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前文獻指出漢語"V+時量短語"主要有兩種語義解讀:表動作持續義和動作結束后所經歷時長義。本文主要考察"V+時量短語"的第三種語義解讀的句法構造,該解讀表動作涵蓋時長義,它有兩種可能的語義識解:表有效期和表經歷時長。考察后發現,表第三種語義解讀的"V+時量短語"句中存在方式狀語修飾限制。受分布式形態學和動詞附接假設的啟發,我們提出該類結構中的主要動詞不是實義動詞V,而是一個沒有語音實現形式的輕動詞Ф(HOLD/USE),該輕動詞選擇時量短語為其補足語。V在句法層面不存在,而是在語音層面才附接到輕動詞上的。基于此,我們提出可以將漢語"V+時量短語"的三種語義解讀與時量短語的兩個句法位置關聯起來:第一種語義解讀中的時量短語位于動詞短語VP的附接語位置,而第二、三種語義解讀中的時量短語都位于輕動詞的補足語位置。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世界漢語教學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漢語研究、漢語教學研究、漢語學習研究、各地教學研究、學術評論等。于1987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