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25:06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和工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生物工程畢業設計(論文)多元化
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學計劃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占用一個學期,達大學教育階段的八分之一。這一教學環節能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資料、使用各種工具書、應用計算機、外文翻譯、工程設計與科技論文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調研能力、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時通過畢業答辯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材料組織能力、講演與口頭表達能力、反應敏捷能力。東北電力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的教師經過多年的教研總結出:這些培養目標僅靠在校園里苦讀書本、紙上談兵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要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學生就業的機會,只有到社會實踐中去,走學科交叉、產學研合作辦學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畢業設計(論文)模式進行個性化培養
將參與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分為考取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型、簽約就業型和自主創業型三類。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指導教師有針對性開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并結合自己的畢業去向選擇合適的畢業設計(論文)題目;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出新穎創新的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由專業教師把關審題;也可支持學生到就業單位或實習實訓基地做畢業設計(論文),可使學生受到正規的科技開發訓練,熟悉未來工作單位的環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學生向工程技術人員的角色轉換;支持學生參與大學生"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自主開放型"實驗項目的研究,參加大學生節能減排等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為日后的就業、創業和研究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支持考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提前進入研究生課題的研究。這些措施能極大地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對增強我校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建立和完善獨具特色的多元化畢業設計(論文)聯合指導企業基地
積極探索與企業聯合開展科學研究、產品開發、共建研究等產、學、研合作模式,企業借學校人力資源進行研發工作,學校利用企業條件培養人才,互利互惠,建設一批工程實踐基地,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學生作為生力軍,直接參與工藝設計、產品研制、科技開發工作,鍛煉了學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處各大類企業門類齊全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吉林省,有優越的校企聯合優勢和校企合作傳統,同時,各企業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很多是我專業的畢業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畢業設計(論文)聯合指導企業基地,在培養一批校外兼職指導教師同時,也解決了教學設施和工程訓練場地不足及到企業實習只能以參觀形式進行的困難,為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撐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實效顯著的校內工程訓練基地
利用校內資源條件,發揮學科優勢,依托我院學生科技園、應用化學特色專業、省水處理實驗中心組建了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校內工程訓練基地,為畢業設計(論文)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對校內指導教師進行工程實際能力再培訓,增強題目的工程實用性
近幾年,我專業引進了一批青年教師,他們的學歷高、綜合素質高,但沒有工廠企業工作的經歷,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師在學生到單位進行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也下到企業鍛煉,親身體驗工程實際和生產管理運行過程,積累工程經驗,既可提高他們的理論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同時,也能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強的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
針對不同方式的畢業設計(論文)情況,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要求及聯合指導協議書等教學文件,以保證畢業設計(論文)的有序進行。為考核學生的培養效果,制定了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提出了評價的操作及過程控制方法。在畢業設計(論文)中實行10~15%的末位復審制,保證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學科交叉、產學研結合"畢業設計(論文)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它是教師的一種自覺需求,教師既可以尋找科研立項課題,也可為企事業單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學習生產新技術,反過來又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最終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更加廣闊的空間,有利于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形成。
這種模式也是學生渴望的,學以致用,用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一方面考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提前進入研究生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我專業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申請校級、市級、省級乃至全國的自主創新科研項目,參加大學生節能減排等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委托的課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學生真題真做感興趣,更易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培養合作和團隊精神,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也能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及時與優秀學生簽訂就業協議,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進人才的可靠性,節省了培訓費用。
通過這種模式的實踐有效地緩解了我們專業實驗資源不足的問題,充分利用企業或科研院所的實驗設備作為學生畢業設計(論文)實驗的有益補充,能有效地緩解學校因擴招而造成的資源緊缺的狀況,提高了企業與科研院所實驗設備的使用價值。
三、結束語
這種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有利于造就優秀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專業的教學質量,是我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綜合化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冀滿祥.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控制的實踐與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142-143.
[2]李衛祥.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探索[J].太原大學學報,2005,1(6):59-61.
1.中國化學論文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項目地域分布的比較研究
2.化學論文中表格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合成類化學論文前言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4.合成類化學論文摘要的基本標準及其審改實例
5.合成類化學論文題名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6.科技文獻檢索與化學論文撰寫
7.如何撰寫分析化學論文
8.提高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
9.課程論文在公安基礎化學教學中的實踐
10.化學論文中幾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論文的學科知識流動網絡的特征分析——以“藥物化學”學科為例
12.2002~2012年我國化學類高被引論文分析
13.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論文設計競賽的實踐與研究
14.醫用化學論文寫作的實踐教學
15.30種化學類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研究
16.千名醫學家推薦最新七大生物化學論文
17.課程論文與化學專業實驗一體化教學探索與實踐
18.淺談化學專業英語論文寫作
19.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實踐
20.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的統計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學課程論文評價中的應用
22.縮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實踐——以《化學學報》為例
23.指導教師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中的指導作用
24.物理學、化學論文的特點及寫作要求
25.促進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幾點思考
26.美國化學鍍鎳年會論文綜述
27.高被引論文的參考文獻特征研究——以化學領域為例的實證分析
28.物理學、化學論文的寫作特點和要求
29.廣東省舉行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
30.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畢業論文化學實驗的綠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概況
32.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在陜西臨潼召開
33.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和改革措施
34.電子期刊庫對于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的文獻保障狀況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化學學科用戶近五年SCI收錄論文為例
35.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控制的探討
36.試析化學類論文英文摘要特點
37.化學類論文圖形摘要的主要類型及設計技巧
38.諾貝爾獎與科學家論文數量、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基于2000-2010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獲獎者的實證研究
39.化學基礎研究論文的引文統計與評價
40.我國化學論文產出的科學計量分析
41.農科院校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42.2000~2004年SCI-E收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論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論文英文標題詞匯特征對比分析——以化學類為例
44.國外新發表的皮革化學論文
45.綜述論文在化學期刊中的作用及編輯組稿策略——以《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的辦刊實踐為例
46.應用化學畢業論文教學中指導教師和實驗員角色的探討
47.小論文在分析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48.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有機化學)論文統計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教學改革
50.轉型目標下如何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
51.課程論文在食品化學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52.論文式實驗報告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53.中美高影響因子化學類科技期刊研究性論文標題用詞對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質量
55.化學專業科研論文的撰寫技巧探究
56.論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
57.高師院校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的問題及其撰寫要求
58.論文寫作在專科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59.一九八年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論文目錄
60.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論文式實驗報告
61.地方高校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改革探索
62.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改革與應用型科研人才培養的實踐
63.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改進探索與實踐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學、碳——化學論文報告會介紹(Ⅱ)
66.指導化學工藝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的一些體會
67.化學文摘(CA)對我國化學期刊論文的處理
68.提高獨立院校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69.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實施方案的探索及實踐
70.保障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錄我國分析化學類期刊論文的特點及對題名和關鍵詞的修改
72.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過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廣西大學化學化工類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73.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指導策略
74.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75.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學論文關鍵詞的選定與排序
77.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改革創新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78.化學化工常用軟件在相關科技論文中的應用
79.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創新性問題的思考
80.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81.淺談《科技論文寫作》在化學化工專業本科教學中的作用—以“合肥學院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為例
82.提高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
83.科技創新導向的化學化工類本科畢業論文模式思考與實踐
84.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
85.“《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具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6.提高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工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為例
87.“《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8.“《化學學報》2013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9.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分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90.應用為導向的《化學文獻檢索及論文寫作》教改探索
91.《結構化學》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的思考與嘗試
92.有機化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國成為化學論文大國
94.28屆地質大會有關礦物巖石地球化學論文摘要選
95.強化化學本科畢業論文實驗教學環節的幾點探討
96.化學十年:世界與中國——基于2001-2010年WoS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導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模式的探討
98.國內期刊近期發表的油田化學論文題錄
關鍵詞:資源環境科學;文獻計量學;發展態勢;
作者簡介:王雪梅(1976-),女,重慶永川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學計量學、GIS與文獻計量學集成研究.
資源與環境科學以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地球系統特別是地球表層系統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涉及地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以及生命科學、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及管理科學的諸多分支學科領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科學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國科學院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相關的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問題,在資源環境和地球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臺SCI-E數據庫,對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及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進行統計,并與全球及中國論文產出相比較,了解中國科學院在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產出及其發展狀況。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從WebofScience的251個學科分類中遴選出與地球科學、環境/生態學相關的學科,根據學科分類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數據庫檢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相關論文,應用美國湯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制圖,對全球和中國的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產出進行統計分析。
地球科學(Geosicence)領域包括:能源與燃料(Energy&Fuels)、地質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學(Geography)、地質學(Geology)、地球科學多學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學(Limnology)、氣象與大氣科學(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礦物學(Mineralogy)、礦產與礦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學(Oceanography)、古生物學(Paleontology)、遙感(RemoteSensing)、水資源(WaterResources);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領域包括:土壤科學(SoilScience)、生態學(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數據庫對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產出進行檢索和統計,中國科學院檢索范圍包括署名中有“中國科學院”的論文,包括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技大學論文。
2中國科學院論文產出總體態勢
2009—2014年期間,SCI-E共收錄論文955.6萬篇,其中署名中國的論文有113萬篇,署名中國科學院的論文有15萬篇。圖1反映了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2009—2014年年度論文產出量變化。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分別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長。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球SCI論文增長近11%,中國增長約為93%,而中國科學院增長了62%,由圖2可見中國SCI論文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論文增長速度。
圖3統計了中國SCI論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占中國百分比,表明中國論文占全球的份額持續上升,而中國科學院論文占中國的份額則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占中國科學院的份額穩中有升。從圖2也可見,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14年與2009年相比,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SCI論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國科學院整體的論文增長速度。
將2009—2014年環境/生態學和地球科學領域各年論文按照被引頻次高低統計TOP1%,TOP10%,TOP20%和TOP50%論文的數量,以及中國和中國科學院相應級次TOP論文的數量,并統計中國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圖4)。
根據論文全部著者統計的結果表明,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地球科學領域TOP論文數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環境生態學領域,并且地球科學領域TOP1%的高水平論文比例很高。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基于SCI學科分類,分別對2009—2014年全球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中國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中國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以及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各學科領域中,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發文最多,發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主要側重于醫學和生命科學等,相比之下,中國產出偏重于材料科學以及化學、物理等相關學科領域,中國科學院在環境科學方面論文產出數量比例較高。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占全球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8%左右,中國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SCI論文比例接近10%,中國科學院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比例約為20%(圖5)。
2009—2014年,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而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其中,環境科學是全球、中國和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最主要的領域。此外,中國在能源與燃料、遙感、地質學等方面論文產出占全球比例相對較高,而在生態學、古生物學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最高,達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論文占中國的比例也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不足10%(圖6)。
圖7中,氣泡的大小表征資源環境各子領域占全球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份額的大小,即點越大,該子領域論文數在全球資源環境領域中的比例越高;X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占全球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越高。氣泡大的那些子領域(如環境科學等)是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比較多的熱點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領域(如能源與燃料等)是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領域(如古生物學等)是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09—2014年發表的SCI論文主要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學、工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農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化學、水資源、科學與技術、海洋與淡水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海洋學等。
4主要研究機構的科學貢獻
中國科學院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都在SCI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發表過論文,2009—2014年根據全部著者統計超過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個,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表SCI論文較多的前10個研究所見表1,這些較多的研究所都屬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機構。
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27個資源環境類研究所以第一著者發表的SCI論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較多,第一著者的SCI論文數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6.03次/篇,表2中的“表現不俗的論文篇數”統計的是這些研究所高于基準值的論文篇數,即當前總被引次數除以從年至2014年的累積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論文[4]。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表現不俗論文都在150~200篇。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被引頻次位于前10%的論文篇數,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論文篇數,也是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參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前沿分析中心設計科學貢獻指數[5],定義:
式中:Ci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第i個研究所科學貢獻指數,P10%i為第i個研究所被引前10%論文數量,Citedi為第i個研究所論文被引總頻次,n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數量。結果顯示,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學貢獻指數較高,都在0.1以上。
5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增長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長率,低于中國93%的增長率,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論文增速相接近。
(2)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較高。
關鍵詞:化學教學;信息技術;統計分析
文章編號:1005-6629(2008)03-0076-0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1998年,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的有關研究人員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課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開始設立“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課題組,并將其列入“九五”重點課題的子課題進行立項。2000年10月25日,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第一次從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課程整合”的概念。從此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成為教育領域中的一個熱點話題。如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提出整整十年了。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回顧了十年來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整合的歷程,并對整合中存在的問題、發展的趨勢進行了探討。
《化學教學》是我國影響力較大的中等教育類期刊,其發表的論文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能代表著中等化學教育研究的前沿水平。本文對《化學教學》1998年―2007年十年來合計發表的158篇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文獻進行統計分析,了解信息技術與基礎化學學科整合的研究的現狀、地區分布等問題,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整合的不足及趨勢,以便更好地促進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的整合。
2論文的統計分析
2001年以前,《化學教學》中有關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文章都出現在“教師論壇”“教學資料”等欄目中。從2001年開始至今,該雜志專門開設了“計算機在化學中的應用”這一欄目,本統計的文獻主要來自于該欄目,但還有少部分文章分布于其他欄目。
2.1論文年代分布
論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該方面研究的水平和發展速度。1998年―2007年有關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論文的年代分布情況如表1。
表1 信息技術與化學整合研究論文年代分布
由表1可知。該刊從1998年―2007年十年間共發表有關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文章158篇,年均15.8篇。雖然每年論文數量有些波動,但從總體上看,論文數量呈增長的趨勢。2000年,教育部做出“從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的決定,該決定一定程度上使得01年和02年論文數量有較突出的增長。從表中我們還發現,從1998年到2003年,中學教師發表的文章數遠多于大學教師發表的文章數,但從2004年開始,高校教師發的文章數超出了中學教師。總體上看,中學教師發的論文數量要多于高校,但中學教師的后勁不足。
2.2論文內容分布
根據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幾個層面[2]和該類論文的特點, 從五個大方面對論文進行分類。論文內容的統計分析如表2。
表2 論文內容的統計
《化學教學》期刊上發表的關于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論文基本涵蓋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各個方面,也涉及到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前沿領域,如“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信息技術與探索性學習”,“利用網絡資源的合作學習”“Webquest”等,又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如“化學工具軟件”和“手持技術”。但文獻統計的數據也反映出了課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表2可看出,在五大類論文中,有關多媒體教學的論文合計為70篇,占論文總數的44.3%,居首位。這與實際教學情況是吻合的。筆者在統計論文過程中發現,很多關于教學設計的論文中都涉及到了多媒體的應用,其實多媒體教學已逐漸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然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并不等于多媒體教學,整合更應涉及到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結構的變革[3]。表2中的數據反映出的值得我們反思的一些問題有:(1)期刊中介紹化學工具軟件的文章占到了23.4%,此外,有關素材編輯的文章也屬于軟件介紹的范疇(Flash,Photoshop等素材處理軟件),總的來說介紹軟件的文章占到38.6%以上,而關于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的論文僅為9.3%,相對來說偏少;(2)多媒體教學還停留在CAI階段,涉及到CAL和積件的論文僅有3篇,這也是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3)網絡技術為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供資源支撐和交流平臺,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目前利用網絡進行化學教學的實踐還很少,相關論文為7篇,占論文總數的4.4%。
1.3 論文第一作者地區分布
《化學教學》近十年來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研究論文作者所在區域分布如表3。
表3 作者所在地區分布
表3表明,十年來,全國20個省、直轄市在《化學教學》上發表了有關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應用的論文,作者覆蓋我國62.5%的地區,其中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和安徽5個地區論文總數為104篇,占論文總數的65.8%,說明這些地區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積極性很高。但也看得出,東西部和南北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這也與地區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是需要硬件設備支撐的,這也說明國家在實施“校校通”工程時應加大對西部的資金投入,加強對西部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
2.4 論文作者單位的分布機構類型
論文作者所在系統單位的分布見表4。
表4 論文作者單位分布
由表4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研究的作者主要是普通中學和師范院校老師,作者人數分別占總人數的42.4%和44.6%,這是由于《化學教學》本身就是面向廣大中學教師、師范院校師生的,另外從事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研究的群體也主要是中學化學教師和師范院校的化學教師。
2.5作者合作情況統計分析
表5 論文作者合作情況統計
從表4、表5的數據可以得出,論文總計158篇,作者總人次231人,其中57篇為合作完成。表中有兩點需引起我們的注意:(1)高校教師合作情況遠好于中學教師合作情況,中學教師獨立完成論文73篇,而僅有14篇是由兩人合作完成;(2)在158篇論文中,有6篇是由高校老師和中學老師合作完成,高校和中學老師間合作研究也是我們所大力倡導的。
3 綜合評價與建議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提出十周年之際,通過文獻研究法我們分析了十年來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情況。總的來說,十年來取得的成績有:(1)信息技術逐漸融入到我們的化學課堂教學之中,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越來越得到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2)研究不僅涉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一般領域,還涉及到“化學專業工具軟件”,“手持技術”這些具有化學學科特色的領域;(3)一些研究已經涉及到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前沿領域。但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1)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廣大中學一線教師研究的后勁不足;(2)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程度不夠深,廣大化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利用基本還停留在多媒體輔助教學階段;(3)發展及不平衡,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較大。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幾點建議:(1)通過培訓等措施提高中學化學教師信息技術水平;(2)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強化學數字化資源建設(如主題資源網站建設)和研究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等學習模式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3)加強中學校內信息技術教師與化學教師,化學教師與化學教師之間的合作。(4)抓緊實施“校校通”工程,“東部抓資源,西部抓工程”,通過網絡實現東西部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東西部發展平衡,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化學教學,1998-2007.
作者簡介:周 沫(1984―),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館員。
InCites 是湯森路透集團在匯集和分析Web of Science (SCIE/SSCI/AHCI)權威引文數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科研評價工具[1]。該評價工具綜合了各種文獻計量指標和1981―2012年來各學科各年度的國際標桿數據[2]。這些指標為評價分析高校排名、水平和學術影響力提供了客觀有效的支撐數據。InCites數據庫于2014年上半年更新,所有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KH+3mmD]
1 全國高校及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工程、材料學科排名情況[KH+3mm]
全國進入InCites科研評價工具的高校共計304所,表1、2、3列出了化學、工程學、材料學三學科領域綜合評價指標在全國前20的高校排名。
1.1 化學學科(見表1)
以論文數量指標來看,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從所屬機構影響力指標看,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大連理工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該指標即某機構在某學科領域內的篇均被引頻次與該機構總體論文篇均被引頻次的比值[3]。該值若>1,則說明該組論文的篇均被引頻次高于其所屬機構的平均水平;該值若
1.2 工程學科(見表2)
以論文數量指標來看,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從所屬機構影響力指標看,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江南大學、東華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綜合指標排名在第46位。
1.3 材料學科(見表3)
以論文數量指標來看,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從所屬機構影響力指標看,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綜合指標排名在第43位。
2 全國高校科研生產力分析
985工程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985院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39所院校[4]。九校聯盟(C9)是中國首個頂尖大學聯盟,成員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所高校[5]。筆者以下會對南京工業大學與985院校、C9院校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2.1 南京工業大學與985、C9論文數量分析
與985院校相比,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學科的論文數量相對于工程學科和材料學科來說,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比值為1:1.97;但在工程、材料方面與985、C9院校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工程,比值為1:7.11;材料學科論文比值為1:2.76(見圖1)。
2.2 全國各院校學科領域論文數百分比分析
選取的10所院校中化學學科前三名分別是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工程學科排名前三的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材料學科排名前三的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這10所院校中,清華大學的工程學科論文數所占比例最高,百分比為1.09%,在1%以上;而南京工業大學則處于較低水平,三個學科均排在倒數三名(見圖2)。
3 全國高校科研影響力分析
3.1 南京工業大學與985院校、C9院校總被引頻次分析
南京工業大學與985院校、C9院校的差別很大,總被引頻次較低,三個學科均與C9院校總被引比值相距較遠。其中,材料學科論文總被引頻次與985院校差距相對來說較小,比值為1:1.86,雖然南工這三個學科已進入ESI前1%排名,但與985院校和C9院校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見圖3)。
3.2 南京工業大學與985院校、C9篇均被引頻次分析
南京工業大學的化學和材料學學科篇均被引頻次均低于985院校和C9院校,而工程學科篇均被引頻次高于985院校和C9院校,反映出南京工業大學工程科學研究的自主創新能力、基礎研究水平、國際科研影響力正在不斷攀升(見圖4)。
3.3 全國各院校學科領域影響力對比
表4介紹了10所院校在化學、工程學、材料學這三個學科的學科領域的篇均被引頻次與全球相應學科領域篇均被引頻次的比值,若此值大于1,則說明該學科篇均被引頻次高于全球相應學科領域平均水平;若此值小于1,則反之(見表4)。
在化學學科,清華大學影響力最高,為1.36,其次是大連理工大學,浙江大學排第三;在工程學科,影響力排名前三的高校分別為江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在材料學科,影響力前兩名分別為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與浙江大學并列第三。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三個學科篇均被引頻次均高于全球相應學科領域平均水平;北京化工大學的工程學、材料學高于全球相應學科領域平均水平;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學科高于全球相應學科領域平均水平;東南大學、天津大學、江南大學的工程學科高于全球相應學科領域平均水平;而江蘇大學三個學科均低于全球相應學科領域平均水平。總的來說,南京工業大學三個學科的影響力相對偏弱,亟待加強。
3.4 全國各院校學科領域被引用率對比分析
從圖5可以看出,大連理工大學的化學被引用率最高,達到74.23%,清華大學第二,浙江大學第三;南京工業大學的工程學科被引用率最高,江南大學第二,北京化工大學第三;材料學科屬北京化工大學被引用率最高,達72.24%,浙江大學第二,華東理工大學第三,南京工業大學排名第5位(見圖5)。
1. 專業:寫全名如化學工程與工藝,不能寫工業分析等方向;
2. 學號:分專業后的學號;
3. 指導教師:姓名及職稱(如:李必才 助教,不能寫為李必才 碩士);
4. 任務書時間統一為:
5. 開題報告時間統一為:
6. 課題名稱:開題報告與任務書中題目一致;
7. 在開題報告書和任務書中(封面除外)出現的“設計(論文)”,要對應你做的是設計還是論文,選取其中的一種,將“設計(論文)題目”寫為“設計題目”或“論文題目”,不要寫為“設計(論文)題目;但開題報告書與任務書的封面的“畢業設計(論文)”請不要改動;
8. 指導教師意見:與主要參考資料放在同一頁,不要單獨列為一頁而且只能三分之一版面;
9. 主要參考資料可以只列主要的,但必須是自己閱讀了的,必須嚴格按照參考文獻的格式規范書寫。特別注意應用全角輸入如:
[1] 石杰,趙開樓,宋慶國,等. 流動注射-抑制化學發光測定阿莫西林的方法研究[J]. 分析測試學報,2019,24(4):77-79.
2] ……….
10. 第2次開題的學生的進度安排按模板要求盡量不要隨意改動。
二、畢業設計(論文)正文撰寫基本要求
1.正文中的有關學生專業的翻譯均有模版(詳見附件),請統一。如:湖南城市學院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學生、湖南城市學院 環境工程專業20學生、湖南城市學院 生物工程專業20學生,分別對應:2019 Year Stud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jor, Hunan City University、2019 Year Stud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Hunan City University、2019 Year Student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Major, Hunan City University;
1結合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提前畢業論文工作的選題時間
石河子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工作安排的時間是第七學期到第八學期。通常安排學生在第七學期期末時進行課題選題,在第七學期的寒假和第八學期的1~2周,要求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相關文獻查閱以及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第八學期的3~4周,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以及相關的開題報告答辯的工作,隨后的時間進行論文中實驗方案的具體實施,到第8~9周時進行論文中期檢查,而第14周左右進行論文的答辯。在畢業論文的工作工程中,實驗的實施階段大約有8~9周的時間,如果學生全程投入,基本可以保證學生畢業論文的工作的工作量以及質量。但近年來,筆者所帶畢業生中在第八學期時,有人需要時常參與招聘會,有人要去簽約單位實習,有人要參加研究生復試,有人要參與清考(通常在最后一學期的第8~10周),使得畢業生在第八學期的實驗過程,不能保證實驗時間,進而導致部分學生畢業論文中安排的實驗工作不能完全開展,影響了論文的質量。鑒于此,筆者在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中,探索以結合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提前畢業論文工作的選題以及進行實驗的方式,保證學生畢業論文的時間與質量。筆者所在的石河子大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般鼓勵學生在第3學期或者第5學期,開始為期一年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活動結束后,參與的學生會得到2個學分,此外,完成程度比較好的項目,還可能被推薦參與“挑戰杯”等科技活動競賽。這些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學生,已經完成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化學以及微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具備了相應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但因專業課還未開課,故相對欠缺專業知識。此外,學生在前期開設課程的實驗中,雖然有一定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單元的訓練,但是相對綜合能力仍然較弱。鑒于上述學生的特點,筆者嘗試在第4學期讓學生進行選題,然后進行文獻綜述的撰寫,這樣可以讓學生提前接觸部分環境工程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前沿,提前對部分專業課的學習有所認識。在第5學期,讓學生利用上述文獻綜述,結合畢業論文題目,進行“SRP”的申報工作,隨后在第5~6學期正式開始實驗后,在每次開始測定新的指標時,筆者都會全程指導并跟蹤該實驗的進行,幫助學生回顧大一時學到的基本操作技能,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課外科技活動及畢業論文工作。
2以指導教師科研工作為依托,保證畢業論文工作的質量
鑒于筆者所指導的部分學生在畢業后工作時,工作單位要求他們能夠迅速使用一些大型分析檢測設備,這就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對部分分析測試儀器比較熟悉。雖然我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了相關課程,如儀器分析與環境監測,且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新疆高校投入的的加大,學校購買了相應的儀器設備,但因擴招后,學生人數較多,而大型儀器仍然因為屬于貴重儀器,使得這部分實驗在開設時,仍處于演示實驗階段,學生對大型儀器的使用掌握得仍然不好,這就使得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成為他們在校期間掌握這些儀器使用的一個重要平臺,因此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中最好能夠涉及一些大型測試儀器的使用。但目前我校的大型儀器使用是收費的,而學校撥付的畢業論文相關費用遠低于儀器的使用費,使得教師在設計畢業論文課題時只能盡量減少甚至不涉及大型儀器的使用,這就影響了學生對于大型儀器的使用訓練。但筆者在指導畢業論文工作中,很少有這方面的問題,這主要是筆者設立的畢業論文課題,大多圍繞自己已經立項的研究課題,可以充分保證研究經費,進而保證學生的科研訓練質量及學生的論文質量。此外,教師的在研項目的選題一般是為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或是涉及該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實用或者科學價值,學生畢業論文圍繞此類問題開展,也可以使畢業生能夠更好的了解目前環境學科的一些前沿性研究或是使學生能夠實際了解在環保類企業中工作時的一個流程。
3嚴格實施過程管理,提高論文質量
石河子大學的畢業論文工作主要包括選題、開題、中期檢查以及畢業答辯幾個階段,筆者也主要是以這個階段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進行督促。在學院進行檢查前的1~2周就開始督促學生完成相應的工作。此外,因為部分學生做論文的過程中,總是喜歡拖沓工作,比如把所有的數據積累到要寫論文時才進行數據分析,這有時會因數據處理的拖沓而使得實驗進行的不順利,筆者會要求所帶學生在第八學期以前,每月進行一次上一階段的工作總結和本月工作的規劃,在第八學期,這一過程縮短為1周,這樣除可以督促學生的工作開展,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總結習慣。通過此項工作,還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在此時找工作、考研以及論文進行的情況。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