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忠恕之道”本是先秦儒家人際交往行為之圭臬,但經后世朱熹等儒家學者的注疏遞嬗而意涵不彰。朱熹更是站在理學的高度,分別從天地、圣人、學者的層面,運用“理一分殊”范式,從本體論,體用論,對“忠恕之道”進行了建構。這種建構縮小了“忠恕之道”的內涵與外延,且與基督教的“黃金定律”相比,在傳播意義上,缺乏經典表述。其實,先秦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二者,緊密結合,是對“忠恕之道”的經典闡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昭通學院學報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哲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語言學研究、云南文學研究、文學藝術研究等等。于197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