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15:44:54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基礎理論及應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 中醫美容發展歷史回顧
中醫美容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年前, 其發展軌跡大致如下[1-2]:第一階段為遠古至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醫美容起源時期;第二階段為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醫美容的萌芽時期;第三階段為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醫美容理論體系逐漸成形時期;第四階段為宋金元明清時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醫美容的拓展時期,在理論及技術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第五階段為20世紀初(1911年起) 至20世紀80年代前,中醫美容被冷落,停滯不前;第六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醫美容如沐春風,發展壯大。各級醫院相繼開展中醫美容服務項目,學術論文、著作紛紛發表,各級學會、學術團體相繼成立,學術水平逐級提高,科研院所積極進行中醫美容方面的實驗及臨床研究,中醫美容人才培養方興未艾。
2 中醫美容理論基礎及技術運用
2.1中醫美容的含義:關于中醫美容含義的界定,楊智榮[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據中醫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將中醫美容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廣義的中醫美容,研究的內容廣博,其以整體觀念、形神合一、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等中醫學說為理論體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顏面局部的美化,突出與防疾治病,養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緊密結合,運用中藥、針灸、按摩、氣功、食物、養生等手段補益臟腑、通調氣血、扶正祛邪、綜合調理,從而改善人體機能、形態與容貌,達到形體美和容顏美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容悅形美、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狹義的中醫美容,重在研究美化、養護容顏及損美性皮膚病的預防和治療,同時以中醫醫術與方藥為手段,消除個體容貌上的某種缺陷或改善容貌現狀,達到中醫所言之“駐顏”、“美顏”、“留顏”、“益容”的目的。楊素清[3]指出中醫美容是在人體審美的理論原則指導下,運用諸如辨證論治、中藥方劑、針灸、按摩、中藥護膚品等中醫藥手段所進行的美容。中醫美容四種服務方式,即“維護”(美容保健)、“修復”(損容性疾病診治)、“改善”(修飾、掩飾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術)。中醫形神美的定義用語反映了中醫學特色,“形”即指人的形體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機、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醫說的人的生理、心理現象或謂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體、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劉寧[4]對中醫美容學給予了定義即中醫美容學是一門在中國傳統美學和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美學,運用以自然療法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麗容顏、形體的養護,損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損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飾和矯正,以達到防病健身、延衰駐顏、維護人體形神美為目的的學科。從以上我們可以對中醫美容的含義有較清晰的理解。
2.2 中醫美容的特點:關于中醫美容的特點,許多專家、學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闡釋。例如楊素清[3]提出中醫美容的基本特點,一是以整體觀為指導原則,二是以辨證論治為施術方法,其作用安全長效,措施防治并舉;楊智榮[1]在2006年出版的規劃教材中提出,對中醫美容的特點進行高度概括,即:整體調養,標本兼治,辨質施調,因人而異;歷史悠久,方法多樣。可以歸納出中醫美容所具有的優勢及特點,其核心突出整體觀念,標本兼治,辨質施調。
2.3 中醫美容理論基礎
2.3.1 中醫學基本理論是中醫美容的理論核心:中醫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理論、藏象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經絡理論等與美容、人體養生保健有著密切關系,這些理論是中醫美容基本理論形成的基礎,對中醫美容技術的運用起到指導作用。
2.3.2 人體體質學理論應用于美容保健實踐:1996年,匡調元編寫了《人體體質學》。2007年,楊智榮編著了《美容保健技術》,將體質學理論發揮和運用,對人體體質保健理論及技術進行了高度概括和闡述,豐富了中醫美容理論體系,對中醫美容理論創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5],使體質分類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對體質辨識及在中醫美容保健方面的應用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3.3 中醫人體美學理論促進中醫美容學科發展: 李紅陽提出構建中醫人體美學理論體系,促進中醫美容學科發展。中醫整體審美思想為“形神統一”、“天人相應”。“大醫精誠”是中醫美學理論的精髓,即強調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學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醫美容保健技術與方法
2.4.1 中藥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藥及方劑在內在體質調養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著獨特優勢。中藥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醫中藥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中草藥提高或恢復機體的生理功能,美化人體,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種方法[1]。一般選用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祛風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散結等類藥物,以內服或外用,平衡臟腑陰陽,調和經絡氣血,提高生理功能,達到整體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點是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因人而調,辨質施調,充分發揮中藥美容作用,它是臨床上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中醫美容方法。中藥內服即是依據辨證論治、辨質施調原則,以內養外,達到美容保健目的,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則是以不同劑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針對不同病癥施治,達到局部治療效果,體現治標;兩種方法常同時使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藥有補氣駐顏的黃芪,抗衰美容的人參,駐顏去皺、悅澤潤膚的茯苓、麥冬,延緩皮膚老化、減少色素沉著、養血悅容的地黃,另有黃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蘆薈、、冬瓜仁、白芷、防風、辛夷、 五味子、蒼耳、桃花等,不勝枚舉。
2.4.2 經絡美容保健:經絡美容保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經絡、腧穴刺激,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平衡陰陽、滋養皮膚,達到美顏潤膚,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種中醫美容技術。其技術方法多樣,效果顯著。包括針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療法、經皮給藥等[10]。
2.4.3 中醫膳食調養:膳食調養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采用食物或藥食同源的中藥通過日常飲食而達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1]。其特點是簡便易行,經濟實惠,易于堅持,適用范圍廣。
2.4.4 體質調養技術:體質調養是依據中醫體質學理論,以辨質施調為原則,運用中醫綜合美容調理技術內外結合,標本兼治,改善偏頗體質,對亞健康狀態進行美容保健及皮膚養護,達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預防、調理亞健康狀態方面突出中醫藥優勢,體現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現代體質學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5],并科學建立了體質評判標準和方法,經過體質評定后,辨質施調,運用藥物、膳食、經絡、情志等綜合調理,達到全身陰陽的平衡,健身延年,駐顏防衰。
2.4.5 其他中醫美容相關技術:音樂調養及情志調節也是中醫范疇的美容技術。中醫尤其重視情志對美容的影響,根據五臟配五音、五志,以中醫五行生克制化理論為指導,即能發揮音樂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運用中醫美容技術防治調理的常見損容性疾病及亞健康:常見的損容性皮膚疾病有黃褐斑、雀斑、痤瘡、白癜風、皮膚角化病、皮膚衰老癥、營養不良癥、日曬傷、皮炎、濕疹、斑禿、白發、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頭痛、月經不調、肥胖癥、婦女臟躁等。
關于亞健康,孫濤在《亞健康學》中進行了系統闡述,結合多學者理論,提出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11]。世界衛生組織將亞健康定義為反映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面表現出不適應,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以下 3~4個征兆可診斷為“亞健康”:渾身乏力、易疲倦、頭腦不清爽、思想渙散、頭痛頭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勞、眩暈、立起時眼發黑、耳鳴、聲音有異常、郁悶不快、早晨起床不適、失眠、早醒、手足發涼、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頸僵硬。亞健康狀態調理就是以中醫基礎理論及體質學理論為指導,辨質施調[1,12]。
3 在科學研究及技術開發方面的建議
3.1應加強中醫美容學、中醫美容理論、中醫傳統美學理論的研究。
3.2注重專科專項的深入研究。在專科專病的防治、調理技術、方法、手段方面推陳出新,臨床實踐中確有療效的美容中藥、方劑、手段等積極立項、借助學術會議宣傳,擴大影響,促進中醫藥優勢的發揮。
3.3學術研究水平避免低層次,應在分子、基因層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納經方驗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現代科研手段,通過基礎實驗研究或臨床療效研究,開發中醫美容藥方及技術,為中醫美容可持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古為今用。
3.5注重現代美容技術與傳統中醫美容技術相結合,將成熟有效的美容技術應用于美容實踐,西為中用,中醫美容才得以長青不衰。
3.6中醫美容要國際化[13],中醫美容理論要現代化、國家化,中醫美容診斷手段現代化,中醫藥研發和運用現代化,中草藥美容制品現代化。
4 展望
未來人們對中醫藥美容保健會有極大的需求和渴望,中醫美容的臨床研究與實踐會更加深入、系統、規范,達到更高層次的學術水平;隨著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中醫美容技術將推陳出新,最大發揮中醫藥美容保健的特色及優勢,給我們提出嚴峻的挑戰;中醫美容高等教育將得到良性發展,專業人才培養體現校企聯合培養的優勢,共同培育中醫美容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美容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將得到提升,人們美容保健的需求會得到專業技術人才的優質服務和科學保證。
[參考文獻]
[1]楊智榮.美容保健技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5.
[2]吳慧金,何智健. 中醫美容的歷史、現狀及未來思考[J].亞太傳統醫藥,2009,5(8):1-2.
[3]楊素清.淺淡中醫美容學的特點[J].中醫藥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劉 寧.中銀美容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11.
[5]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制定[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6]李紅陽.構建中醫人體美學理論體系.促進中醫美容學科發展[J].遼寧中醫雜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醫美容臨床研究近況[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1(2):131-133.
[8]吳 寧.中藥外用法在治療美容上的歷史與現狀研究概況[J].江西中醫藥,2007, (11):79-81.
[9]陳景華.美容保健技術[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
[10]黃藜珊.論皮膚針在針灸美容治療中的作用[J].福建中醫藥,2008, 39(3:25-27.
[11]孫濤,王天芳, 武留信.亞健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6.
[12]許明輝.論中醫美容與亞健康狀態的診療[J]. 臨床進展中國社區醫師,2009,23(11):13-14.
1.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應用
教學對象選擇與分組:選擇中我校2010級中醫七年制專業不同方向(傳統中醫方向、中醫方向)的教學班級,對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30人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采用PBL教學方法,每5人一組,共6個小組;中醫方向110人采用傳統授課方法。兩個班級所用教材均為孫廣仁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課程教學章節的選擇:中醫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在課堂講授完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后選擇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在講授完藏象的概論及五臟中的“心”的前提下,進行其它四臟臟及其六腑;病因學說中講授完風邪之后的其它邪氣及其七情、痰飲、瘀血等內容,進行PBL教學法試用。于學期末進行理論考核和PBL教學法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評價分析。
編寫新的教學大綱:應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成敗關鍵是要尊重客觀規律,制定適合于學生的PBL教學的教學大綱。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的要求,列出難點、重點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針對學生的知識背景,擬定部分思考題與教學案例,并在應用前期提供少量輔導材料。
編寫教學案例:為了使PBL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教研室的有關教師多次研討,制定PBL教學的具體案例,病例中的問題具有劣構性。每個病例都有學習重點,且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涵蓋相應的課程內容。每個病例后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許多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自我學習、資料查閱和準備討論提綱。
編寫教師指南:因教師水平的差異可能會對案例的理解不同,為避免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及其對討論內容引導的不同,針對引導性問題和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編寫教師參考指南,對每個問題提供了參考解決方案。
制定具體實施步驟:PBL實施過程要求各個學習小組針對相關問題自學教材,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做讀書筆記。討論課前將教學案例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小組成員之間可相互討論;小組討論后,推薦1名代表參加大班討論。大班討論時,由每組推選的代表講解,本組其他成員可及時補充,其他組成員在該組講解之后,可以進行提問。最后,教師搜集一些帶有共同性的問題,總結講解、概括歸納本次課的重點及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應隨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中的表現,實事求是、客觀地做出評定。上述PBL教學法實施的步驟概括為:提出問題—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大班討論—教師總結。
2.PBL教學法教學效果的初步評價
理論考核評價分析:PBL教學方法組平均成績78.4士9.8,傳統授課法組平均分73.8士1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74,p=0.0289<0.05),說明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班成績優于中醫方向班,即提示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授課法。
PBL教學法教學效果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調查主要包括課堂氣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理解接受、主動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方面。結果顯示,課堂氣氛方面,PBL教學法組90.0%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較系統講授法組(67.3%)明顯改善;學習態度考評如聽課狀態、課堂紀律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教學方法(76.4%)有改善;學習興趣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講授法組(77.3%)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在知識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學法組76.7%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較傳統講授法組(71.8%)有所增強。另外,PBL教學法組在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分別為80.0%、87.0%和73.3%,較傳統教學法組60.9%、72.7%和58.2%高。可見,PBL教學法較之傳統授課法展現出了較大的優勢。
3.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由于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跨度大,以及現代人文環境的影響,使得當代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確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認識上容易產生較大的偏差。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則普遍感到該課程概念多而陌生,內容抽象,理論深奧,信息量大,難以深刻領會所學內容。針對以上特點,采用PBL教學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深奧的理論更淺顯易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師生的互動合作、探究學習及自身觀念、態度和行為上的改變有著重要意義。當然為了更好的推進和實施PBL教學方法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總計經驗,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與引導學生更多的參與其中;鼓勵學生提問,及時指導學生在認識上出現的偏差;注重教學形式的合理運用,實現在參與中發展。通過PBL教學方法的應用與實踐,我們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適合于傳統型中醫方向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學方法中“教”與“學”的效果評價機制,這必將對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借鑒與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 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改革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自1969年在醫學教育中應用以來,目前已成為國內外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一經應用便展現出與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巨大優勢。PBL模式理論強調把學習設置到真實的、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學習者圍繞著問題結合成小組,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獲得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從而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1]。PBL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供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和學習方法的適當指導,讓學生解決真實情境問題。PBL教學是一種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原則相吻合的教學模式[2,3]。我國近幾年來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十分提倡“PBL”這一教學理念。
1.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應用
教學對象選擇與分組:選擇中我校2010級中醫七年制專業不同方向(傳統中醫方向、中醫方向)的教學班級,對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30人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采用PBL教學方法,每5人一組,共6個小組;中醫方向110人采用傳統授課方法。兩個班級所用教材均為孫廣仁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課程教學章節的選擇:中醫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在課堂講授完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后選擇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在講授完藏象的概論及五臟中的“心”的前提下,進行其它四臟臟及其六腑;病因學說中講授完風邪之后的其它邪氣及其七情、痰飲、瘀血等內容,進行PBL教學法試用。于學期末進行理論考核和PBL教學法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評價分析。
編寫新的教學大綱:應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成敗關鍵是要尊重客觀規律,制定適合于學生的PBL教學的教學大綱。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的要求,列出難點、重點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針對學生的知識背景,擬定部分思考題與教學案例,并在應用前期提供少量輔導材料。
編寫教學案例:為了使PBL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教研室的有關教師多次研討,制定PBL教學的具體案例,病例中的問題具有劣構性。每個病例都有學習重點,且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涵蓋相應的課程內容。每個病例后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許多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自我學習、資料查閱和準備討論提綱。
編寫教師指南:因教師水平的差異可能會對案例的理解不同,為避免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及其對討論內容引導的不同,針對引導性問題和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編寫教師參考指南,對每個問題提供了參考解決方案。
制定具體實施步驟:PBL實施過程要求各個學習小組針對相關問題自學教材,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做讀書筆記。討論課前將教學案例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小組成員之間可相互討論;小組討論后,推薦1名代表參加大班討論。大班討論時,由每組推選的代表講解,本組其他成員可及時補充,其他組成員在該組講解之后,可以進行提問。最后,教師搜集一些帶有共同性的問題,總結講解、概括歸納本次課的重點及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應隨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中的表現,實事求是、客觀地做出評定。上述PBL教學法實施的步驟概括為:提出問題—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大班討論—教師總結。
2.PBL教學法教學效果的初步評價
理論考核評價分析:PBL教學方法組平均成績78.4士9.8,傳統授課法組平均分73.8士1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74,p=0.0289
PBL教學法教學效果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調查主要包括課堂氣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理解接受、主動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方面。結果顯示,課堂氣氛方面,PBL教學法組90.0%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較系統講授法組(67.3%)明顯改善;學習態度考評如聽課狀態、課堂紀律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教學方法(76.4%)有改善;學習興趣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講授法組(77.3%)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在知識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學法組76.7%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較傳統講授法組(71.8%)有所增強。另外,PBL教學法組在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分別為80.0%、87.0%和73.3%,較傳統教學法組60.9%、72.7%和58.2%高。可見,PBL教學法較之傳統授課法展現出了較大的優勢。
3.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由于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跨度大,以及現代人文環境的影響,使得當代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確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認識上容易產生較大的偏差。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則普遍感到該課程概念多而陌生,內容抽象,理論深奧,信息量大,難以深刻領會所學內容。針對以上特點,采用PBL教學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深奧的理論更淺顯易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師生的互動合作、探究學習及自身觀念、態度和行為上的改變有著重要意義。當然為了更好的推進和實施PBL教學方法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總計經驗,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與引導學生更多的參與其中;鼓勵學生提問,及時指導學生在認識上出現的偏差;注重教學形式的合理運用,實現在參與中發展。通過PBL教學方法的應用與實踐,我們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適合于傳統型中醫方向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學方法中“教”與“學”的效果評價機制,這必將對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借鑒與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1.1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中醫基礎理論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知識,語言晦澀,理論深奧,思維抽象。傳統教學模式以老師滔滔不絕講授為主,學生多坐在臺下默默聆聽。教學方式枯燥、單調、生硬,課堂氣氛沉悶、乏味,整個教學就像一首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這種以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感受,剝奪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不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也無法發揮出學生自身蘊藏的巨大潛能。久而久之,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放棄學習中醫。不僅影響以后中醫課程的學習,也不利于中醫藥事業人才的培養。1.2“學導式”教學模式的特色“學導式”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老師處于引導地位,不同于傳統教學“一支粉筆一堂課”的灌輸方式。教學中占主體地位的是學生,老師是引導者,帶領學生步入中醫殿堂,循循善誘開啟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師生之間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平等關系。“學導式”教學模式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傳統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的講解和灌輸,忽視了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似乎得到了知識,但卻沒有自我學習知識的能力,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導式”教學模式中,老師不僅給予知識,還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能力后,學習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2“學導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學導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是多種多樣的,如PBL法、案例法、討論法、演講法、多媒體法、實驗法、臨床見習法等等。教學中可根據需要,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現舉例以問題教學法為主,綜合案例法、討論法、演講法等實施“學導式”教學模式的步驟。2.1教師設計問題教師圍繞教學大綱精心設計問題,所設問題要緊密聯系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中醫理論跟臨床實踐緊密相連,為了讓學生體會理論如何指導臨床,問題設置可以來自臨床病案。當學習完藏象章節后,可向學生布置如下病案討論分析:李某,男,40歲,2013年5月20日初診。主癥:咳嗽,痰白,痰粘難咯,疲倦,頭暈,食少,腹脹,四肢無力,便溏,惡心欲嘔,情緒低落,喜嘆氣,舌苔白膩,脈緩。自訴1周前感冒后咳嗽輸抗生素4天,具體用藥不詳。問題:①運用藏象理論分析病案所涉及臟腑。②闡釋每個癥狀發生的機制。③試述病變臟腑之間的關系。2.2學生討論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藏象知識分析討論病案提問。討論分組進行,討論前每組選出主持人和記錄員,主持人主持討論,要求每位學生發言,記錄員記錄討論情況。討論過程中,務必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來扮演“臨床醫生”的角色,體會臨床診治過程。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團體意識,發揮團體能量。2.3組織學生發言討論結束后,每組主持人代表該組發言,本組同學補充,其他同學可以提問、發表意見。老師要仔細聆聽學生發言情況,從中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2.4討論老師總結討論結果,正確的鼓勵表揚,不足之處指出,同時給出問題答案。①病變所涉臟腑為肺、脾、胃、肝。②肺失宣降則咳嗽、咯痰;脾虛健運失職則食少,腹脹,氣血生化乏源可見疲倦,四肢無力,清陽不升則頭暈,下趨大腸則便溏;胃氣上逆可見惡心欲嘔;肝氣郁結則情緒低落,喜嘆氣。③肺脾共同參與宗氣生成和水液代謝,肺虛導致脾虛,脾虛引起肺虛,可造成機體氣虛和水濕潴留,出現咳嗽,痰多,食少,便溏,疲倦,四肢無力;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和,脾升胃降,共同運化水谷完成消化,脾不升則頭暈,便溏,胃不降則惡心欲嘔;肝主疏泄,促進脾胃運化水谷,肝氣郁結,疏泄失職,累及脾胃,則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表現為情緒低落,食欲下降,消化不及等。臟腑在生理上的密切聯系,決定了病理上的相互影響,運用整體觀念,分析病變臟腑之間的關系,體會中醫整體思維對臨床診治的指導作用。采用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病案,綜合了所學知識,提高了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潛移默化中也鍛煉了學生的中醫思維。
3“學導式”教學模式的意義
關鍵詞:公路建設;軟基;拋石擠淤;施工工藝
在進行公路施工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軟土地段。與其他施工技術相比,拋石擠淤施工技術能夠減少施工的成本,施工機械設備較簡單,并且縮短施工的工期。但是,軟土具有孔隙較大,含水量較多以及高壓縮性的特點,就會導致公路的強度得到降低。因此,拋石擠淤施工技術能夠解決軟基存在的問題,并且在公路施工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
1 拋石擠淤處理軟基的原理
對于拋石擠淤來說,則是采用符合施工要求的粒徑、塊石,并借助它自身的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將塊石拋投到需要處理的淤泥質土以及淤泥地基中,從而可以把原地基中的淤泥質土以及淤泥擠出去,這樣以來塊石需要起到承重材料的作用,在空隙中部分殘留的淤泥可以起到膠結的作用,通過兩者的共同作用就可以達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對于孔隙比大、含水量高、抗剪強度低以及透水性弱的軟土地基,拋石擠淤施工技術對片石實施振動碾壓作業時,由于淤泥質土受到振動、擠壓和擾動等原壓機器的影響,片因的加入,就會導致土體結構產生破壞現象。等到片石被擠出后,土粒顆粒就需要重新進行調整,孔隙水就會通過片石排出來,從而孔隙壓力就會消失,進一步改善了下臥層的淤泥質粘土的性質。然后,在置換擠密的作用下,片石就會充分的被擠填到淤泥中,片石墊層就會形成,以此確保公路地基的承載能力,還可以使沉降量得到減少。然而,對于片石墊層之下的淤泥質粘土來說,其結構就需要重新進行調整,并且要確保片石本身的透水性,這樣以來就可以提高地基固結的速度,從而提高淤泥質粘土結構的強度。
2 拋石擠淤法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
(一)拋石擠淤施工技術的優缺點
(1)拋石擠淤施工技術的優點:施工工藝簡單方便、工程造價低以及經濟效益高,并且可以縮短施工工期。(2)拋石擠淤施工技術的缺點:地基承載能力較低,沉降量較大。
(二)拋石擠淤施工技術的適用范圍
目前,拋石擠淤施工技術還處于完善和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通過施工實踐經驗表明,拋石擠淤施工技術使用范圍如下:
(1)適用于箱體以及簡體結構中。
(2)適用于大片基礎底層框架結構中。
(3)在民用建筑、小結構荷載的工業以及部分公用建筑物中也較為適用。比如:擋墻地基、大型排水涵洞、公路路基和大面積料場等。
3 拋石擠淤在軟基處理中的應用
(1)施工材料的要求
在進行公路施工前,石料的選取要符合施工的要求。對片石的要求:①不宜出現風化問題;②硬度要達到施工的要求;③尺寸大小的控制要滿足施工的要求;④片石的塊徑要控制施工要求的范圍之內。另外,對料場要采取抽查的方式進行檢查,根據對每個料場的測試,如果片石材料有較大的變化,就需要進行再次的試驗檢測,直到片石的抗壓能力能夠符合施工的要求。
(2)施工機械設備的選擇
在進行公路施工時,為了能夠在規定工期內完成任務,施工人員在選擇機械設備上要慎重。為了確保施工工程順利的完成運輸工作,就需要使用15噸左右的自卸汽車實施作業。為了能夠確保公路施工的開挖和裝運任務順利的完成,挖掘機的選擇需要能夠挖掘深度在一米左右的機械。為了確保碾壓的質量,則采用22噸的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作業。另外,還需要用到的機械設備有:灑水車、推土機等。
(3)拋石擠淤施工前的準備
對于處理難度較的大池塘來說,可以分為三類:①淤泥較厚;②水較深;③淤泥難以清理。對于池塘來說,通常采用圍堰抽水的方式。具體的施工工序:首先,對低洼處的雜草進行清除,需要進行拋填的深度和硬下臥層橫坡要確定。其次,在進行施工時,要充分利用好地形的條件,修建簡單的捷徑,這樣以來就可以使運輸車隊以最快的速度前進,從而有效的節約了施工的成本。
(4)片石的拋入
通過采用機械設備進行拋石作業。在施工過程中,拋石要逐漸地向外推進,以此將池塘內的淤泥擠出。將底部橫坡片石運輸到制定位置后,通過使用挖掘機可以進行拋石的操作。若坡度陡于1:10時,就需要由高側向低側進行片石的拋投,在較低的一側盡量拋投較多的片石進行填筑,要求拋填的第一層要具有一定的厚度,并且能夠承受壓力機的作用。如果片石完全沉入到淤泥中后,就可以繼續進行拋投作業。如果壓路機能夠在上面實施作業,沉降現象不再產生,就可以停止拋填工作。
(5)石質材料的整平
對巖塊等石質材料進行整平時,可以采用推土機實施作業。與此同時,需要將較大石塊的碾壓密實度控制在施工要求的范圍之內,盡量保持平整。如果機械設備不能滿足施工的要求,就需要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整平。如果符合施工設計的要求,就可以對碎石層直接實施鋪設,采用推土機實施碾壓和推平。另外,在施工的過程中,碎石塊的分布要均勻。
(6)路基的碾壓
在進行路基碾壓時,可以采用22噸的振動壓路機實施作業,要分層進行處理。首先,碾壓筑面的兩側要分先后進行作業,先對路基實施碾壓,再進行路基外側的碾壓,然后進行中間的碾壓。其次,行與行交接處的重疊距離要控制在施工的范圍之內(0.4~0.5m),前后交接處的重疊部分要控制在施工要求的范圍內(1~1.5m),以此確保碾壓后的密實度能夠滿足施工的要求。然后,在進行碾壓施工的過程中,應該實施一次靜壓,然后采用低頻碾壓的方法,先進行兩次高振幅碾壓,再進行兩次低振幅碾壓。在完成施工后,再實施一次靜壓作業。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拋石擠淤在軟基處理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為了確保工程的施工質量,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施工人員就需要加強施工質量的管理,按照施工的要求實施作業。
參考文獻:
[1]陶挺,林從謀,程李凱.爆炸擠淤填石堤壩的沉降方法研究[J].福建建筑,2011(3).
[關鍵詞] 計算機 課程 建構主義理論 教學
當今社會人類的很多活動如辦公、教育、科研、學習等,均離不開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同時也對計算機教育的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當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難點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計算機基礎的教學以及學習方法。
一、計算機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對于提升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非常重要。在實際教學中,又經常會出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諸多問題。分析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會發現導致教學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師生角色的不對稱 盡管現代教育觀念一再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到組織、指導和促進者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經常在不經意之間被弱化。教師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往往通過省略具體操作過程、取消討論環節等加快教學節奏,而學生則對激增的課堂教學量應接不暇且被動接受。于是,教師重新成為教學主體,而學生則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2、教具使用的單一 目前,計算機和投影儀已成為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主要教學工具,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計算機的多媒體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影等功能完全被漠視,反而成為一塊新型“黑板”――對課本內容的轉印和放大。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由于涉及操作規程以及程序語句使用語法,這種單一使用教具的情況更容易出現。
3、教材選用的不當 教師和學生對于教材的不同態度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2種典型的教材觀,造成教材使用不當。1)部分教師將教材等同于教學大綱,“講教材”的做法不僅漠視教學大綱對不同學生類型的教學重點的實際要求,而且也容易導致學生對教材乃至所有書本的盲目崇拜,扼殺其自主精神和創新能力。2)另外一些教師則遵守教學大綱的要求,卻完全漠視教材中超出教學大綱范圍的內容,甚至只講簡單的內容,而難度大、與考試無關的則一概省略。這樣不僅導致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深度缺乏,也很可能會助長學生的“就簡避難”風氣,不利于對學生克服困難的人格素質的培養。
4、教學方法的單調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它對于實現教學目的有重要意義。好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獲得正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而且還可以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途徑,幫助他們形成學習遷移能力。
基于目前出現的問題,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探討其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以及學習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構主義理論以及構成要素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 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學以及學習環境、設定的具體的場景以及教學、學習內容。協作: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會話: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過程。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由書本內容、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生自己知識的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學生為主體、中心,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引導者、組織者以及策劃者,起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達到使學生有效實現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是知識在大腦中重新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主動的、積極的。
三、建構理論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實現
雖然學生在學習時中是主動的、積極的,但是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卻是盲目的、沒有頭緒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設置相應的學習情景,起到策劃者以及引導者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依據教學大綱以及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知識體系,教師首先應該梳理出分層的知識結構體系;第二,將每個不同層次的知識依據之間的相關性,結合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水平、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課題;第三,為各個情景準備充分的教學資源;第四,協助并引導學生完成每一個課題作業;第五,接收并檢查學生的課題作業;第六,依據前一個課題作業設定并修改下一個課題情景。
對于學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相關資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課題作業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課程作業所涉及的知識點的內化以及引申;第四,對課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對老師以及上課方式的意見反饋。
以上幾點分別是從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角度討論的建構主義教學以及學習方法,在實際創作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大綱以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水平設置不同類型的、知識點有所側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學生所已經掌握的計算機基礎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課題組以供學生選擇學習。不同層次的課題對應不同水平的學生,以期達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
四、小結
建構主義理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本文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為例,說明應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法的必要性、實用性和可行性。實踐證明,合理應用建構主義的各種教學方法,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春莉 從建構主義觀點論課堂教學評價 《教育研究》2002 (23) 7 .
相關熱搜:教育理論 教育理論與實踐
1引言
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因特網的快速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發生了重大變革。在高校里,有條件的學校開始把一些應用型課程移至機房,筆者所在的學校即是如此;條件差一點的學校至少也把普通的教室改造成了多媒體教室。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傳統的粉筆和黑板等教具逐漸遠離離我們。但是,課堂教學水平并不會因教學條件的改善而顯著提高。經筆者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跟蹤調查后發現,半數以上的高年級大學生對用PPT教學持反感態度,個別極端的學生在多媒體教室門口一看到PPT就轉身離去。與此同時,很多教《計算機文化基礎》等公共課的老師也在感嘆計算機基礎課難上,在各類院校的教學比武中也很難看到計算機老師獲大獎。
為什么教學條件的改善沒有帶來預期的教學水平的提高呢?教學水平的提高,雖然有賴于教學硬件設施的改善,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更新教學理念,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實踐,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教學中推行以學生為中心、寓教于學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2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簡介
建構主義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進一步發展,被稱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1]。
建構主義提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建構主義不僅提出了全新的學習理論,而且也提出了全新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與行為主義相反,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引導者和忠實的支持者,隨之,學生也就由被動的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在建構主義教學中,教師尋求的不是學生能夠重復什么,而是他們能夠創造、證明和展示什么,即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計算機基礎課中的應用探索
筆者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是在網絡機房里進行,每個學生都有一臺電腦使用。教師可以監控每臺學生機,教師機的桌面也可以清晰地傳到每臺學生機上。在這樣有利的教學條件下,嘗試著對課堂教學作了以下改革。
3.1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學會學習
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來說,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因特網上都能找到,且有很詳細的案例。因此,這門課程的重點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在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在因特網上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篩選并鑒別出有用的、正確的信息。因此,筆者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中,采取實踐-講評-再實踐的三段教學模式。
3.2加強師生聯系,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后
因特網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通過Email、QQ、RemoteDesktop等工具,學生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可以很容易地尋求老師的幫助;老師也可以利用這些工具做個別指導。當形成良性循環后,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的工作量無形中會增大,而且對老師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
3.3讓學生學會提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中心進行教學,這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在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多數老師會認為一個好老師應該對對學生的提問積極響應,有問必答;而在學生眼里,只要把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弄清楚了就行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拿高分評獎學金,不會主動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獨立思考,部分學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由于一切答案都可以直接從老師口中得到,哪怕是書上寫得很明白的內容也不必去翻書,久而久之,學生變得不會思考、不會提問了。
3.4合理分組,提倡合作學習
學生的綜合素質存在個體差異。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把學生上課時的機位按優劣互補的原則固定下來,倡導團隊合作,鼓勵機位相鄰的學生對某一具體任務展開討論或協同完成。對于個別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可以把討論范圍擴大到全班,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見仁見智。不同思想和見解的碰撞有利于激發靈感,是創新的永不枯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