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年咎奴蓸令戈,以往關于其監造者的名字多有誤讀,國別的歸屬也有待商榷。我們將字形和文例聯系起來,可得出監造者“■■”應釋為“狄■”,而不是“壯罌”。考慮到皋落戈之“皋落”得名于東山皋落氏,無終三孔布之“無終”得名于無終,露方足布之“露”得名于赤狄潞氏等等,四年咎奴蓸令戈之“咎奴”應得名于廧咎如。我們通過對廧咎如地望的考察發現,其地望戰國時屬趙國領土范圍,故我們可知得名于廧咎如之“咎奴”乃趙國城邑,四年咎奴蓸令戈為趙國兵器。而這些帶有少數民族族稱的器物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趙國民族融合的歷史及多民族國家的特色。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邯鄲學院學報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學術信息、本期特稿、趙文化研究、歷史研究、語言研究、教育教學研究、太極文化研究、綜合研究等。于1991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