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1:56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醫呼吸科護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前,人們對護理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對兒科護理而言,因兒科患者的特殊性以及護理工作的多元化、護理操作的專業化等各種原因,決定了兒科護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及難度性。因此,如何從細節入手,想患兒所想,急患兒所急,從細節護理中見真情,為患兒提供超過規范化服務的優質,成為兒科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溫馨病區環境要從細節創建良好的病區環境是保證醫療、護理工作順利運行,促進康復的重要條件。影響兒科病區環境的因素較多,如兒科病房設備簡陋,基層醫院患兒人數較多,基礎設施不到位,環境嘈雜,設置凌亂等,不但影響了護理工作的實施,且影響了患兒及家屬心情,置身其中,極易產生護患矛盾。因此,在工作中,護理人員應注意從細部入手,創建溫馨和諧的病區環境,打造和諧健康港灣
一、安全意識要從細節抓起護理安全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鑒于患兒自身抵抗力以及身體機能發育等方面的特殊性,兒科護理中的風險因素較多,如患兒出現碰撞、墜床現象;在對病情比較嚴重的患兒實施搶救時,因時間緊急,主治醫生口頭醫囑,造成護理人員因聽不清或者混淆等所導致的用藥錯誤以及重復;患兒可能攜帶一定的潛在疾病的傳染細菌,護理人員疏于防范,造成與患兒直接進行機體或血液接觸時引發感染,等等,以上這些,都是臨床護理中發生的源自細節的護理差錯事故。
二、兒科護理必須樹立"風險源于細節"的意識,有效地轉移、防范差錯事故.
1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學習,強化護理安全意識。對《護士條例》《醫療事故管理辦法》等護理核心制度、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各班職責、重點流程等進行強化培訓,定期和不定期抽查護理人員的掌握程度,保證全科護理人員熟練掌握。
2強化護理安全教育。針對護理人員經常更換,隊伍年輕、經驗相對不足、預見性及應急能力差等問題,采取多種形式的護理安全教育,每月針對科內護理缺陷進行分析討論,新老護士經驗交流等方法,認真剖析并啟發大家聯系實際,舉一反三,提高護士安全意識。
3嚴格控制交叉感染。兒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點科室,應采取日提醒、調、月檢查等方法,強化消毒隔離意識,督促每位護士自覺遵守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4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兒科工作比較繁忙,尤其在高峰期工作量大,護理人員易漏掉一些細節,因此更要細心再細心。如加床時最關鍵的安全因素是床位號要及時貼上且要醒目,及時掛上床頭卡,以便核對,當患兒周轉過快、遷床過多時常有床頭卡漏換或缺失現象,造成醫生、護士、醫技、檢驗人員查對困難,形成差錯事故的隱患。再如更換輸液時護理人員不能因忙而忽略核對,特別要強調用反問法查對病人的姓名,輸液單若為手寫則不能簡化成床位號+藥品(漏姓名)或只有床位號,應強調用電腦輸出輸液單,保持輸液單的完整以便核對。同時還需要認真記錄輸液巡視卡,以便保存。
三、專業技術要從細節培訓護理業務技術管理是護理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護理質量的重要保證。
護理工作環節多、操作多、交接多、技術性強、時間連續性強、服務要求細,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精湛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及過硬的操作技能。發生技術性護理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護士理論知識不扎實、技術操作水平低、臨床經驗不足,因此應當重視護士專業技術的培訓:1)對低資歷護理人員實施規范化培訓。兒科患者自我表達能力及認知能力差,因此對護理理論及操作技術要求高,特別是新上崗護士培訓尤為重要。科室應根據護理部的培訓要求結合本專業情況為每位護理人員制訂個性化的培訓方案,明確要掌握的內容,包括規章制度、崗位職責、法律法規、護理常規、操作流程、預案指引等知識及培訓期間需參與搶救、護理患兒的數量、完成的操作演示、護理查房、小講課等。
【關鍵詞】臨床路徑;中西醫結合護理;肛腸科
臨床路徑是指針對某一種疾病建立的標準化治療模式與程序,工作模式是以醫療團隊合作的方式為主,規范醫療行為、控制醫療成本。臨床路徑模式適合的患者范圍是診斷明確、預期結果明確、病情簡單的,主要適用在一般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護理上[1]。我院采用臨床路徑的工作模式,對肛腸科手術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年4月-12月,我院肛腸科一共收治了288例手術患者,病種為直腸肛管良性疾病,手術都是腰麻下進行的,術后創面敞開不做縫合。將288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147例,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64例,年齡在22~68歲;對照組141例,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63例,年齡在21~73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據患者的年齡,按照臨床路徑模式進行治療護理。患者入院后,由專門的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治療的流程,使患者對治療和護理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在患者對治療護理的流程了解后,責任護士要向患者介紹臨床路徑的具體內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并按照臨床路徑的內容對患者實施治療護理的方案。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指導患者及時完成各項檢查,告知患者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多臥床休息。在中午的時候,患者要少量進食,并且要以稀粥、麥片等半流質食物為主,進食后沐浴更衣,等待手術。在手術之前,要禁食禁水6小時并囑咐患者排尿,然后送患者去手術室。在手術室,要指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配合醫生的方法:側臥位、哈氣、深呼吸、保持四肢放松。在患者手術后,要協助患者進行臥床休息,幫助患者選擇舒適的臥位,觀察手術切口的情況,如果手術切口出現疼痛、出血等異常狀況,要及時地與主治醫生溝通,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
在患者手術的第1天,責任護士要遵醫囑對患者進行中藥顆粒合劑治療、消炎鎮痛治療、抗感染藥物治療,要將患者所需的藥物送到床頭。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術后6小時內去枕平臥,6小時后可加枕平臥,避免猛起猛坐。在術后飲食上,6小時內禁食禁水,6小時后要囑咐患者的飲食以半流質食物為主,手術后的24小時內盡量不要排便,鼓勵患者在手術后爭取自行排尿,防止發生尿潴留。如果是內痔結扎患者,在手術后都會在肛外留線端,防止脫落出血,這就要求護士對患者留在肛外的線注意,不要讓患者隨意拽拉留在肛外的線端。
在手術后的第2天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如切口的疼痛情況、出血、大小便等,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止血治療,采用的是靜脈滴注治療方式,每日靜滴1次,在治療的過程中,要對患者進行藥物宣教,靜脈用藥時效是4天,上午和下午分別換1次藥。根據患者病情的需要,保證切口敷料的清潔也可以隨時換藥。
手術第3天,發現患者病情恢復良好,就可以遵醫囑,告知患者可以不再食用流質、半流質的食物,改為正常飲食,如果患者患有基礎性疾病,要根據患者的基礎性疾病確定相應的飲食。給予患者中藥熏洗劑,告知讓患者在便后使用,達到去濕止癢、活血斂瘡的效果。使用方法是中藥洗劑1劑兌溫開水2000~3000ml,水溫要低于70℃,先進行熏蒸,然后等水溫達到人體適合的溫度再淋洗。當水溫降到43℃~46℃時,可以坐浴,坐浴的時間在20min~30min,每日進行2次,在坐浴結束后換藥[2]。如果手術時間是冬季,要指導患者注意保暖,在飲食上要選擇清淡、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生冷海鮮、油膩的食物;要多飲水、戒煙酒,每天要吃適量的主食和蔬菜,蔬菜要選擇新鮮的,還要食用水果。這能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發生便秘,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患者從手術后的第4天到出院,每天要按時接受換藥治療,保證休息,調節飲食,做適當的活動促進傷口的愈合。在患者排便正常、順暢,手術切口恢復良好,可以遵醫囑出院。責任護士在患者出院前要對患者進行出院后的指導,指導患者在出院后飲食要有節制,避免不良飲食等誘發因素,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定時排便,做好個人的衛生工作,在便后用溫開水或者中藥液熏蒸坐浴,保證的清潔。可以進行適當的鍛煉,增加身體的抵抗能力,按照醫囑定期來醫院復查、換藥,直至病情痊愈。如果在出院后出現異常,要及時來醫院就診。
與觀察組相比,對照組按照常規方式進行治療護理。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5.0進行計算分析,計數、計量資料行X2、t值檢驗。統計學差異標準為P
2 結果
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對護理程度的滿意度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要低于對照組,在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上,觀察組要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實施臨床路徑能提高醫院的競爭力,促進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增加患者和家屬對診療過程的預知,提高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臨床路徑的實施,能盡早解除患者患病的痛苦,縮短住院的時間,降低住院費用。從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多科室合作,按照嚴格的工作秩序、有準確的時間要求進行護理治療,為患者的病情提供了預見性護理。同時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及逆行溝通的時候,落實臨床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心理情況,調動患者對病情好轉的積極性,使患者主動配合護理工作,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的原因及護理對策。方法:對我院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患者2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患者以老年患者為主,醫院感染主要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顱內感染。結論: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及消毒隔離技術,加強醫護人員培訓以及慎重使用抗生素是預防和控制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發生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護理對策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的創建目的在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然而,由于大多數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下降,致使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相對增高。醫院感染不僅影響到患者的病情康復,甚至還影響到患者搶救的成敗。可見,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進行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防止醫院感染的執行者主要是護理人員,因而,護理人員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起到主導作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重癥監護房收住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3~86歲,其中50歲以上14例,占70%。其診斷標準參照2001年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所有資料采用回顧性。
1.2 方法:由神經外科的臨床醫師和醫院感染監控小組成員,對回顧性調查所填寫的醫院感染監控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3 結果:20例患者醫院感染常見致病菌真菌類6例占首位,其次金黃色葡萄球菌5例、銅綠假單胞菌4例,還有腸桿菌、腸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混合感染1例。
2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的原因
2.1 老年人患者集中 我院神經外科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的患者占到發生醫院感染患者的70%。因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器官功能開始老化,機體免疫力開始下降,身體的抵抗能力比較差,各種慢性病增多,加之身體不同部位有創傷口,就容易發生感染。
2.2 抗生素的應用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應用的抗生素多為最新且殺傷力最大的,這是因為患者之前已經使用過多抗生素,從而重癥監護室所產生的耐藥菌株將是最難以控制的。與此同時,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容易造成菌群失調,從而導致二重真菌感染。[1]
2.3 有創操作 任何一種侵入性操作都是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也是醫院感染特有的傳播方式。它既可將外環境細菌帶入人體內,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以將自體細菌帶至其他部位引起內源性感染[2]例如運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和呼吸機對患者進行輔助呼吸,大多數需吸痰、留置導尿等,極易導致肺部和泌尿系統感染。據報道,氣管插管超過2d以上醫院感染發生率為84%。[3]有創傷口的增多,增加了感染發生的可能。
2.4 患者外傷的嚴重程度 患者外傷的嚴重程度越大,醫院感染的幾率就越大。因為患者病情越重,病程越長,伴隨而來的有昏迷、嘔吐、誤吸,往往會造成正常生理機能受損,機體抵抗力下降,病菌容易入侵。同時重度患者因為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也容易導致感染。
3 預防和控制措施
3.1 做好基礎護理工作
①做好基礎護理及各項生活護理,保持床單位干燥、整潔,對臥床患者給予口腔護理,會陰護理每日2次。②保持呼吸道通暢,合理供給氧氣,定時翻身、拍背、吸痰(必要時給予纖支鏡吸痰)。③加強泌尿系統的消毒管理。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保持引流管通暢,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每周更換引流袋2次。在進行導尿操作和裝置閉式引流系統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防止交叉感染。④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入侵性操作,縮短留置導管的時間,防止因有創操作而產生的感染。對于留置淺靜脈留置針或中心靜脈、外周靜脈導管輸液患者,淺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不宜超過3天,敷貼要保持清潔、干燥;中心靜脈、外周靜脈導管每天消毒換藥一次更換敷貼一次,留置時間不宜超過15天,拔出導管時要進行藥敏培養。。⑤加強氧氣裝置的消毒管理。使用一次性吸氧管,每天更換一次。濕化瓶用無菌水,使用完畢要對其進行終末消毒。呼吸機螺紋管、濕化瓶、接頭等每天更換消毒一次。
3.2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及消毒隔離技術
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技術是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無菌技術的執行情況往往關系到能否防止和控制感染的擴散,因此,無菌技術應滲透到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從病房環境,如室內空氣、地面、床單等物品表面的消毒,到護理人員正確洗手方法及使用一次性手套,到各種物品和醫療儀器的消毒,都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和消毒隔離制度。此外,要制定相應的隔離制度,對于嚴重感染、多重耐藥患者,妥善安置在隔離病房單間,并在床尾做好隔離標記。醫生和護理人員進入病房時要穿好工作服、戴好帽子和口罩并更換專用鞋。
3.3 加強醫護人員預防醫院感染方面的培訓
加強醫護人員培訓,使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嚴格按照各項技術的操作規程去執行。醫護人員的手是接觸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醫護人員在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正確洗手,防止病原菌通過醫護人員的接觸引起交叉感染。文獻報道,由于醫務人員的手傳播細菌致醫院感染約占30%,正確有效地洗手可祛除99%手上的暫住菌。[4]
3.4 配合醫生,慎重使用抗生素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慎重使用廣譜抗生素。護理人員要嚴格遵照醫生的醫囑執行,同時也要掌握合理用藥常識,嚴格按醫囑規定時間給病人用藥,認真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提供停藥及換藥的依據,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縮短用藥時間。
4 討論
我院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以呼吸道為主,基礎疾病以損傷性疾病居多。其一,重癥監護室獲得性肺部感染主要為獲得性肺炎,其原因為患者大都病情較危重,處于昏迷狀態,臥床時間比較長,肢體活動受限,咳嗽能力喪失或咳嗽無力,氣道不通暢及分泌物難以排出,這些都為細菌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呼吸治療器械的污染,以及空氣、水、食物和手的污染都直接或間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其二,泌尿道感染主要是細菌侵入泌尿系統引起的炎癥,這與重癥患者長期臥床,長期留置尿管有關。另外,導尿操作不規范,無菌操作不嚴格,也會導致細菌植入膀胱。其三,顱內感染大多是由外傷和手術后引起的。因此,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技術,嚴格按照各項技術的操作規范執行,加強基礎護理和物品的消毒滅菌,減少侵入性操作,從而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參考文獻
[1] 黃依馨.做好基礎護理控制ICU感染[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2).
[2] 馬曉化,周敏.重癥監護患者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現代護理,2005,11(18):1546-1547.
[3] 陳明純,姚晨成.危重患者醫院感染與入侵性操作的關系及對策[J]實用預防醫學,2004,11(4):715-716.
[4] 尚少梅.醫院感染與洗手[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1):78-79.
作者單位:530021 廣西民族醫院神經外科
(上接第227頁)
2.3術后護理 PTCA術后,患者需平臥24 h,術側肢體保持伸直可水平移動,拔除鞘管后沙袋壓迫穿刺點6 h,48h后方可下床。在術后護理過程中,應注意一下幾點:一是,術后并發心臟迷走神經反射的護理:心臟迷走神經反射表現為心室率突然減慢,嚴重者出現交界性逸,表現為面色蒼白、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等,一旦出現迷走神經反射癥狀,立即停止操作,待癥狀緩解后視病情再進行。二是,術后低血糖的護理:術后低血糖的發生率較低,口服或靜滴葡萄糖后即可治愈,多病人群多為老年人,多是由于手術中治療血管受持續牽引,胰島素分泌增高所致。三是,術后穿刺后血腫的護理:因為PTCA過程中需要穿刺動脈,若治療護理不當,輕者可能引發大量滲血,嚴重的會大致大出血或危及生命。
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飲食結構的轉變,急性心肌梗塞(AMI)在我國居民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了很大增幅,而PTCA已成為目前應用最多的AMI治療手段與方法。[3]在本研究中,對心肌梗塞患者行急診PTCA后成功率達94%,但其危險性與高技術性仍不容忽視。若臨床上出現的異常癥狀得不到有效施治,也會導致很大的不良后果。
為了減少這些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要具備優良的綜合素質。首先,要有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與熟練的護理技術;第二,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精準的洞察力以及嚴謹的分析能力;第三,要有良好的協調溝通能力,協助術者處理好PTCA過程中的意外事件;最后,要熟悉PTCA的整個流程與護理細節,做到嚴密監護,確保手術的圓滿成功。[4]
參考文獻
[1] 曹巧蘭,毛莉娟. 心臟介入治療并發心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預防及護理. 護士進修雜志,2001,16(10):776.
[2] 楊梅珍,陳首麗,周云勤. 經皮冠狀動脈內支架術后的研究. 護士進修雜志,2001,16(10):735.
[3] 魏永云,傅向華,孫樹印等. 經橈動脈和股動脈入徑行冠脈介入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影響的對比研究.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4):349-35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01-01
護理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長期都是臨床護理界的一個難題。這是由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難度決定的。護理內科重癥患者對臨床護理的要求高。本文將以某院為例,總結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臨床護理經驗,解決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臨床護理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某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之間,共收治呼吸內科重癥患者100例。其中重癥肺炎患者65例,支氣管炎患者10例,肺癌患者2例。
1 護理流程
1.1 病情監測護理。臨床護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監測護理。重癥患者通常都擁有較長的慢性病史,一旦病情惡化,速度很快。因而,首先,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患者的脈搏的跳動、心率的變化以及痰液量的變化等;其次,察看患者的意識是否清醒,如患者的應激反應、情緒變化等;再次,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并發癥的可能性,對于哮喘重癥患者,尤其要加強巡夜,以防止半夜病情突然惡化所帶來的生命危險;最后,要隨時觀察重癥患者的呼吸情況,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而言,呼吸很容易偶發衰竭,因而,一方面要為患者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氧療,而且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隨時調節氧氣的供應量。
1.2 藥物治療護理。對于重癥患者而言,用藥量的控制是極為重要的,用藥量過大或者過少都對患者的病情有害。有些重癥患者需要更多地興奮劑類藥物,以加快呼吸道的細菌的清除,因此,采用定量吸入氣霧劑的治療方法效果較好,而且應當同時注重對重癥患者心率變化的觀察。對于重癥患者而言,及時的將藥物送入體內,高效地發揮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采用輸液注射藥物時,要建立并保持重癥患者兩條靜脈是通路的。以讓不同效果的藥物從兩條不同的靜脈通路注入體內。在對重癥患者用藥前,必須了解患者的既往藥物過敏史,確保用藥的安全,而且讓用藥的速度盡量平緩,并隨時觀察患者,如果發現患者出現不適,則應當馬上停止用藥,并通知主治醫師前來處理。
1.3 患者通氣護理。對于護理內科重癥患者而言,最薄弱的環節也就是呼吸。因此,如何讓重癥患者保持呼吸暢通,是治療成敗的關鍵。確保重癥患者的呼吸暢通,采用的護理措施有:一是及時清理重癥患者呼吸道中存在的雜異物;二是保證重癥患者供養的充足;三是采用特殊護理方法引導患者將痰液排出;四是有的重癥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機24小時的陪護,那么,此時應當確保呼吸機與重癥患者的呼吸能力相一致,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排除,并應當有備用的呼吸機;五是要確保重癥患者吸入空氣的溫濕度與患者的體溫相符,這可以更好地緩解病情,也有助于患者氣道的順暢。
1.4 環境護理。確保病房環境的良好,可以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有助于舒緩患者的精神壓力,有助于提高患者主動治療的積極性。①定期清掃病房,及時掃清灰塵;②定期消毒;③病房應當保持通風,讓空氣對流;④陽光照射應當充足,過于昏暗的環境對于患者而言十分不利;⑤患者使用過的東西要及時清洗、消毒,以防止二次感染或者交叉感染。
1.5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更強調醫護人員臨床護理健康陽光的心態。①臨床護理人員應當實時保持微笑,重癥患者有時候情緒難免反復,要本著體諒、換位思考的心理解患者;②要及時關心、慰問患者,消除醫患之間的隔閡;③要及時溝通,化解不必要的誤會;④要多鼓勵病患,讓病患樹立康復的信心。
2 呼吸內科常見重癥患者臨床護理難題及解決方法
2.1 老年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老年人很容易患上呼吸系統疾病,而且這種疾病通常都屬于慢性疾病,有較長時間的病史。比如,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在冷天發作,而且遷延不愈,對老年人的心理和身體造成了很大的折磨。另外,老年人較容易摔倒,而且摔倒也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原因之一。如果老年人患有呼吸內科疾病,一旦摔倒,則可能引發呼吸衰竭,從而導致死亡。在對老年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中。①注意保持室內溫濕度的事宜,不宜過冷或過熱,也不應過干或者過濕;②保持老年人活動區域地面的干燥,或者在活動區域專門設置老年人扶手欄桿等。
2.2 哮喘病重癥患者。哮喘病重癥患者也較為常見。該種疾病通常表現為呼吸不暢,呼吸存在頓挫感,此種疾病若突然發作可能引發生命危險。護理人員遇到此類患者,要做到:①保持病房內溫濕度的適宜,要保持患者病情的穩定,切莫因為室內環境的刺激而使得病情惡化;②要讓患者保持寧靜的情緒;③采用機械通氣護理方法緩解患者的呼吸肌疲勞的狀態。
2.3 呼吸系統重癥感染患者。呼吸系統重癥感染患者較為常見。引起呼吸系統重癥感染的原因很多,比如濫用抗生素、交叉感染等。此種病情,要定期對病房消毒,十分嚴重的感染者有必要采用隔離監護,以防止感染傳播。如果細菌培養發現了真菌感染的,還要采用抗真菌的治療措施。
3 結果
某院的收治的100例病患經過上述方法的護理,其中97%患者病情痊愈或者正在康復,這說明上述護理方法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關鍵詞】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臨床護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7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70-02
呼吸內科疾病具有發病急、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且發作起來非常嚴重,對患者的生活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護理不當還會造成病情惡化、疾病轉移,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筆者就以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進行人性化護理以及常規護理,旨在探究科學有效的呼吸內科疾病的臨床護理方法。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總共收治了10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并對其進行了常規呼吸內科疾病的檢查,均符合呼吸內科疾病的診斷標準,然后利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隨機分為了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患者,其中,觀察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年齡在23-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8歲,病程在2個月-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3年,女性22例,年齡在20-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3歲,病程在1個月-7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9年;對照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年齡在25-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2歲,病程在3個月-7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2年,女性23例,年齡在20-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6歲,病程在15個月-7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病情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人性化護理方式[1],即在心理、環境、藥物、呼吸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心理護理:就是通過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緒、心態,并通過語言鼓勵、眼神鼓勵等,積極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使其樹立康復的信心,并積極配合;環境護理:就是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凈、整潔、通風等,并將病房溫度控制在22℃-24℃之間,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且要注意病房的陽光照射,但光照不宜過強,使患者休息比較舒服;藥物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注射之前,詳細了解患者的藥物過敏情況,必要時,要做實驗針,然后選取合適的藥物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注射時要注意速度,盡量緩慢注射,并在注射中密切關注患者對藥物的副作用,避免發生過敏情況,且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呼吸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呼吸道會被堵塞,導致呼吸不暢,因此,護理人員會指導患者及時清理呼吸道,并保持口腔的清潔,當患者發生呼吸困難的情況時,應及時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呼吸通暢情況、護理效果、并發癥情況等進行統計記錄。
14護理標準痊愈:患者的呼吸完全通暢,呼吸內科疾病的癥狀完全消失;好轉:患者的呼吸基本通暢,呼吸內科疾病的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患者的呼吸內科疾病的癥狀沒有消失。
15統計學分析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護理效果觀察組的50例患者中,47例痊愈,2例好轉,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的50例患者中,18例痊愈,15例好轉,17例無效,總有效率為66%,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比分析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2并發癥情況觀察組的50例患者中,2例發生了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4%,對照組的50例患者中,12例發生了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4%,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對比分析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而且能夠有效降低護理不當引發的感染以及并發癥,達到更好的護理效果,提高呼吸內科疾病的治愈率,值得推廣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 1 硬件與網絡組 成本科室使用的是基于饋線方式的無線網絡。
1. 2 患者身份的確認 當患者入院后首先打印住院號, 作為身份ID。護士進行治療前, 使用PDA對患者腕帶掃描, 以識別、確認患者身份。通過無線工作站可查詢患者信息, 包括床號、住院號、姓名、年齡、性別、入科時間、診斷、主治醫師、醫囑、費用等信息。隨時可獲得患者的信息, 方便查詢以及統計。
1. 3 采集生命體征 按照心內科護理級別要求巡視病房時, 護士通過手持終端(PDA或平板電腦上), 在本院自主研發的移動護理信息系統中實時記錄采集到的數據, 生成體溫單, 生命體征觀察單, 護理記錄單等護理表單記錄, 并將其存入中心服務器中, 最終實現數據在HIS系統中的共享。系統還會將生命體征數據描繪成體溫單, 對異常數據予以提示。以方便醫護人員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采取對應治療措施。
1. 4 出入量處理 對于心內科心功能不全患者, PDA可設置體重、入量、尿量、嘔吐物, 大便量等出入量項目錄入。當再次錄入原項目時, 只需要在“項目名稱”中選擇該項目即可。能自動累加各項數據, 并記錄24 h出入量結果, 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1. 5 通過PDA掃描患者腕帶和輸液袋上的條形碼, 醫囑執行與查詢系統即可按照臨床路徑的要求對醫囑進智能分類, 系統自動顯示當前班次需要執行的醫囑及執行時間, 并可實現對新醫囑進行實時提醒, 護士可以在PDA上對醫囑進行提取, 在進行醫囑校對后通過點擊相關醫囑, 就可完成該醫囑的執行, 生成醫囑的實際執行人和精確的執行時間, 同時將醫囑執行時間和執行人等相關信息直接保存到數據庫中, 護士長可在系統中對醫囑的執行情況、各種護理記錄單的完成情況進行查詢, 使護理工作程序更為清晰明了, 也起到了更好的監督效果[2]。
1. 6 掃描樣本條碼 護士抽血前, 先用PDA掃描患者腕帶, 系統會提示核對患者身份和醫囑, 并根據系統預設值提醒本次檢查所需的試管, 掃描條碼后, 系統自動對試管與患者信息進行核對, 核對無誤后即可進行采血, 避免床旁標本錯誤情況發生。
1. 7 耗材及費用的優化點擊耗材對話框, 選擇相應的耗材名稱、規格, 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就可以即時錄入, 實現數據的及時更新, 有效避免遺漏。系統能夠提供患者詳細費用清單, 有利于在通知患者繳納治療費用向患者進行解釋。在移動護士工作站中實行確認醫囑執行后再收費, 避免醫囑未執行而已收費情況的發生。
2 效果與分析
2. 1 條形碼技術的采用有效減少護理差錯。日常護理工作的工作量大, 護士的數量有限, 勞動強度較高, 查對過程稍有疏忽, 則有可能出錯, 影響工作的安全開展。移動護理信息系統通過條形碼技術, 在各項操作進行前, 對患者信息和醫囑、藥品、耗材等的條形碼標識進行計算機智能核對, 避免了人工核對的疏漏, 保證了核查效果及診療行為的準確性。同時系統提供了動態、有效的醫囑提醒功能, 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醫囑的實時、有效執行, 避免了醫囑執行中的遺漏, 更好的保障了患者的治療效果[3]。
2. 2 提高工作效率移動護士工作站能減少重復勞動, 優化工作流程, 將護士從大量的重復工作中解放出來, 有更多時間為患者服務, 同時, 通過系統的監督和提醒功能, 保證了護理記錄的準確性, 及時性, 最終促進護理質量、工作效率及患者滿意度的不斷提高。
2. 3 增強醫護配合, 提高患者滿意度 PDA實時顯示醫囑, 清晰明了, 減少了醫護語言溝通中的信息傳遞失誤。能即時提取患者狀態, 提醒責任護士, 有效地為患者提供治療與服務, 能提高患者滿意度, 改善醫護工作配合。
2. 4 減少護理差錯, 加強質量控制, 移動護士工作站深入到醫療護理過程的每個環節, 加強對各個環節的控制。增加了護理管理的深度。加大了護士長對整個護理過程的監控及管理, 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各環節的問題, 采取相應的措施。
2. 5 管理創新, 數據化的管理資料, 可以有效的對個人、科室、全院護理工作予以績效考評。護理管理科學化、正規化。減少人力資源投入, 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善醫院的管理水平。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西醫外科實習;基本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093-02
在傳統的醫學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而言,是以接受知識為主要目的。在課堂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絕大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刻苦和努力獲得較好的考試成績,但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創造精神、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都造成了一定的限制[1]。臨床實習則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習醫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轉折點,實習內容不僅涉獵了前期理論學習的所有內容,還包括培養實習醫生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和專業操守,并且掌握外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具有較強的臨床、科研及運用現代科技武裝自己并應用于臨床的能力。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外科醫生,必須具有高尚的醫德、良好的心理素質、扎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臨床技術。可以肯定地說,臨床實習是一個外科醫生成功與否的必經之路和關鍵所在。
1 注重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
1.1 職業道德精神的培養
作為一名帶教醫師,要明確自己在臨床實習中的重要性和主導作用,帶教中要為人師表和以身作則,不僅要悉心講授醫學知識,還要傳授醫療道德和職業精神,因為職業精神是醫學職業的特殊表現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其取決于:①職業態度:即守崗敬業、恪盡職守、對醫術精益求精;②職業理想:追求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的專業精神;③職業立場:即醫學的以人為本核心和人道主義精神。
1.2 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個外科醫生的人文素質,其作用遠遠超過了他的專業素質本身,因此除了培養實習醫生的職業道德、科學道德之外,還要幫助提高他們的個人修養、法制觀念、學習態度和科學作風,集中表現為外科醫師團結協作、關愛患者、對患者誠實守信、醫患和諧相處的溝通能力;還要樹立很強的事業心、責任感以及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
2 注重外科基本功的訓練
隨著外科有關新技術、新療法的不斷推出,臨床醫學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無論是對疾病的診斷還是治療,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外科醫生,絕對不能忽視基本功的訓練和掌握。
2.1 掌握外科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基本理論是指與外科臨床有關的基礎理論,除了掌握和實踐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知識外,還應明確解剖學與外科手術、細菌學與外科感染、病理生理學與休克等相關知識的內在關聯。因為基礎知識對完成外科臨床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還應熟悉、理解和掌握如輸液和體液治療、營養維持和補充、血液化學檢驗正常值及其變化意義、抗生素的合理應用等基本知識[2]。
2.2 重視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
合格的外科醫生要具有科學的思維和熟練的操作技術,猶如一個雕刻家雕刻出一個精美的藝術品一樣[3]。所以只有將手和腦的工作高度結合起來,才能將各種手術操作完成到最佳的效果。在過去動物外科實驗所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實習醫生仍要以嚴肅的學習態度,無論是參觀或是在手術臺上,都需要嚴格掌握無菌觀念和無菌術、各種穿刺及置管技能以及各種外科小手術的操作,如闌尾切除術、疝成形術、膿腫切開引流術等。當然,在這一點上帶教醫師也必須做到大膽放手,但放手的同時一定要加以具體指導,應該直接上臺幫助他們,同時嚴格地、一絲不茍地要求他們進行操作。總結起來就是:大膽放手,具體指導,嚴格要求[3]。在實習過程中,手術無論大小都會獲得新的體會和經驗,不可偏廢。還要掌握常見手術的適應證、術前準備、術后治療以及術后并發癥的處理。
3 讓臨床實習的醫生盡快進入到臨床管理者的角色之中
進入外科臨床后,是將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外科基本技能轉換和進入外科實踐之中的關鍵步驟。
讓實習醫生積極參與病床管理,針對不同外科患者的不同病癥、體征和輔助檢查,獲取疾病診斷的第一手資料并寫好病歷,在老師的啟發、引導和幫助之下,主動思考和學習,得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細致地觀察病情變化并總結治療效果,歸納好病程記錄,參與臨床治療工作。積極參加術前討論和寫出術前小結,參加疑難病例討論和院內外科病例會診工作,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重視醫療教學查房,通過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并采用講解式、提問式及討論式的教學查房,活躍學術氣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
通過舉辦和參加外科專題講座,重視外科基本問題的知識更新,培養實習醫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于外科新技術、新療法的掌握和臨床應用,必須通過學習和進一步實踐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由于外科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不斷地深化和提高,外科傳統觀念也在變革和更新,比如,當前由于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對肝內外膽道的虛擬成像、三維重建等輔助檢查可以為復雜膽道外科問題如肝內膽管結石和其他肝內病變的手術可行性評估以及手術設計的可靠性提供依據。
4 鼓勵和激發實習醫生參加外科臨床科研工作
在臨床醫療活動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新問題和尚未解決的問題,正確的科研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醫療實踐中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對于實習醫生而言,要將科研工作視為外科醫生的一項基本功和提高醫生素質及業務水平的必要途徑。選題要切實可行,無論何種研究,我們都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研究結果、總結研究結論[4]。現代醫學已經進入了循證醫學時代,因此要求我們在醫療實踐中為了病人個體的醫療目的,能夠盡責地、明白地、明智地將目前所能獲得的最佳證據應用于臨床之中。通過參加外科臨床科研工作,還要讓實習醫生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一位優秀的醫學專家只是通過手術治療疾病,他一生救治的病人是有限的;同樣一名普通的外科醫師,通過醫學研究,提出一種新學說并開發出一個新技術,則可以使更多的病人從中獲益[5]。
5 培養實習醫生經常閱讀有關醫學專著和文獻,合理利用互聯網上的醫療信息和資源
未來時代的特點就是信息共享和資源交流,信息就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它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而臨床外科的發展更是趨向于個體化、微創化、智能化和數字化[6]。外科學必須數字化才能實現網絡化,外科學的發展也必須與數字化和統計學相結合,只有外科學與醫學信息的有機結合才能推動外科科學研究和臨床外科學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地、熟練地使用多媒體化、網絡化、虛擬化的理論和技術,對于現代外科醫生的學習、科研、臨床工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外科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外科臨床是一項高技術、高風險的工作。外科實習醫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掌握了與外科臨床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扎實嫻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不斷利用互聯網醫療信息平臺獲取和吸納外科新知識、新療法、新技術,開拓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以臨床管理者的身份全面參與到醫療工作中去,并能夠運用臨床科研手段及成果,及時解決醫療實踐中所遇到的棘手問題,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一名高素質、高質量的現代外科人才。
[參考文獻]
[1] 傅永清,華晨,任燕燕,等. 中醫藥院校西醫外科學教學的認識與探討[J].中國教育,2010,7(4):47.
[2] 黃筵庭. 關注外科基本問題的重要性[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1(1):3.
[3] 裘法祖. 對青年外科醫生的期望[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7(7):515.
[4] 姜洪池,麻勇. 外科臨床研究中值得重視的問題[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1(1):6.
[5] 劉允怡. 從外科醫師到外科學家[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