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5:5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發展趨勢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農業發展;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趨勢;建議;重慶銅梁
1基本情況
1.1農村經濟結構
根據銅梁縣農村合作經濟統計綜合年報,2006年底全縣已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2.653 4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993 3億元,占總收入的9.63%;林業收入0.400 1億元,占0.55%;牧業收入12.615 5億元,占17.36%;漁業收入1.238 7億元,占1.7%;農村工業收入40.220 3億元,占55.36%;建筑業收入4.516 1億元,占6.21%;運輸業收入3.036 1億元,占4.18%;商飲業總收入1.973 0億元,占2.72%;服務業收入0.719 2億元,占0.99%;其他收入0.753 7億元,占1.04%??傎M用51.816 8億元,凈收入20.836 5億元。各產業的具體年收入和年支出見表1。
1.2農村收入結構
2006年,全縣農業入口67.050 7萬人,可分配凈收入總額30.103 0億元。其中:農業凈收入20.836 6億元(其中:種植業4.535 1億元,畜牧業5.389 0億元),投資收益642.1萬元,農民外出勞務收入9.202 3億元。
1.3農村自然資源結構
據調查,全縣有農業用地8.297 4萬公頃,其中:耕地4.204 0萬公頃,園地0.193 2萬公頃,林地1.712 2萬公頃,水面0.210 7公頃,其他用地1.977 3萬公頃。
1.4適度規模農戶及農牧企業發展結構
全縣共計20.911 4萬農戶,年產值5萬元以上的農業畜牧業大戶及企業有1 347家。按生產規模劃分:年產值在5~10萬元的有566家,年產值在10~20萬元的有422家,年產值在20~50萬元的有248家,50萬元以上的有111家。按從事行業劃分:種植業73家,畜牧業1 020家,漁業254家。具體統計見表2、表3。
1.5農業產業結構
將全縣農業進一步細化分類,產業結構及排序見表4。
2對農業發展階段的認識
銅梁縣農村現狀與全國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基本相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正在被打破,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勞務收入是農業凈收入的44.16%,在可分配凈收入中所占比例高達30.57%。農民外出務工拓展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自下而上能力得到提高,生活環境也在逐步改變。在農村結束了茅草房居屋時代,小青瓦房也正在被大量的小樓房取代。由于大量農民工的外出使住房和土地等農村資源閑置,為規模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加之新一代農民的成長和農業科技知識的推廣應用,規?;洜I的農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全縣年產值5萬元以上的畜牧業大戶及企業已達1 347家,總規模3億多元,占農業畜牧業總值的17.3%。
從表1和表4分析,銅梁縣畜牧業的年產值和純收入均超過了傳統的種植業,糧豬型農業結構已經被打破,形成了多種產業迅速發展的局面。綜合以上列表來看,糧油產業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份額,但在規模農業統計中卻沒有蹤影,說明糧油產業比較效益低。在農村自然資源不可能增加,人均耕地僅666.7m2左右的現實條件下,僅靠種植糧油作物來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不符合銅梁縣農村實際。解決農村產業不足、經濟增長乏力、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快捷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規模農業,實行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從統計表來看,銅梁縣規模農業產業的產值排序是:水禽、雞、豬、花卉、漁業、蔬菜、藥材、兔、奶牛、茶葉等,這也體現了銅梁縣農業的特色和優勢。
3存在問題
3.1主導產業不明且區域分散
銅梁縣農業產業分布較散,在16個鄉鎮均有一定數量的規模種養殖大戶(企業),還沒有形成產業帶和集中增長區,全縣農業是“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樣樣有,什么都不精;產業過于分散,規?;?、集約化程度不高。442家水禽規模戶年產值已達1.07億元,占2006年水禽總產值的23.33%,是2006年畜牧總產值的8.76%,已基本成為銅梁縣優勢產業,但大部分年產值在20萬元以下,缺乏“蒙牛”、“伊利”那樣的龍頭企業帶動。規模養雞年產值為0.67億元,占2006年養雞業總產值的25.64%,是2006年畜牧產值的5.52%。規模生豬年產值為0.55億元,在2006年生豬總產值中的份額為13.04%,是2006年畜牧產值的4.49%。豬和雞要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化、企業化的產業還有一段路程。對種植業和漁業來說,產業優勢就更不明顯,其適度規模農戶少、產值也不高,單個行業的年產值都在3 000萬元以內,總量也還不到1億,只有花卉、漁業和蔬菜有一定優勢,需要進一步搞好規劃,相對集中、有重點地發展。
3.2企業數量少產值不高,產業拉動作用不明顯
發展產業沒有企業,不按市場規律的公司規則運行是不行的。2006年全縣登記注冊種植養殖企業21家(年產值上1 000萬元僅2家),有幾個規模企業在建。目前農業畜牧業企業管理粗放,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緊缺,制度不健全,程序不科學,難獲預期效益,是現有水平下必須經歷的階段,難以在短期內發揮帶動作用。銅梁縣年產值50萬元以上的規模農戶僅111家,占總規模戶數的8.24%,產值占規模農戶和企業總值的49.7%。對此務必給與高度重視,千方百計實現突破性發展,繼續支持溫氏集團等投資項目做大做強。
3.3農產品專業市場小而少,協會組織紐帶橋梁作用不明顯
目前,水禽、生豬、漁業等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市場,自然形成的場鎮交易規模小,市場影響力和銷售半徑相當有限。全縣有各種協會、專業組織70家,但真正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的是屈指可數,僅班竹漁業協會做了些實事,有相當一部分協會、合作經濟組織電話不通,能接通電話的也是一問三不知,是形式多于內容,根
本談不上在產業發展中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3.4對農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支持不夠
由于部門利益和怕擔責任等因素的影響,“三農”問題的具體支持政策還遠遠不夠,有的難執行,有的根本就是形式。據統計,2006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75.7億元,貸款余額28.5億元。不是企業不需要金融支持,而是程序太多,融資困難重重。由于農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大,投資收益時間長,農業畜牧業大戶融資對金融機構帶來的風險也大,其融資的難度就可想而如了,這就需要調整當前的金融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農村的根本制度是,土地流轉不暢,國土部門規定在農用土地上搞臨時建筑屋用于養殖就屬于改變土地用途,在辦理手續后須每2a交2元/m2的管理費,比租用農民土地的租金還高,這不利于規模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有必要作相應調整。
4建議
4.1建立規模農戶(企業)檔案,摸清家底
銅梁縣水禽、豬、雞養殖基礎較好,尤其是水禽有明顯的優勢,花卉、漁業和蔬菜也有一定的相對優勢。隨著遂渝高速公路的通車,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郊區農業和旅游農業的發展又不可或缺,重慶市區大量農產品需求有著巨大市場潛力,規模農業發展具備諸多機遇。目前,急需要制定規模農戶的標準和登記、報表、統計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在鄉鎮建立規模農戶和企業檔案,在業務主管部門建立適度規模農戶和企業數據庫,以便及時了解發展方向和急需要解決的總是形成縣鄉兩級各負其責的管理體制,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2加大農業企業招商引資力度和對適度規模農業的扶持力度
農業畜牧業的產業升級和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培育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為關鍵,以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延長農業產業鏈為重點,以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為手段,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大力推進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的工業化。農業的產業化必須堅持專業化是突破、規?;乔疤帷I主制是動力的觀念。不能只是一般地抓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關鍵的問題是加強市場需求的調研預測,找準區域優勢選準市場目標,調整農業品種和產品結構,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實行專業化生產,制定統一的科學規劃,相對集中形成規模。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企業,最現實的選擇是增加和發展一批與農產品關系密切的生產企業和加工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扶持措施,要像對待工業企業一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扶持培育力度,落實與工業企業一樣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h、鄉鎮和業務主管部門要積極和企業打交道、善于和企業打交道,結合自身實際培植扶持、及時注冊組建或引進農業產業化企業,為推進農業產業化搭建平臺,促進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
4.3落實農業產業化目標管理責任制
圍繞全縣農業畜牧業的總體目標要求,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制定和完善農業畜牧業的產業化實施方案或考核辦法,將具體的目標、任務量化細化,落實到相關鄉鎮和部門;簽訂責任書,做到有據可查,有章可循,獎懲分明。
4.4千方百計提高村社干部和農民素質
在農村,由于農民知識不足,技術不精,技能不高,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和農民增收。目前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39.4萬人,其中初中以下15.7萬人,占39.9%;初中文化22.4萬人,占56.8%;高中及其以上文化1.3萬人,僅占3.3%。高達96.7%的農村勞動力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更談不上具有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術技能,推行農業產業化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壓力。因此,必須提高認識,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有針對性的做好培訓工作計劃,采取適合農民特點的靈活多樣的工作方式,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種植養殖技術水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好人才和技術儲備。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展望
農業是各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依附的基礎條件,就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情況來看,農業經濟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也是將我國農業發展推向于國際化、全球化領域發展的基本動力,而要想邁開這一步,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能力,科學的管理模式,實踐論證的經驗學,再加上能夠與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的創新精神。而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的問題需要亟待解決。
1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1.1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相關的管理體制不夠完善。一直以來我國所實行的經濟體系都是以原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這種經濟管理體系的適應性比較弱,對現階段農業市場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發展很難適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經濟管理的指導水平,進而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影響。經濟管理機制作為農業發展中規范生產、經營模式的關鍵,一旦在這方面存在不完善的現象,就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經營等方面存在不協調的問題。1.2農業經濟管理重視度不夠。雖然農業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各地政府所重視的對象,并且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與經營效益,不斷出臺各種新規與政策,以滿足農業發展需求,并對相應的經濟管理提出不斷優化與創新的要求。而這些政策、規定、要求只是流于一種口頭傳達的形式,在實際農業經濟管理中,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并沒有正確的理解與重視。這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中仍存有傳統的管理理念,僅適用于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中,沒有正確的認識到在社會進步、經濟進步的同時也需要管理理念的進步,認為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經濟發展之間并無太大關系,只要提高生產力度就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其不然經濟管理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3管理人員沒有較強的執政能力。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實現是建立在相關管理人員的執行能力基礎上的,而由于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的相關管理人員對工作的重視度不高,在管理方面的執行能力比較差。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相關專業知識掌握較少,對管理理念認識不足,管理知識體系過于陳舊,管理制度沒有有效落實,制約農業經濟發展,這些都是管理人員執行能力不高、行政管理意識不強的主要體現,以此,加強管理人員執政能力非常重要。
2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
2.1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已經進入到我國各個領域中,并在各領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果,在信息化管理下,能夠促進各行業生產規范、經營科學、效益提升,當然,將信息化管理應用于農業經濟管理中,也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信息化管理是農業經濟觀未來發展的走向,加強對信息化管理的重視,注重信息化管理的應用,進而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為未來發展奠定科學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不僅能夠使得管理制度更為完善,還能夠促進農業技術更加先進,將農業科技成果逐漸引入到農業生產力中,作為重要的應用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經濟管理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管理水平也會得到明顯的進步,可見,信息化管理在農業經濟管理與經濟發展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更需要管理人員正確的意識到,引進信息化管理是滿足時展的需要,更是滿足農業經濟管理與社會結構、經濟市場、全球化進程的需要。2.2管理產業化。農業發展是我國產業化發展中的重要組成結構,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的建設,實現專門的農業產品基地,提高相應的建設規劃水平,并以國家相關部門所出臺的相關政策最為基礎,創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隨之也成立了許多服務中介組織,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礎上,農業經濟產業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提高了農業市場化。農產品基地逐漸增多,生產變得標準化,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有更多的農民加入到企業中,不但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3管理體制的不斷創新。為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需求,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其必要條件,使其跟上時代以及社會的發展,掃清農業經濟發展路上的障礙,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因此,要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政府和國家也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國家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加大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斷開發先進的農業技術,適當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增強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等等,最終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3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措施
近年來農村因為財務方面管理不規范導致明顯與其發展農業經濟不想融合,所以我們要盡快實施規范化管理,提高財務處理方面的知識與規范化財務管理組織形式、管理內容和管理方式都隨著農村稅費改革而相應的發生變化,農村財務管理需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必須加強規范化管理,不斷改進,不斷提高財務上的質量。首先,要把財務管理公開來看:統一規定具體日期為公開日;其次,則到問題應隨時公開;二是要要求公開的地點要求各個村在交通重要的地方或者人多的地方設立固定的公開欄;三是規范各個步驟及公開步驟每筆經濟都要經負責人嚴格把關來負責,一定要按照事先說的好的規章制度來辦事,不能詢私舞弊,根據對征用農村占地及補償費用支付、管理和使用情況來進行深入的調查,檢查出哪里存在問題,并制定整改措施。其次,是審計集體資金的工作是有質量上的保證要針對有些不能及時發現問題的地方,農村各部門要制定一系列的規章來盡快更改對財務方面的資金管理要進行專項審計,找出不規范的地方,急結好的經理來推廣給大家,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與此同時所有財務上的制度都要符合法律上的規定。最后,嚴格解決村級費用的問題明確專項資金管理的條例,規定由誰來設置村戶頭,撥付到哪里都要有人來統一管理,不能交別人代管對資金一定要嚴格采取有效規范的管理,這樣不但能保證資金的安全還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使資金能夠在有限的數量里發揮到最大的功效。
結束語
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更關系到農民的自身利益,文章主要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找出了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為農業經濟管理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崔曉琳.美國、加拿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世界農業,2016(8).
[2]劉喜江.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5(24).
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支撐,是農業現代化建設主要內容和重要標志,一個國家的農業是否具備了現代化,其關鍵就在于這個國家的農機是否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當前,我國的農業已經進入到了以工促農,城鎮帶動鄉村的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進行農業轉型十分重要,需要我們加快對農業進行改造,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為此,我們需要明確農業發展的重點,研究好農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不斷加快對現代化農業機械的研發力度,不斷提升農業機械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對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1 臨沂市農業機械發展現狀分析
2014年,全市農機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農機辦的領導下,以黨的十重要精神為指針,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過千億、翻三番”的奮斗目標為統領,以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中心,以“4436”農機工程為重點,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使全市農機化事業繼續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首先,農機裝備水平。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53萬千瓦,比2002年增長了3.6%,平均每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0.65千瓦,全省排列第五名。農用拖拉機30萬臺,增長7.7%,全省排列第一名;各類配套農機具45萬臺套,增長7.1%,配套比1:1.5,全省排列第一名,增長幅度均高于往年;其次,農機作業水平。全市機耕作業面積達到600多萬畝。機播面積達到300萬畝。小麥生產過程中的機耕、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85%、80%和80%。節水農業、設施農業和水稻、花生、秸桿綜合利用、大蒜、薯類及蔬菜冷藏等多項機械化技術的開發研制、試驗示范和普及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機運輸、機械灌溉和農副產品加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市70%以上的農業勞動量已由機械承擔;再次,農機管理水平。通過加大農機行風建設力度,深入開展拖拉機專項整治、農機市場秩序整頓和“文明監理、優質服務”等活動,使全市農機執法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累計拖拉機掛牌達到70%,年審達到59%。駕駛員累計發證達69%,年審達72%;最后,農機經濟效益。全市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50.7億元,比2002年增長49.1%,其中,農機作業收入達到47.1億元,增長68%。民營農機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全市農機戶發展到31萬戶,比上一年增長6.6%,經營總收入43億元,占全市農機經營總收入的84.8%。
2 臨沂市農業機械發展趨勢分析
現階段,臨沂市農業機械已經發展了包括小麥收割、玉米收獲、土地旋耕、翻耕等多種農機品種,就這些農業設備的技術性能和工藝水平來說,國際上先進生產和制造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F階段,臨沂市農業機械多數以小型農機為主,還遠遠不能夠滿足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需求,一些農業機械研究和開發部門的研發能力依然比較薄弱,隨著農業現代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的程度會越來越高。今后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主要是以良種、良法相配套為主要切入點,以節約能源、水源和土地等綜合資源利用技術為發展重點,突出節約成本和增加效益的功能,積極推廣機械深耕,復式整地、精良播種、化肥深施、節約灌溉以及秸稈粉碎還田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將緊緊圍繞提高糧食單產、降低生產成本和促進農業基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積極發展和普及適用的的農業機械。重點發展好大型收獲機械、整地耕作機械、播種機械、田間管理機械、畜牧業機械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機械等。
2.1 農業機械向著綠色產品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在進行各種生產和制造過程中都對資源進行過度的消耗,并對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造成嚴重的影響。現階段,環保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高度持續關注,社會對會產生有害物質的機械設備的顯限制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在農業機械研發過程中,生產出那些對環境污染小,功率大的新型綠色農機設備就成為當下農業機械化發展迫切需求。因此,為了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就需要在農業機械設計、制造、運輸以及操作使用過程中,以對環境造成的最小影響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原則,將綠色制造和生產技術引入到農業機械產業中,從而生產出新型的綠色農機產品,這已經成為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全新經濟增長亮點。
關鍵詞:水資源;農業節水;節水技術;發展趨勢
1 農業節水的重要意義
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是人類社會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水資源年徑流量僅為27110億m3,人均年徑流量僅為2151m3,還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尤其是我國的北部地區,人均年徑流量僅為750m3。在我國,農業用水長期占用我國總用水量的70%以上,所以農業用水的狀況直接關系國家的水資源平衡。2000年,我國農業用水消費(包括作物種植、動物飼養、飲用水和其它用途用水)為3076億m3,占總消費量的74.1%。盡管中國工業和居民用水增加迅速,但農業用水在長時間內仍然是水資源的最大用戶[1]。
由于農業用水量大,農業節水就顯得尤為重要,發展農業節水,有助于實現我國的水資源安全,促進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態系統平衡。農業節水不僅僅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我國農業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嚴峻形勢的外部需要。所以,農業節水是未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是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2]。
2 農業節水技術的發展歷程
水資源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農業節水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初就開始關注農業節水問題,并開展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從而形成了今天完善的節水政策,開發了先進的節水技術[3]。受限于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中國農業節水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最初主要發展了渠道防滲技術。20世紀70年代末又開始了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噴灌技術。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到21世紀后,國內的農業節水事業蓬勃發展,2002年中國噴滴灌面積已經達到27520km2[4]。相比發達國家的農業節水水平而言,我國的農業節水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在節水技術、節水政策、管理水平等方面還有許多需要借鑒和提高。
3 我國農業節水的主要技術手段
農業節水以高效用水為核心,包括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農業節水既包括灌溉農業,又包括旱地農業;農業節水涉及到作物生理學、農作學、灌溉工程學、土壤學、水文學、經濟學乃至社會學的范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建立在農業節水綜合理論體系上的綜合技術。目前,我國農業節水領域的主要應用技術包括水源節水、輸水過程節水、灌溉過程節水、田間節水等技術。
3.1 水源節水
一般意義上的節水指輸水和用水過程的節水,但拓展農業用水范圍,開發新的農業水源,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減少農業用水量,達到農業節水的目的。
3.1.1 雨水的集存灌溉技術。在我國,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一半以上的國土面積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小,且地表徑流、地下水資源匱乏,供水矛盾突出。通過將雨水積蓄起來進行農田灌溉的方法,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和用水困境。集雨灌溉系統一般包括集雨系統、凈化系統、存儲系統、輸水系統、灌溉系統等。通過建設收集凈化系統和水窖、溝渠等基礎設施,將雨水收集于水窖或澇地內。在缺水季節,除了可以解決人、畜生活飲用水外,還可以將剩余的蓄水通過先進的灌溉技術發展庭院經濟作物[5]。
3.1.2 污水灌溉技術。污水灌溉是采用經處理并達到灌溉水質標準要求的污水為水源,可以是生活污水,也可以是工業污水,但工業污水一般需要對其中的重金屬等有害組分進行處理,以防止污水對農作物產生不良影響。由于不同來源的污水成分差異很大,某些工業廢水中的有害組分多,如鎘、砷、汞、鉻、鉛等重金屬含量高,所以,污水灌溉技術的核心就是要控制污水水質,嚴格把關,確保污水灌溉發揮積極作用,在整個污水灌溉技術中。由于我國水資源日益緊缺,污水來源日益廣泛,針對特定有害物質的監測手段、去除方法都需要繼續深入研究[6]。
3.1.3 微咸水灌溉技術。在一些淡水資源匱乏,地下咸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采用微咸水灌溉技術可以緩解農業用水的緊張程度。微咸水灌溉主要取決于咸水中鹽分的含量及成分,此外,氣候、土壤特性、作物種類及品種、灌水方法、灌水時間等對灌溉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微咸水灌溉適用的灌溉方法主要是地下灌溉、滲灌,對于地面灌溉,需要采取特殊的農藝技巧,方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另外,與淡水的輪灌、混灌等技術也可以較好的緩解微咸水灌溉的不良影響[7]。
3.2 輸水過程節水技術
在田地的輸配水水利工程中,主要依靠渠道進行輸水,所以發展渠道節水技術是實現渠道節水的關鍵。而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傳統的輸水渠道的滲漏損失嚴重,對于傳統的土質渠道而言,一般從取水處取水經渠道到田間進水口這個過程,約有50%的水量損失掉了。所以加強渠道建設和管理,采用渠道防滲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渠道水量損失。渠道防滲技術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通過增加渠道襯里、管道輸水等簡單技術來實現大量節水的目的。
各國的實踐證明,襯砌渠道是控制滲漏損失的最有效途徑,采取襯里防滲技術措后,可使渠道滲漏損失減少一半以上。在輸送一定流量時,襯砌渠道的斷面更小,可以減少渠道占地。另外,襯砌還可以防止渠底和渠坡的沖刷,從而減少維護費用,發達國家采用襯砌技術后渠道水利用系數高達 0.8~0.9以上。對于小型渠道或井灌,可以考慮用管道代替渠道,同時減少滲漏和蒸發的水量,從而大大減少輸水損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另外,管道輸水還具有節省溝渠占地、縮短灌水周期等優點。井灌區采用低壓管道輸水,可以節水20%~30%[8]。
3.3 灌溉過程節水技術
灌水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灌水均勻度和田間水量損失大小。目前采用較多的節水型灌水方法有以下幾種[9]。
3.3.1 噴灌技術。噴灌技術是目前世界上的最為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其技術原理是通過加壓將水通過管道送到田間,再經噴頭噴射到空中,從而將水均勻的灑落在田間達到灌溉目的。此辦法可以較好的控制灌溉水量,減少大水漫灌形成的地面徑流和地下滲漏,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30%~50%,而且灌溉均勻、質量高,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減少占地。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已經推廣了噴灌技術,且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3.3.2 微灌技術。微灌的作用機理是通過低壓管道系統以及灌水器,把農作物所需的養分直接地運輸到農作物周圍的土壤里。由于微灌技術直接將水輸送到植物根部的土壤,相比較噴灌而言,可以有效降低蒸發損失,故其節水效果更好。微灌按灌水器及出流形式的不同,主要分為滴灌、微噴灌、滲灌等。
3.3.3 節水型地面灌溉技術。傳統的地面灌溉方法,如畦灌、溝灌、塊灌、漫灌等方法耗水量大,且灌溉效率較低,灌水不均勻,容易造成嚴重的深層滲漏和無效排水。而節水性地面灌溉技術的節水措施包括:①水平畦田灌;②小畦灌;③細流溝灌;④波涌灌;⑤膜上灌。通過此類方法的實施,可以有效的控制灌水量,且這些節水手段技術簡單,投資低,易于操作,容易大范圍的推廣使用。
3.4 田地用水、保水的節水技術
3.4.1 種植節水作物或節水品種。不同的作物和品種對水分的利用率差異很大,因此可以根據區域和種植區的實際情況,選育和選用節水品種,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農田整體水分利用效率。當前,利用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來節水、抗旱等品種是現代作物育種的一個新方向,也是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重要措施。
3.4.2 保水技術。在我國,施用有機肥、深耕細作是傳統農業的習慣做法,而這些做法均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通過使用地膜、秸稈覆蓋等手段,有效的減少水分蒸發,另外,一些化學保水劑的開發和使用,通過促進根系生長,減少蒸發等都可以起到保水節水的功效。
4 我國農業節水的發展趨勢分析
由于我國水資源匱乏,耕地面積大,且近年來水污染問題嚴重,農業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過各種節水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實現農業節水的目的,是今后及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目前,我國的農業節水距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主要特征表現在一些節水技術和設施都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逐步發展起來的,而缺乏原創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一些節水技術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缺乏對節水技術深層次的理解和研究,缺乏對技術的優化和深入開發能力。
所以,今后的農業節水應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廣泛的開展節水高新技術研究,從水源、輸水、灌溉、田間保水等方面著手,擴展農業用水來源,減少輸水損失,提高灌溉效率,同時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提高田間水利用率,提高農業節水技術的整體水平。通過對農業節水關鍵問題的研究,選擇一批現代農業節水技術領域的重大技術要點和難點,集中力量突破,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節水的技術進步,保障農業用水安全。
5 結論與建議
我國人口多,糧食安全關系著國家穩定,農業節水對于我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我國的農業節水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相比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農業節水技術仍然比較落后。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利用污水、雨水、咸水灌溉,采用渠道襯里,新型灌溉手段等節水技術在一些缺水地區的推廣也起到了相當好的效果,而這些技術手段還需要加大推廣力度,各個地區都應該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選用恰當的節水技術,保障節水與農業增收、農作物品質、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隨著技術進步和發展,拓展農業用水來源,減少輸水損失,提高灌溉效率,同時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提高田間水利用率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對農業節水高新技術的加大投入,是未來我國農業節水需要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韓洪云.21世紀中國農業水資源利用[J].農業經濟,2002(11)
2 論節水農業的戰略地位,趙競成,吳玉芹,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1 年
3 王磊,農業節水的世界經驗[J].農經,2011(2)
4 韓青.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的經濟分析[A].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5 陳倩,曹優明,王秀茹.雨水集流灌溉在農業示范區的應用[J].湖南農業科學,2011(9)
6 楊飛,蔣麗娟.淺議污水灌溉帶來的問題及對策[J].節水灌溉,2000(2)
7 王衛光,王修貴,沈榮開等.微咸水灌溉研究進展[J].節水灌溉,2003(2)
8 王偉,王美娥.當前節水灌溉形式及主要技術措施[J].河北農業科學,2011(2)
9 楊,鄭天賦,洋.加強農業節水技術應用促進農業生產穩步提高[J].吉林農業,2011(7)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327;F20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2809-04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E Yan-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Shaanxi,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它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的優勢,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與經濟兩方面的良性循環以及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1]。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1生態農業經營的具體形式
我國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是在現代農業的生產實踐中為適應地方生態環境條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資源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眾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經營形式[2-7]。
1.1傳統生態農業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在生態農業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臺田―魚塘模式、山區模式、庭院經濟模式、水田農業等多種模式,各種模式各具特色,有著明顯的地域性。
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區,因常年積水形成漬澇。當地勞動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在低洼的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養魚,基上種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等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水陸共生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
1.1.2臺田―魚塘模式在黃淮海平原的低濕地區,地勢低平,漬澇嚴重。當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濕地的治理模式,即“臺田―魚塘”模式:在低洼處開挖魚塘蓄水養魚養鴨,栽種水生經濟作物;在稍高處構筑臺田,在田地里種植糧、果、棉和飼料作物,養殖禽畜。這種模式,使臺田和魚塘相互促進,實現了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
1.1.3山區模式在地形海拔差異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的山區,當地的人們充分利用這種“立體氣候”資源,合理布局農、林、牧、副、漁業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有山區特色的立體式生態農業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區,出現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庫里養魚養鴨,谷底平地種糧食作物,從山麓到山頂分別種植亞熱帶水果、毛竹、茶葉和發展材用林的經營方式。這樣的立體布局,既發展了生產,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區農業走上了良性發展循環的軌道。
1.1.4庭院經濟模式農戶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陽臺、屋頂等進行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經營。如四川省彭縣楠木鄉的一農戶,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個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溝相通,在池內放養了2 000多尾魚苗,池上擱雞籠養母雞,雞糞落入池中作為魚的部分餌料,雞籠之上再搭個葡萄架給雞群遮陰,這樣獲得了蛋、魚、葡萄“三豐收”,使庭院經濟成為了家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1.5北京“留民營”模式北京市大興區留民營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態農業新村,該村以秸稈、米糠、麩皮等作飼料搞養殖,牲畜糞便和部分秸稈再送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作生活燃料,沼氣池的廢渣送回魚塘或送至農田。這樣,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增加了農田有機質的含量,實現了區域化種植、規?;洜I、清潔化生產的良性循環。
1.1.6“水田農業”模式典型的有在廣西與浙江中南部等地區形成的稻―萍―魚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壟,壟上種水稻,壟下水中養萍養魚,形成了立體的農漁業的生態結構模式。
1.1.7“蔗田農業”模式廣西等南方省區是我國主要的甘蔗產區,在甘蔗苗期套種大豆、西紅柿、茄子、綠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間種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熱資源來發展農業生產。
1.1.8“果園農業”模式以果、瓜、豆、菇為主體,種養結合,多層次利用土地空間。例如,葡萄園內套種大豆、黃瓜并養蜜蜂,可以明顯提高作物產量。因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葉,還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黃瓜苗會分泌葫蘆素、九碳鏈等化學物質,對葡萄常見病蟲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則能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
1.2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在傳統生態農業發展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又發展起來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態農業模式,諸如北方的“四位一體”模式、南方的“豬―沼―果”模式、西北內陸地區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屬于新型生態農業的范疇。
1.2.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它是一種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它結合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的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故被稱為“四位一體”模式。
1)具體形式。在一個150 m2塑膜日光溫室的一側,建一個約8~10 m3的地下沼氣池,其上建一個約20 m2的豬舍和一間廁所,形成一個封閉狀態的能源生態系統。主要技術特點是:溫室內豬圈舍的溫度在冬天可提高3~5 ℃,為禽畜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使豬的生長出欄從10~12個月縮短為5~6個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飼養量可增加。而飼養量的增加,又為沼氣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豬舍下的沼氣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陽熱輻射而增溫,可解決北方地區在寒冷的冬季產氣難的技術難題;同時,豬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溫室內的CO2濃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溫室內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條件,蔬菜的產量可獲增加,品質也有明顯提高,成為一類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
2)經濟效益。①蔬菜增產,如冬季黃瓜、茄子1 m2可增產2~5 kg,增收5~6元,溫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過千元;②每年均可節省化肥開支約200元;③溫室育豬比常規養豬可提前150 d出欄,每頭豬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氣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節電60元,節煤130元。
3)社會效益。①改變了北方地區半年種田半年閑的習俗,也改變了冬閑季節“男打麻將女玩牌,鄰里吵架合不來”的陳風陋俗,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②農村庭院整潔有序,完全改變了過去那種“人無廁所豬無圈,房前屋后多糞便,燒火做飯滿屋煙,雜草垃圾堆滿院”的臟亂差的面貌。
4)現有規模。“四位一體”模式在遼寧等北方地區已推廣達21萬多戶。
1.2.2南方“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這是一種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1)主要形式?!皯艚ㄒ豢谡託獬?,人均年養兩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
2)經濟效益。①用沼液加飼料喂豬,豬可提前出欄,節省飼料20%,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激發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②施用沼肥的臍橙等果樹,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長量高0.2 m多,多長5~10個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顯增強,生長的臍橙等水果的品質提高1~2個等級。③每個沼氣池還可節約往年準備柴禾的砍柴工150個。
3)現有規模。該模式在我國南方得到了大規模推廣,僅江西贛南地區就推廣達25萬戶。
1.2.3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是為解決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用水問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而研究推廣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
1)具體形式。每個農戶建一個沼氣池、一片果園、一個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間看營房。實行廁所、沼氣池、豬圈三結合,圈下建沼氣池,池上搞養殖。除養豬外,圈內上層還可放籠養雞,形成雞糞喂豬、豬糞入池產沼氣的立體養殖和多種經營系統。
2)特點。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體系。
3)經濟效益?!耙粌?、二少、三增”,即凈化環境、減少投資、減少病蟲害;增產、增收、增效。每年戶均可增收節支2 000~4 000元[8]。
2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基本特征
各地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著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的一條根本“軌跡”,那就是使農業生產經營向著有利于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都具有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幾個基本特點。
2.1綜合性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2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根據本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各異的情況,充分吸收當地的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2.3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的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2.4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
3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趨勢分析
生態農業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自然農業、有機農業、持久農業、生物生態農業等都屬于生態農業的范疇,其指導思想都是用生態學原理指導農業生產,使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提出將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并進行了廣泛實踐。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對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十五”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的系列生態示范創建體系。“十五”期末,國家共批準528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其中233個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有150余個市(縣、區)開展了生態市(縣、區)創建工作。生態農業經濟效益顯著,據初步調查,各地開展生態農業試點后,糧食總產量平均增幅15%以上,單產較試點前增長10%以上,分別為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糧食比試點前增加21.4%[9]。
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優化,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主導。遵循我國過去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發展軌跡,可展望出未來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及重點領域。
3.1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生態農產品可以解除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這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大市場動力。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統計,2005年該中心新認證企業1 839家,產品5 077個,截至該年,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總數達到了3 695家,產品總數達到了9 728個。在綠色食品發展的推動下,有機食品發展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2005年新認證有機食品企業208家,保持認證企業198家,保持認證率87%。企業總數達到了416家,產品總數達到1 249個,實物總量66.9萬t。在消費需求的拉動下,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初具雛形,一批以綠色食品生產為主導的生態農業企業逐步壯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產值超過了
5 000萬元的企業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占申報企業總數的18.4%;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92家,占33.3%[9]。有關專家指出,生態農業將成為21世紀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3.2生態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等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通過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兩者在概念和內涵上是相輔相成的,生態農業實質上是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堅持發展與保護同步,充分利用本區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3.3更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
我國生態農業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術體系,但這一體系基本是對以往技術的整合。今后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應圍繞可持續農業體系的發展,鞏固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應加強農業生態技術應用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未來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3.4生態農業建設的標準及認證將進一步統一
為了指導我國生態食品的發展,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今后我國一方面應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和環境友好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應加強生態食品標準與國際相關標準的協調與統一,以削弱和淡化國際標準歧視所產生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帶業的影響。
總理曾指出:“21世紀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歷史階段,現代化農業應該是高效的生態農業”。實踐證明,生態農業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它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世界范圍內對于能源危機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普及和增強,生態農業乃至生態經濟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引導世界經濟向資源節約和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福龍.看,他們的生態農業試驗[J].世界博覽,2010(12):56-57.
[2] 郭從友. 鴨稻上市,喜看生態農業又歸來[J]. 工會博覽,
2009 (1):70.
[3] 潘虹.“樂和家園”生態農業分析[J].企業導報,2010(2):96.
[4] 雷和濤,廖允成.淺析楊凌生態農業科普旅游開發[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2-105.
[5] 徐文輝,莊麗麗,陳快快,等.義烏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J].中國城市林業,2009,7(3):19-21.
[6] 謝藝,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護區庭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效益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5):146-149.
[7] 董田春,漆建忠.榆林沙區生態農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1999(9):58-61.
關鍵詞:農業產品;市場營銷;批發市場
國外農業營銷的先進觀念引入我國,農戶、農產品企業、合作社等的營銷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開始研究市場,開始運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等,至此,農產品的發展進入了市場營銷的新階段。
一、我國農業產品的營銷特點
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產品的營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農產品交易市場發展迅速,形成了各類專業市場,分布廣泛。改革開放初,全國農產品交易市場僅有2385個,1990年時為9750個,其后,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2.3%,至2001年,我國農產品市場數量發展到了27167個,并且農產品市場的類別繁多,門類齊全,包括糧油市場、干鮮果品市場、水產品市場、蔬菜市場、肉食禽蛋市場等,其中部分市場的年成交額達到了億元以上,規模較大。當前,全國主要農產品產區,基本都建立起了農產品交易市場,并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完善相關市場功能。
第二,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營銷體系,并向周邊輻射,以構建全國統一開放的、覆蓋產地與銷地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農產品流通市場渠道。在農產品交易市場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攤位制為主。大部分農產品是以生產者―批發商(可以有幾道批發環節)―零售商―消費者的營銷模式進行流通的,而農業中介組織的蓬勃發展為實現農戶與市場間的聯結,推動農業市場化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為農產品銷售的渠道迅速發展起來。90年代初期,超級市場作為現代零售市場的一種營銷業態,被引入我國,并很快發展壯大,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與全國各地的農業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然后直接向其進貨,這樣,不僅縮短了流通的過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價菜價格還優于農貿市場。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農產品交易市場批發、零售等環節的職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點,如舒適的購物環境、標準化的服務、科學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譽等,使其成為農貿市場有利的競爭對手。
二、我國農產品的發展趨勢分析
第一,加大對農產品營銷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在更高層次上建設完善的營銷體系。在下一個階段,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戰略規劃,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著力提升市場質量的關鍵點上,爭取在更高層次建立起全新的農業營銷體系。
首先,對各級農產品市場進行統籌規劃,根據營銷現代化、市場化的要求,改革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戰略布局。其次,重點加強各農產品產區批發市場的建設,提高生產區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產地市場體系。同時,通過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發達的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完善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政策,有效聯結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集散市場,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產品的快速集散,保證供應。再次,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網絡營銷的建設。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套設施,包括農產品實時監測系統、市場結算系統、質量安全檢測系統以及交易信息網絡平臺等。
第二,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注重提高質量與服務水平,實施營銷品牌策略。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優質的品牌對于促進產品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僅體現在它的外在符號、社會信譽上,更表現在它優良的產品質量與服務上。因此,實施農產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設,更要著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相關服務,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
第三,積極推動發展農產品營銷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要積極鼓勵發展農產品營銷組織,包括農業生產合作社、大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各種營銷專業人員等,將農產品與市場有效聯結起來,縮短農產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農產品營銷的專業經紀人,以現代的市場營銷理念對農產品營銷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及實施,推動農業營銷的發展,將農民引向大市場中,實現農產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對農產品營銷的政策支持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在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化發展,充分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調節農業經濟的同時,各級政府也應發揮自身作用,提出相應政策措施,完善市場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如采取補貼等財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節性農產品的流通,為農產品營銷構建一個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其次,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時完善相關法規,規范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行為,保護農業生產者及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將農業營銷活動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合理推進。再次,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與監測標準,把產品安全與質量合格擺在突出位置,向市場提供優良的產品,以樹立良好的品牌信譽與形象,這也是成功實施品牌策略的關鍵所在。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逐漸深入,國家為農產品的營銷創造了越來越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自我創新、自我完善,推進農業產品營銷能力的健康發展,逐步實現市場化、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紀寶成,呂一林.市場營銷教程(第四版)[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農業發展水平;灰色關聯度;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3,F30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4-6197-03
國務院于2011年10月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文件的形式明確地提出了“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戰略。2012年11月,黨的“十”閉幕后,國務院正式批復了《中原經濟區規劃》,對河南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
如何能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開展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是當前面臨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又要保護和改善農業資源生態環境,從而滿足當代和今后世世代代的需求,達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需要構建適當的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對經濟區內主要城市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正確的評價和分析,為制定合理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戰略規劃提供依據。
1 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
2 農業發展水平灰色聚類計算
2.1 灰色關聯度算法
2.2 聚類分析算法
1)確定對象(就是數據集中的每個數據點)之間的相似性,實際上就是定義一個表征對象之間差異的距離,最經常使用的就是歐氏距離、馬氏距離等[3-5]。
2)利用指定算法計算聚類樹或聚類圖,常用的算法有最短距離法、最長距離法、平均距離法、質心距離法、離差平方和距離法等。
2.3 計算結果
根據2.1給出的灰色關聯系數和關聯度算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和歸一化處理之后,在各級指標權重相等的情況下計算出18個城市各指標與評價標準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排序結果見表2。
接下來以表2中計算出來的關聯系數為樣本,首先計算出各個關聯系數的歐氏距離,然后采用平均距離法作出18個城市聚類圖(圖1)。
3 結果分析
第一類城市為傳統的農業大市,行政區域面積較大,農村人口較多,耕地面積較大,在9項農業發展水平指標中,均有1或2項居于領先地位,因此綜合排名較為領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丘市機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說明機械化程度還不高,在這方面有待加強;5個城市的農村用電量排名均相對靠后,但農產品加工機械排名稍微靠前,說明這5個城市的農村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還沒有形成規模,小型和微型加工廠較多,大型加工企業較少,在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同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這5個城市雖農業發展水平排名較高而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名并不十分靠前的原因。因此這一類城市今后還需要在提高農民人均收入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實現既增產又增收。
第二類城市農業發展水平處于中游地位。該類城市中的鄭州市為河南省的省會,雖然農業發展水平不算太高,但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卻是排名第一位,充分證明了省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強大;該類城市中的其他城市,具備了沖擊一類農業發展城市的能力,但還有一定距離。
第三類城市中的鶴壁市、漯河市、三門峽市、濟源市等城市,雖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如鶴壁市的煤炭礦產工業、漯河的食品和飲料加工工業、濟源市的鉛鋅深加工工業、三門峽的有色金屬工業等,但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進度都相對較慢,各項農業發展水平指標均處于較為靠后位置,需要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加大發展力度。
參考文獻:
[1] 崔和瑞.河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8(12):103-105.
[2] 彭 素,胡新艷,羅必良.“農業強省”的綜合評價:以廣東為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2(1):59-67.
[3] 鄧聚龍.灰色系統基本方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7.
[4] 鄧聚龍.灰色系統理論教程[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5] 劉思峰,謝乃明.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6] 張鳳太,蘇維詞,張吉偉.重慶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水平聚類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7,23(2):18-22.
[7] 馮光惠,尚愛軍.陜北風沙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的評價及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8):973-975.
[8] 徐中民,張志強,程國棟.可持續發展定量研究的幾種新方法評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10(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