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實證考察了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歷次經濟分權的特征和趨勢,以及經濟分權對地方工業興起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我們發現,從1955年至1978年,雖然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關系幾經"放權—收權"循環,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經濟分權以不可逆的方式朝著有利于地方的方向傾斜,這個趨勢在地—縣分權關系中表現尤為明顯。回歸分析表明,省內經濟分權顯著刺激了地方工業企業的進入,其影響主要發生在凈上解省,而在凈補貼省則不明顯。進一步的考察發現,中國的地方工業在前30年若干次分權浪潮之下經歷了一個地理上和產業上不斷分散的過程。初步的證據揭示地方工業的分散與地方分權有著密切關聯。綜合這些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分權與地方工業的興起、地方工業的分散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了改革開放之初所面臨的M型結構。最后,我們考察了計劃經濟時期地方分權所帶來的長期影響,發現地方分權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于當前的地區經濟發展均產生了持續性的正向影響。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經濟學報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等。于2014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