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彷徨》之后魯迅再無取材現實的小說創作。學界通常稱這一現象為“魯迅小說創作的中斷”。以往探討這個問題,既觸及魯迅在現實題材小說創作上的“不能”與“不為”、魯迅前后期對小說作用與寫法的不同認識,也觸及魯迅在世時不同派別的批評家對魯迅小說與雜文的不同認識。但囿于1920年代至1980年代文學史視野與魯迅研究的局限,這些探討都有片面性,值得重新審理。至于以往未曾觸及的一些相關的問題,也須提出來討論。比如是否存在從小說到雜文的前后期創作“重心”的轉移?魯迅起初為何寫小說?魯迅當年警惕的小說過熱過濫現象與后來小說的一超獨霸,究竟意味著什么?究竟何為文學家魯迅的本相?探討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澄清中國現代文學史和魯迅研究的一些舊案,對當下文學創作與批評也不無啟迪。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郭沫若研究、郭沫若研究、魯迅研究、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學術書評等。于197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