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部位心外膜房室旁路(AP)的電生理特點及射頻導管消融的方法學及結果。方法36例心外膜AP患者,男性17例,年齡9~74歲,均伴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7例有1—3次導管消融失敗病史,經心內膜途徑標測無理想消融靶點和/或經導管消融失敗后,分別經冠狀靜脈系統(尤心中靜脈)、無冠竇、右心耳、右側游離壁標測到理想AP電位或AV(VA)相對最近或融合處,應用普通射頻導管或換用鹽水灌注射頻導管,分別于上述部位消融。結果36例中,在心臟靜脈系統內消融成功28例,其中25例在心中靜脈內或其口部附近消融成功;無冠竇內消融成功1例;右心耳內消融成功2例,其中1例復發后再次消融失敗,最終經心外科手術成功;5例右側游離壁心外膜AP,經沿三尖瓣環心房側線性消融成功電隔離AP4例,失敗1例。結論心外膜AP的發生率為1.9%,多數(78%)位于心臟靜脈系統(尤心中靜脈)內,部分位于右側游離壁,心耳內或無冠竇內罕見。術前通過分析體表心電圖預激波極性可預測多數伴顯性預激的心臟靜脈系統心外膜旁路,在經心內膜標測和/或導管消融AP過程中如有疑問時應注意排除心外膜AP。鹽水灌注射頻導管可能有助于提高心外膜AP的消融成功率。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述評、基礎研究、指南與共識、綜述、講座、植入型器械術后管理、病例報告、學術爭鳴、新技術新方法、信息高速公路等。于1997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