織。最后用1 cm塑料條,從砧木切口的下方向上纏繞綁縛。1個樹接10~15個接點,恢復樹冠比較快[1]。
2.3 抹芽
嫁接后,將嫁接砧木上萌發的芽全部抹取,確保樹體營養集中,接穗上的芽快速萌發。在接穗上新梢生長期,繼續進行間斷性檢查,砧木上萌發的芽,仍然全部抹取,減少與接穗上新梢競爭養分,以保障接穗新梢茁壯生長。
2.4 新梢的綁縛
當紅棗新梢長至40~50 cm時,木質化沒有完全形成,要進行木棒綁縛,防止新梢被風吹折斷,影響接口愈合,降低接成活率。綁縛時,將小木棒一頭固定在砧木基本,新梢綁縛在小木棒上支撐。待接口愈合好后,新梢長50~60 cm結合摘心,拆除嫁接綁縛薄膜。
2.5 摘心
嫁接新梢長至50~60 cm(7月底至8月初)進行摘心,限制延長生長,促進枝條成熟,芽形成飽滿。由于新梢摘心,抑制頂端優勢,更刺激了副梢發育,為了減少消耗,必須反復進行副梢摘心[2]。
2.6 疏果
當年嫁接,為了減少養分消耗,疏除棗股上棗吊,促進嫁接枝條健壯生長。
3 土肥水管理
3.1 施肥
3.1.1 基肥。秋季以施基肥為宜,一般在中秋節前后進行最佳,每株施腐熟農家有機肥20~25 kg,木美土里菌肥1.5~2.5 kg。施肥方法:距主干80~100 cm處,采用環狀穴施、放射溝施等方法,隔年進行輪換交替施用。
3.1.2 根部追肥。萌芽前追施尿素1.0~1.5 kg/株,催條肥施尿素、磷酸二銨混合肥1~2 kg/株,促枝條成熟肥追施硫酸鉀肥1.0~2.5 kg/株。
3.2 灌水
全年灌水4~6次,分別為催芽水、催條水、枝條生長、枝條成熟、冬水等,一般灌水間隔為20~30 d。為了促進枝條生長健壯、成熟完全,一般在7月開始控肥控水,白露水淌完控制灌水。11月初灌冬水。
3.3 葉面追肥
0.3%萌芽展葉期葉面噴施0.1%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混合溶液各1次。枝條生長和枝條成熟期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及速溶高鉀肥2~3次。
4 病蟲害防治
嚴格遵守“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應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紅棗植株抗逆能力,每年結合冬夏季進行合理修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剪去病蟲枝,清掃病果、枯枝、落葉,并將其燒毀。認真做好紅棗清園工作,減少病蟲寄生源。
病蟲害主要有棗尺、桃小食心蟲、棗葉壁虱病蟲害以及棗瘋病等。防治方法:①棗尺。春季棗園刨拾繭蛹,幼蟲噴灑2.5%功夫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3%苦參素800~ 1 000倍液等藥劑防治。②桃小食心蟲。在5月底樹冠下地面覆蓋地膜,控制幼蟲出土,6月初和7月初對樹體分別噴灑桃小靈1 000~1 500倍液、滅掃利2 000倍液、來福靈2 000倍液、3%除蟲菊乳油2 000倍液。③棗葉壁虱。萌芽前噴3~5°Bé石硫合劑,生長季節噴施硫磺懸浮劑200倍液或0.3°Bé石硫合劑[3-4]。
5 參考文獻
[1] 王學德,王小占.嫁接育苗的好方法:帶木質部芽接[J].河南科技,1993(9):16.
[2] 唐桂輝.大棗嫁接苗的培育與貯藏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5):46.
【關鍵詞】蔬菜嫁接機;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616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蔬菜嫁接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在蔬菜嫁接機的設計上雖然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在科技占主導地位的新時期,加強對蔬菜嫁接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對確蔬菜嫁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嫁接的概述
嫁接就是把兩種幼苗安插、結合到一起的作業。利用抗性強的砧木進行嫁接育苗,可大大增強抗病性(嫁接西瓜、黃瓜可防止枯萎病,嫁接茄子可防止黃萎病、根結線蟲病,嫁接番茄可防止青枯病、枯萎病,一般嫁接苗防止土傳病害的效果達89.6%-100%);同時,通過嫁接換根,還可使植株的抗寒性及耐熱、耐濕、耐旱、吸肥能力大大提高,還可克服連作障礙,因而可顯著增產,瓜類、茄果類嫁接后一般可增產20%以上,重病區可成倍增產。
嫁接機是一種集機械、自動控制與園藝技術于一體的機器。它根據不同嫁接方法,把蔬菜苗莖稈直徑為幾毫米的砧木、穗木的嫁接為一體,使嫁接速度大幅度提高;同時由于砧、穗木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長時間氧化和苗內液體的流失,從而又可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因此,嫁接機被稱為嫁接育苗的一場革命。
三、機械化嫁接的意義
由于蔬菜的生物特性,嫁接用的砧木苗和接穗苗都很脆嫩細弱,操作過程要求精細,采用手工嫁接很耗費精力,操作者極易疲勞,作業效率低;同時,由于操作者所掌握的嫁接技術要領、手法及熟練程度不同,無法保證較高的嫁接質量及成活率。因此,蔬菜的手工嫁接技術遠不能適應設施農業生產的要求,研制嫁接機械和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的嫁接技術勢在必行。
機械化嫁接技術是集機械、自動控制與園藝技術于一體的高新技術,其突出優點是作業速度快、成活率高。機械化嫁接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將砧木、接穗的切口準確嫁接為一體,極大提高了嫁接速度;同時,由于砧木與接穗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的長時間氧化和苗內液體的流失,能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
四、嫁接方法
茄類蔬菜(茄子、番茄和辣椒等)嫁接用砧木一般采用抗病害能力強的同種作物(如野生品種),砧木與接穗的莖徑基本相同,莖科斷而都近似呈圓形,且為實心,一般采用劈接法、貼接法和平接法(圖1a,b,c),三種方法均需固定物。瓜類蔬菜(黃瓜、西瓜和甜瓜等)嫁接用砧木主要使用南瓜和瓤瓜,其蘋科斷而呈橢圓形,且有空腔,瓜類蔬菜(接穗)草徑較小嫁接時接穗不能進入砧木空腔,一般采用靠接法、貼接法和插接法(圖1d,e,f),前兩者需固定物,后者不需要。
圖1常見嫁接方法
五、國內外嫁接機的發展現狀
1、國內外蔬菜嫁接機研究現狀
國外蔬菜嫁接機研究現狀。在日本,西瓜、黃瓜、茄子靠嫁接栽培的分別達到100%、90%、96%,每年大約嫁接10多億棵。從I986年起,日本開始了對嫁接機器人的研究,以日本“生物系特定產業技術研究推進機構”為主,一些大的農業機械制造商參加了研究開發,其成果已開始在一些農協的育苗中心使用。由于看到了蔬菜嫁接自動化及嫁接機器人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廣闊前景,日本一些實力雄厚的廠家如YANMA,MITSUBISHI等也競相研究開發自己的嫁接機器人,嫁接對象涉及西瓜、黃瓜、西紅柿等。日本研制開發的嫁接機有較高的自動化水平,但機器體積龐大,結構復雜,價格昂貴。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也開始了對自動化嫁接技術的研究,但其研究開發的技術,只是完成部分嫁接作業的機械操作,自動化水平較低,速度慢,而且對砧、穗木苗的粗細程度有較嚴格的要求,不適于工廠化的大規模嫁接生產。在歐洲的意大利、法國、荷蘭等農業發達國家,蔬菜的嫁接育苗相當普遍,大規模的工廠化育苗中心每年向用戶提供嫁接苗。但這些國家尚無自己的嫁接機技術和產品,嫁接作業大部分停留在手工嫁接的水平上,極少地方使用日本的嫁接機器。
2、我國蔬菜嫁接機研究現狀
嫁接栽培技術已在我國日光溫室、大棚等設施瓜類蔬菜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但到目前為止,我國蔬菜嫁接都是采用人工方法,瓜類蔬菜的手工嫁接,有靠接、插接等方法。蔬菜嫁接是一項時間緊迫、作業量浩大的工作。例如,栽培1畝地黃瓜需要3500~4000株苗,而幼苗適于嫁接的時間只有3~5天,一個熟練的操作者平均每分鐘只能嫁接1~2株。為爭取速度,加快進度,人們需要長時間地連續嫁接,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嫁接苗的砧木苗直徑在3~4毫米左右,穗木苗直徑只有1~2毫米,加之幼苗脆嫩細弱,所以嫁接起來很耗費精力。而且,每個人所掌握的嫁接技術要領、手法及熟練程度不同,難以保證高的嫁接質量和高的成活率。由于費工費時,在有些地區,又出現了放棄嫁接栽培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施用農藥、殺蟲劑、殺菌劑。這樣不但造成了浪費,更嚴重的是污染了蔬菜,破壞了環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蔬菜的手工嫁接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嫁接苗成活率低,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的要求。因此,在我國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的嫁接技術勢在必行。目前,我國主要有兩種.蔬菜嫁接機。一種是由長春裕豐自動化技術責任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利用日本、韓國專利技術研制了“蔬菜半自動嫁接機”,主要用于黃瓜苗、西葫蘆苗和西瓜苗嫁接,.也可用于番茄苗、茄子苗嫁接。它采用的是靠接法。先取出砧木苗,置于嫁接機左側的壓苗片中。然后從育苗穴盤中取出接穗苗,置于嫁接機右側的壓苗片中。機器啟動后,自動進行夾苗、切口、結合等動作,并用嫁接夾從右側夾住已嫁接的苗子。最后取出嫁接苗,栽植在預備好的苗床中。如果有3~4人配合,嫁接速度可大大提高,最快每小時可嫁接540株,比手工嫁接效率提高數倍,成活率達90%。另一種是由中國農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農業機械化系張鐵中副教授研制的一種智能全自動蔬菜嫁接機。該機由計算機控制,實現了砧木和接穗取苗(用穴盤育苗)、切割、結合、固定和擺放等嫁接全過程的自動化操作,在體積、重量、嫁接速度和性能等方面的指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專利。它每小時可嫁接1000株苗,克服了手工嫁接速度慢、費工費時和嫁接成活率低的缺點,可用于保護地黃瓜嫁接,也可用于茄子等其他蔬菜嫁接。
六、我國蔬菜嫁接機的推廣前景
自動化嫁接機器人的推廣和應用取決于以下因素首先,要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另外,還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目前,我國有一定規模的設施農業科技園區已達1萬多個。如在北京地區,市郊設施蔬菜生產的發展非常迅猛,近兩年在順義、大興、房山、密云等地均新增成群連片的保護地面積達10萬畝(0.67萬公頃)以上,形成了種植上的規模化。我國北方地區、西北地區也形成了多處大規模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近年來,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呈現向南方發展的趨勢,瓜菜嫁接技術在安徽、浙江、廣西、海南等地區得到迅速推廣,種植黃瓜、西瓜、甜瓜、茄子、番茄的嫁接技術已有了相當的基礎,迫切需要實現嫁接苗的自動化生產和提供商品化的嫁接苗供應。
目前,我國各地農村正在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加強科技投入,采用先進技術,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實施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意識大大加強,步伐明顯加快。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城市率先建立起工廠化農業高效示范園區。山東、安徽、浙江、海南等省正在興建嫁接育苗場。這些大規模的嫁接育苗場,只有通過高速、高質、自動化的嫁接機器人技術,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優質的商品化嫁接生產。可以說,我國蔬菜、瓜果的生產和設施農業技術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自動嫁接機器人技術的基礎和條件,因此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發展自動化嫁接技術,形成產業化,使高新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促進我國設施農業自動化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嫁接機在蔬菜嫁接中至關重要。在今后的蔬菜嫁接中,我們必須嚴格嫁接機設計方案,保證蔬菜嫁接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什么是嫁接?
嫁接,是植物的人工營養繁殖方法之一。即將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做砧木或臺木。接穗一般選用具2個~4個芽的幼苗,嫁接后成為植物體的上部或頂部;砧木嫁接后成為植物體的根系部分。
嫁接的原理
嫁接是利用植物受傷后具有愈傷的機能來進行的。嫁接時,使兩個傷面的形成層靠近并扎緊在一起,結果因細胞增生,彼此愈合成為維管組織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影響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親和力,其次是嫁接的技術和嫁接后的管理。所謂親合力,就是接穗和砧木在內部組織結構上、生理和遺傳上,彼此相同或相近,從而能互相結合在一起的能力。親和力高,嫁接成活率則高。反之,則嫁接成活率低。一般來說,植物親緣關系越近,則親和力越高。
嫁接的作用
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如用黑籽南瓜作砧木嫁接的黃瓜,可有效地防治黃瓜枯萎病等土傳病害,同時還可推遲霜霉病的發生期;用CRP(即刺茄)、番茄作砧木嫁接茄子,可以有效控制黃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
提高植株耐低溫能力
選用耐低溫的砧木能提高嫁接苗的耐低溫能力。同時,嫁接植株根系一般都較發達,抗逆性強。如用黑籽
南瓜嫁接的黃瓜在低溫下根的伸長性好,在地溫12℃~15℃、氣溫6℃~10℃時,根系仍能正常生長。
有利于克服連作障礙
如黃瓜根系脆弱,忌連作,日光溫室栽培極易受到土壤積鹽和有害物質的傷害。用黑籽南瓜嫁接以后,可以大大減輕土壤積鹽和有害物質對嫁接植株的危害,從而克服連作障礙。
可擴大根系吸收范圍和能力
嫁接植株根系較自根苗根系出現成倍增長。在相同面積上,嫁接植株可比自根苗多吸收氮鉀30%左右、磷80%,且能利用土壤深層中的磷。
有利于提高產量
嫁接植株莖粗葉大,可使產量增加4成以上。如番茄用晚熟品種作砧木,早熟品種作接穗,則嫁接植株不僅保留了早熟性,而且可以大大延長結果期,提高總產量。
機械嫁接的必要性
嫁接用的砧木苗直徑和接穗苗直徑都較小,僅幾毫米,并且幼苗脆嫩細弱,所以手工嫁接很耗費精力。而且,每個人所掌握的嫁接技術要領、手法及熟練程度不同,難以保證較高的嫁接質量和較高的成活率。,由于嫁接費工費時,有些地區出現了放棄嫁接栽培的現象,而靠大量施用農藥防病治病。這樣,不但造成了資源和財物浪費,更嚴重的是污染了蔬菜,破壞了生態環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蔬菜的手工嫁接技術,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嫁接苗成活率難以保證,因此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的要求。在我國,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的嫁接技術勢在必行。
機械嫁接技術,是近年在國際上出現的一種集機械、自動控制與園藝技術于一體的高新技術。它可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蔬菜苗莖稈直徑為幾毫米的砧木、接穗的切口嫁接為一體,使嫁接速度大幅度提高;同時由于砧、穗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長時間氧化和苗內液體的流失,從而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
國外嫁接機介紹
井關GR800型嫁接機
GR800型自動嫁接機為生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轉為井關農機會社生產,1993年10月井關將其商品推向市場。該機采用人工單株形式上苗,砧木和接穗均采用縫隙托架上苗,采用氣動作為運動部件的動力,嫁接成功率達90%以上,嫁接生產能力為800株/h。
日本洋馬AG1000型全自動嫁接機
日本洋馬公司與生研機構協作,1993年開始研制全自動式嫁接機。1994年末,AG1000型全自動嫁接機開始上市銷售。該機采用貼接法,以穴盤為單位輸送砧木和接穗苗,切削后的砧木和接穗采用普通嫁接夾固定。嫁接成功率達到97%,但該機只適合于茄科蔬菜嫁接作業,生產率為1000株/h。
KGM0128型全自動嫁接機
1990年,日本TGR研究所以大規模育苗生產系統為目標開發研制全自動嫁接機,1993年,開發出商品化茄科用KGM0128型嫁接機,1995年,用于瓜科嫁接作業的嫁接機問世,目前小松公司主管銷售。該嫁接機以穴盤為單位輸送砧木和接穗苗,作業時砧木和接穗夾板分別一次夾持1列砧木和接穗進行整列切削整列對接,之后相繼在對接處噴涂生物粘接劑和固化劑,1s左右時間粘接劑即可硬化,粘接劑起嫁接夾作用。該機采用平接法,生產率為1000株/h,嫁接成功率達97%。
日本洋馬T600自動嫁接機
為降低大型嫁接機的造價,洋馬公司于2003年推出了體積較小、操作方便的T600型半自動瓜科嫁接機。該機采用V型平接法,只能1人操作,操作人員分別將去土砧木和接穗以單株形式送到嫁接機的托苗架上,嫁接機自動完成砧木和接穗的切削、對接和上固定套管作業。該機生產率可達600株/h,嫁接成功率為98%。
韓國針式嫁接機
韓國Ideal System Co.LTD生產出采用針式嫁接法的全自動嫁接機。該機所用的嫁接針是陶瓷制五角形針,具有防止嫁接部位回轉作用,固定性能好。主要用于嫁接茄科類蔬菜,包括番茄、茄子、辣椒。其嫁接作業能力為1200株/h,采用50孔穴盤培育砧木和嫁接苗,并直接以穴盤形式整盤上苗,一個嫁接作業循環可同時完成5株苗的嫁接作業。
國產品牌推薦
我國對蔬菜嫁接機的研究起步較晚,加之蔬菜嫁接育苗生產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各種模式之間的育苗基質、育苗缽或盤、播種方法、催芽設施、育苗設施和嫁接苗愈合設施等都不相同,各類嫁接機獨特的生產要求很難與不同的模式相吻合。因此,根據我國農村勞動力豐富、農民整體技術水平不高、育苗機械化程度低和經濟水平不高的實際國情,我國應在研制全自動嫁接機快速提高嫁接育苗生產率的同時,大力開發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可靠的小型半自動嫁接機,降低嫁接作業的難度,擴大嫁接育苗技術的推廣使用,以適應我國當前蔬菜生產機械化進程的需要。
國外研制的嫁接機大部分以貼接法、靠接法進行嫁接,對秧苗的質量要求較高,當今還沒有出現插接法的瓜類蔬菜嫁接機。在這種背景下,結合我國蔬菜嫁接生產模式,2008年由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環境控制部門與華南農業大學聯合研發出氣力旋轉自動嫁接機。
氣力旋轉自動嫁接機主要以西瓜、黃瓜、甜瓜為嫁接對象,本機采用插接法進行嫁接,對砧木苗實施斷根作業,2人操作,人工上苗;在PLC系統的控制下,自動完成砧木苗的夾持、斷根切削、打孔作業,接穗苗的夾持、切削作業,以及接穗與砧木的對插結合,具有嫁接速度快、嫁接質量穩定、機構調節方便、操作簡單、嫁接苗愈合緩苗快等特點。
該產品特點如下:
長60cm,寬45cm,高40cm,重15kg;
適用于瓜類作物(西瓜、黃瓜、甜瓜)嫁接;
插接――砧木斷根嫁接法;
嫁接生產率達450株/h以上;
嫁接成功率90%以上;
西瓜;嫁接育苗;技術
西瓜地連作多年后,極易產生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為西瓜一大病癥,是土傳性病害,多發生在果實膨大期,至采收前植株萎蔫枯死。 瓜農通過采用西瓜嫁接換根技術來克服西瓜重茬連作障礙、防治枯萎病,在西瓜生產上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筆者現將西瓜嫁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一、嫁接砧木及西瓜良種的選擇
合理選擇西瓜砧木是提高嫁接成活率、保證西瓜品質、增加產量的關鍵因素。常用的西瓜砧木有黑籽南瓜、勇士(野生西瓜雜交1代)、地方葫蘆品種和瓠子等砧木品種。西瓜品種的選擇,原則上適合當地種植的西瓜品種均可作為接穗品種。
二、西瓜嫁接換根、培育壯苗
因西瓜嫁接宜在無風、無陽光直射、氣候溫和,且空氣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進行,故生產上一般采用簡易的塑料大棚內加小拱棚來提供滿足西瓜嫁接時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2.1苗場選擇苗場應選背北向陽,避風光線好,水源方便,不易積水之地。
2.2大棚制作一般情況下,生產上為便于嫁接、管理和降低成本,棚架可做成寬4m、長10m、高1.5m的中等式大棚。棚架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樹木、竹子等。棚內做成2個平行的畦面,畦面應平且疏松,畦面高10cm、寬1m、長8m,每個中等式大棚能出苗6000株左右。
2.3營養土配制營養土的土質要求疏松、肥沃、無病菌、無蟲卵、無雜草種子。營養土配制:用70%稻田土、29%土雜肥、1%過磷酸鈣等混合打碎過粗篩后堆制,并對營養土進行消毒殺蟲處理。消毒殺蟲辦法:可用殺菌劑托布津、代森鋅、敵克松和百菌清等對營養土進行滅菌,可用噴霧器噴霧,邊噴邊將營養土翻勻;可用敵敵畏、敵百蟲等殺蟲劑對營養土進行殺蟲。消毒處理好的營養土要堆制好并用塑料膜蓋上,于播種前7d將膜揭開。
2.4營養缽準備
營養缽一般制成高10cm,直徑約7cm的紙質圓筒或用塑料營養袋,備足9萬~10.5萬個/hm2。于播種前將營養土填入營養缽中,填土時應松緊適中,并將填好營養土的營養缽緊靠整齊地排放于大棚的育苗畦上。
2.5適時催芽播種采用插接法要求砧木苗大一些,應先播種砧木,西瓜種晚播7~10d或砧木出土時再播種經催芽的西瓜種子。
2.5.1砧木種子的催芽、播種及幼苗的培育。先用55℃溫水浸種,隨時攪拌直至水溫接近常溫,浸種8~12h,取出后用毛巾將種子表面黏液擦去,用牙齒或其他工具將種子臍部輕輕嗑開口,再用濕毛巾將種子包好,放在30~35℃條件下催芽36~48h,待種子芽長0.2~0.5cm時即可播種。播種在大棚內進行,將種子播于畦上排放好的營養袋內,每袋1粒。播種時先用竹筷在袋中間插一小孔,小孔深2~3cm,然后將發芽的種子胚根朝下,種子平放,蓋上細土,并立即一次性澆上水,使營養土濕透。畦面上蓋上1層農膜,加蓋小拱棚,再扣上大棚。砧木種子出苗后,若有些苗的子葉沒有脫殼,應進行人工去殼,待苗長到適齡時進行嫁接。
2.5.2西瓜種子的催芽及接穗的培育。西瓜種子先用55~60℃溫水浸泡15min,或用1.5%福爾馬林浸種0.5h,然后洗凈用溫水浸種4h,取出擦凈,將種子均勻地播在育苗盤的河泥沙培養基上,并撒上1層厚約1cm的河泥沙,并蓋上濕毛巾,毛巾上蓋嚴1層農膜保濕,將盤置于30℃的催芽場中,待種子發芽破土后,溫度應控制在25℃左右,繼續讓其在盤中生長至嫁接適齡期,即可取出轉移至大棚內嫁接。
2.6適時嫁接采用插接法,接穗西瓜以2片子葉的合掌期至子葉展開為度,砧木苗以第1片真葉長l~3cm時為最佳時期。插接要選擇大小適宜的砧木,用刀片削除砧木生長點,然后用竹簽由芯部插入呈45°的斜楔形孔,深度約1cm,以不劃破外表皮,隱約可見竹簽為宜,注意不要插入莖空心處。再取接穗苗,將穗苗用不受枯萎病菌污染的清冷水洗凈,在嫁接苗子葉下1.5cm處用刀片切一楔形面,長度大致與孔的深度相同,然后左手拿砧木,右手取出竹簽,隨即把接穗削面朝下插入孔中,使砧木與接穗切面緊密吻合,同時使砧木與接穗子葉呈十字形,即嫁接完畢。
2.7嫁接苗的管理嫁接完畢后,應將小拱棚和大拱棚扣上,以保濕保溫。
2.7.1保溫。嫁接苗愈合的適宜溫度為25℃左右,夜間不低于18℃,超過40℃或低于10℃都會影響成活率。因此,晴天應遮陰防高溫(遮陰可用稻草制成草苫蓋在大棚上降溫),夜間采用覆蓋保溫。
2.7.2保濕。嫁接前苗床應一次性澆透水,要保證棚內相對濕度在95%以上,嫁接完畢用噴霧器噴水增加苗床內濕度,使濕度飽和。大棚和小棚膜要壓嚴壓實以防濕度降低,以瓜葉上掛有水珠為宜。如濕度過低,可采用噴霧器向地面、空間噴霧,但在傷口愈合前,勿往苗上澆水,約10d后嫁接苗長出新葉成活,可直接澆水。
2.7.3遮光。嫁接后棚頂用遮蓋物覆蓋遮光,避免陽光直射。3d后早晚可去掉遮蓋物,以后視苗情逐漸增加透明度,延長透光時間,最后完全撤除遮蓋物。
2.7.4通風換氣。嫁接3d后,每天可揭開薄膜兩頭換氣1~2次,5d后應逐漸增加通風量,通氣時間由短到長,10d后嫁接苗基本成活,可按一般苗床管理,20d左右可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