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切開復位、骨盆截骨術后再脫位的原因和手術治療方法。方法回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收治的DDH切開復位、骨盆截骨術后再脫位行翻修手術的患者48例(53髖)的病歷資料。其中,男7例,女41例。根據切開復位、骨盆截骨術后出現再脫位的時間,將患者分為2組,分析切開復位失敗的原因。針對患者的年齡及病理變化,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案。結果翻修手術平均年齡6.1(2.8~13.5)歲。術后3個月內再脫位組32例(35髖),其中因手術未達到穩定中心復位導致去除外固定后再脫位24例(26髖),因截骨支撐物移位、碎裂、截骨端移位導致再脫位3例(3髖),因骨盆截骨后覆蓋不良、髖關節復位不穩定導致去除石膏后出現半脫位2例(3髖),因股骨近端形態異常或前傾角過度矯正、復位不穩定導致去除石膏后出現半脫位2例(2髖),因術后感染導致再脫位1例(1髖);術后3個月及以上再脫位組16例(18髖),其中因髖臼成形后截骨端吸收出現半脫位或脫位7例(8髖),因髖臼外緣發育嚴重受損導致股骨頭膨大出現半脫位6例(7髖),因骨盆Y形軟骨損傷或發育異常、髖臼內壁增厚逐漸出現半脫位3例(3髖)。22例(26髖)采用再次切開復位、單獨髖臼成型或髖臼成型+股骨短縮去旋轉截骨治療,16例(17髖)采用切開復位、骨盆Salter截骨內固定+股骨截骨治療,5例(5髖)采用骨盆內移截骨治療,3例(3髖)采用髖臼周圍旋轉截骨(Ganz截骨)治療,1例(1髖)采用髖關節切開復位、股骨短縮截骨、磨臼造蓋、關節囊成型(Colonna)治療,1例(1髖)采用骨盆三聯截骨+髖臼成型+股骨短縮去旋轉截骨翻修手術治療。翻修術后平均隨訪3.8(3.0~15.0)年,未出現再脫位的情況。末次隨訪時,髖關節Harris評分平均82分。結論DDH術后再脫位是非常嚴重的并發癥,會加大再次手術的復位難度,對關節功能?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骨科臨床與研究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述評、脊柱骨質疏松、臨床研究、個案報告、綜述、講座等。于2016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