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常規觀測資料、NCEP 1°×1°再分析資料,分析山東不同天氣類型的暴雨過程,發現在有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的鋒面過程中,地面倒槽頂部是首要的暴雨落區。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機制為:1)地面倒槽與850 h Pa水汽輻合中心相吻合。2)地面倒槽的形成是低層暖平流作用的結果,地面倒槽的東南風一側,為低層暖平流中心,暖平流導致暖鋒前負變壓明顯,形成地面倒槽。3)地面倒槽為冷空氣和暖濕氣流交匯區,在其經向剖面上,可見整個對流層具有冷鋒完整的熱力、動力空間結構特征。后傾槽時,鋒面抬升作用導致強上升運動出現在鋒后,暴雨趨向于出現在倒槽后部東北氣流中。前傾槽時,強上升運動區與向上凸起的θe舌狀高值區吻合,潛在不穩定能量釋放產生暴雨,暴雨區位于倒槽附近。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海洋氣象學報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綜述、研究論文、海洋天氣評述、技術報告等。于1981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